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说2024年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评论区里可热闹了。
有人留言:“我老家村里好几个人没交医保,这95%怕不是掺了水分?”
还有人吐槽:“去年医保费涨到400块,朋友圈一堆人晒断缴截图,这数据咋来的?”
其实官方数据和人们的现实感知有差距并不稀奇。
这其中,自然有些门道。官方说的“95%参保率”,是拿13.26亿参保人数除以“应参人数”算出来的。
但“应参人数”里剔除了军人、服刑人员等特殊群体,还扣除了重复参保的数据。
比如贵州曾出现107%的参保率,就是因为有人同时在老家和工作地参保,后来国家清理了这类重复数据。
这就像把一盆水反复倒进不同的杯子再倒回来:总量没变,但看起来杯子里的水变少了。
所以去年河南、甘肃等地参保人数下降,实际是挤掉了重复统计的“泡沫”。众所周知,居民医保个人缴费从2003年的10元涨到2024年的400元,20年翻了40倍。
缴费涨的快,报销比例和实际报销金额却增长缓慢,这也是公众吐槽比较多的一点。
江西低收入人口参保率高达99.99%,不能忽视政府给困难群众高额的补贴;
但广东参保率只有87.88%,可能和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自觉“用不上医保”有关。
有在广州送外卖的网友留言:自己月收入6000块,居民医保全家三口一年要交1200元,“还不如赌一把不生病”。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越需要医保的人越积极参保,身体好的反而容易断缴。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门诊报销66.89亿人次,相当于每个参保人一年刷5次医保卡。
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用不上医保”?
因为救命的大头在住院:次均住院费用8443元,医保报销后自付部分比例依然很高。
更扎心的是,31.6亿次居民门诊报销中,很多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开药,年轻人一年到头用不了几次,自然觉得“白交钱”。
跨省打工的1.8亿农民工里,很多人在老家交居民医保,在工作地又参加职工医保。
去年全国清理重复参保,这些人可能被算作“已参保”,但实际生病时却发现异地的医保用起来磕磕绊绊。
比如在海南突发肠胃炎,虽然能跨省结算,但报销比例可能比老家低20%。
这种“数字上的参保”和“现实中的难用”,就像给你发了一张全国通用的饭票,但真到吃饭时才发现很多餐馆不认。国家追回275亿医保基金、查处2008家骗保机构的新闻下,总有人评论:“难怪我医保卡里的钱越来越少!”
其实去年医保基金总支出2.97万亿,追回金额只占0.9%,真正的大头还是花在了看病报销上。
但人性就是这样,追回275亿的冲击力,远大于2.9万亿的日常支出。
就像你听说邻居中了彩票会印象深刻,却记不清自己每天买早餐花了多少钱。所以,下次再看到“95%参保率”时,先别忙着吐槽,官方并没有算错账。
我们不妨把它想象成天气预报,它告诉你今天是晴天,但不妨碍局部可能正在下雨。
真正要琢磨的,是怎么让数据里的“晴雨表”和老百姓的“体感温度”越来越贴近。
毕竟,让人心甘情愿交医保的理由,不该只是“95%的人都交了”,而是“万一用上了,真的能救命”。
点赞、关注、转发、在看都是鼓励 喜欢点个关注吧
封面·配图 / 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