这些年,因为从事新闻工作,走南闯北到过全国不少地方,小食品了无数,最怀念的还是故乡广元的蒸凉面,回味悠长。
去年国庆驾车去敦煌,第一站路过广元元坝接朋友同泽,约好一同去敦煌。路上睹车,到元坝时正是中午饭点,同泽是东道主,已定好了饭,我一下车就叫他推了:就吃蒸凉面。同泽笑了:“这么多年,还忘不了这一口,就依你。”其实我这位朋友不是广元人,在广元时间长了,非常理解广元人对广元蒸凉面的那份情感。
广元过去是座县城,后来改的市,嘉陵江绕城而过,出过武则天,算得上人杰地灵;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小食不少,蒸凉面便是其中之一。
蒸凉面因米做成,故又称米凉面。制作工艺简单,用两年以上的陈米配以少量新米,经水里浸泡,然后磨漿水蒸而成。陈米除了涨饭,最为关键是韧性与劲道远胜新米。吃起来软糯顺滑而且带韧性,口感好极了。蒸好的面皮切成条,黄豆牙打底,淋上辣椒油为主的佐料调和便成了。
一碗蒸凉面、一碗豆花稀饭,再来小碟泡菜,广元人的早饭齐活了。困难年间,常年不见荤腥,肚里无油水,能吃一碗色香味重的蒸凉面,相当于过小年;经济实惠,还不掉份。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好这一口。时间一长,慢慢演化为地方名小食。
广元还是县城时,在我的记忆中,两家蒸凉面最为有名,一家在东山,我家的后面,另一家在当年体育场外菜市对门的正街上。菜市那家是国营的,规模要大些。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离开广元很早,但每每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吃上一碗蒸凉面。记得有一次去成都出差,经广元时已是晚上,第二天一早去成都。回到家行李一放便直奔菜市而去,因为东山那家只卖早上。可惜脚杆还是短了,赶到菜市时,人家已关门打烊。
关于广元蒸凉面有个传说,说是出至于武则天在广元时和一民间店主研发而成,后来随武则天北上便流传开了。如今西安、天水、乃至去敦煌路上都能吃到。只是叫法不同,北方叫凉皮,工艺一样。有时也容易搞混,比如西安的凉皮分为两种,黄的是用面制成,白色的才是米磨出,名字都叫凉皮,佐料也一样。不同的是,广元热吃,北方凉吃。
前些年去西安时间多,那里的朋友知道我好这口,每次一到,第一餐总少不了凉面,哪怕是五星级宾馆吃饭,也会安排人去街上买来。朋友说:“这是你最喜欢的,家乡的味道。”
味到深处便是家。
无论是在成都还是西安,还是塞外的敦煌,只要端起一碗红白相间、麻辣鲜香的蒸凉面,碗里便闪现出皇泽寺的晨曦,千佛崖的夕照,记忆中嘉陵江边的吊脚楼便呈现眼前......
老板,来一碗蒸凉面,多点辣椒哈。
2020元旦晨于成都碧云天(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