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谢觉哉去世,妻子却找到上级:我什么级别,就住什么房子

查查玩摄影 2025-03-27 16:43:52

1971年,谢觉哉老先生离世后,他夫人去找了上级领导,直接了当地说:“我该住啥样的房子,就按我的级别来安排吧!”

谢觉哉是我们党里头的杰出成员,他虽然不是当兵的,但却是咱们国家法律建设的老前辈,还是当年延安那块儿地方特别受人尊敬的“延安五老”里头的一位。

王定国女士,作为他的伴侣,已经和他一起走过了好几十年的岁月,两人感情特别深厚。王定国本人也是我党一名出色的党员,还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丈夫离世后,王定国为啥会跟上头提那样的请求呢?王定国和谢觉哉,他们之间到底有啥样的过往呢?

【要求换房】

王定国在老公走后,去找了领导,说要换个房子。为啥呢?因为以前他们两口子住的是大房子,还带院子,这种房子本来是谢觉哉那个级别的人才能住的。

不过王定国觉得,老公已经不在了,那住的地方就得按自己的级别来安排,毕竟自己也是有工作和职位的。

所以她去找了领导,打算从这里搬走。

领导跟她说,就安心住下吧,按照规矩还有谢觉哉的身份地位,王定国住这里,没人会多嘴什么的。

但王定国态度很坚决,她直接表明:“我有自己的活儿要干,啥级别就住啥房子,不掺假!”

经过她一再要求,领导最后答应了她,王定国就搬离了跟老公住了好多年的家,把单位原先给老公配的车和司机都退了,还跟单位说让给老公的秘书换个岗位。

从那以后,她就住进了单位分配的小屋,那房子挺适合她当时的工作职位。

王定国这辈子对享乐没啥讲究,她老公以前待遇好,那是因为地位摆在那儿,中央有规定,地位高就得有相应的待遇。但老公一走,王定国二话不说,就把那些优待全给放弃了。

王定国小时候家里条件挺差的,她的人生路也挺波折。14岁那年,因为家里原因,她被卖到本地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当童养媳。但她心里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到了20岁,她下定决心,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刚加入红军没多久,也就两年光景,她就碰上了红军最不容易的那段日子——走了足足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在红军里头,女性士兵那时候挺少的,但她从没喊过苦,也没叫过累。就凭着一股子倔强的劲儿,她和大家伙儿一样,硬是把那段难走的路给走完了,最后成功到达了延安。

王定国那时候特别瘦,体重只有50斤,简直皮包骨了。在雪山上,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他的一个脚趾都被冻坏了,后来就没了。

也是在长征路上,王定国碰见了她后来的丈夫谢觉哉。他们头一回碰面,是在爬雪山之前。那会儿,谢觉哉找到王定国,想请她帮个忙,把两件单衣缝一块儿,再往里头塞点羊毛,好做件暖和的羊毛衣服。

王定国初见谢觉哉,感觉他就像个留着长胡子的老学者。毕竟,谢觉哉不仅比她大了29岁,甚至比毛主席还要年长不少。所以一开始,王定国压根没想过自己和谢觉哉能有啥交集。

长征结束后,王定国被调去了兰州的“八办”上班,他俩也正好在那儿又碰面了。

由于之前就有过一些交往,再加上一块儿共事,他俩的关系慢慢变得亲近起来。

谢觉哉年纪不小,阅历丰富,性格又特别宽厚,所以在和王定国长时间相处后,王定国慢慢被他的这些品质给打动了。

谢觉哉对这位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女子颇有好感。因此,经过组织的牵线搭桥,他俩在兰州喜结连理。结婚后的几十年里,夫妻俩一直相互扶持,彼此尊重,过得和和美美。

婚后,王定国和谢觉哉之间到底经历了哪些事儿?他们俩后来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互相扶持】

1971年,谢觉哉老先生离世后,他夫人去找了单位领导,直接说道:我就按我现在的级别,该住啥房子就住啥房子!

王定国和谢觉哉虽然年龄相差29岁,但他们还是在兰州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一对革命夫妻。两人携手共度一生,相互支持,不离不弃。

王定国和谢觉哉成了家之后,他们的生活有了啥新变化呢?后来,他们俩又经历了啥事儿呢?

王定国和谢觉哉喜结连理时,周围的同事都真心实意地为他们送上祝福。那时候,大伙儿生活条件都不好,挺拮据的,所以“八办”那边费了好大劲才腾出了一间小屋,给他们当婚房用。

尽管生活环境挺朴素,但两人结婚后感情一直挺好。跟那时候好多革命夫妻不一样,他们没因为工作经常分开。王定国大部分时间都跟在谢觉哉身边,所以他们很少分开。

王定国在和谢觉哉结婚前,认识的字不多,勉强能算半个文化人。所以,谢觉哉对她来说,既是老公也是她的启蒙老师。

王定国学习起来可不含糊,她不光听老公的教导,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没多久就从只能认几个字的状态,变成了记账、打算盘都不在话下的高手。

而且,为了能看懂更多资料,她还特地向伍修权请教俄语,主动投身到对外统战活动中,同时动脑筋搜集西路军时期走散的战士信息。

王定国结婚后,主要任务就是给老公当秘书。谢觉哉呢,是个法学大咖,学识渊博。因此,他俩结婚后,王定国忙得团团转,不是忙工作就是忙着学习,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她觉得,要是自己不持续学习,就很难协助老公把工作搞定。毕竟,连他干啥、往哪儿使劲都不清楚,咋能做个称职的秘书,帮他分担任务呢?

解放以后,王定国并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相反,因为生活变得安稳了,她反而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去钻研知识。

而且王定国向来对身边的人都很随和,没架子。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因为是法学界的佼佼者,地位步步高升,身为他的妻子,王定国的地位也跟着不断提升。

但王定国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遇到身边的行家里手,不管人家官大官小,她都乐意弯下腰来,虚心向对方求教各种问题。

到现在这个时候,王定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没文化的女战士。她的知识水平已经和很多专业人士不相上下,不光能帮老公搞定日常的文件工作,就连专业书籍的修改、案件卷宗的审核,她也都能搭把手。

但她心里头,觉得厉害的人就是老师,王定国一直都很谦虚,从没觉得自己有多牛。在她看来,那些有学问、有本事的人才真正了不起。

说起来,王定国其实有足够的能力去挑大梁干大事,但她还是更倾向于给老公当秘书,继续辅佐他。

谢觉哉那时候已经过了70岁,身子骨其实已经扛不住这么累的工作了。但咱们国家刚成立没多久,法学这块儿还没建好,专业人才也缺。

所以,谢觉哉只好挑起了很重的担子,这让王定国老是为老公的身体操心。她做了老公的秘书,不光能帮他分担点活儿,还能在生活上把他照顾得更好。

1963年,80岁高龄的谢觉哉因为脑血栓而病倒了。在接下来的八年时光里,他一直都在和疾病斗争。还好有王定国在他身旁陪伴,不然的话,谢觉哉可能真的熬不过那段煎熬的日子。

那段时间,王定国有事外出了四十多天,而谢觉哉呢,他就一直坚守在那个稍显湿润的小屋里,说啥也不肯走。为啥呢?就因为那是王定国之前住过的地儿。

到了1971年,谢觉哉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王定国就不再担任丈夫的秘书了,并且搬出了和丈夫共同生活多年的屋子。

谢觉哉离世后,王定国都经历了啥?她后来又忙活着啥事儿,一直在为啥而努力呢?

【继续奔波】

1971年,谢觉哉老先生离世后,他的妻子王定国直接去找了单位领导,她说:“我就按我自己的级别来住房子,该啥样就啥样!”

丈夫离世后,王定国的生活一下子就空了下来。过了漫长的七年,多亏了胡耀邦的提议,她才算是又找到了新路子。

王定国到了晚年,他究竟在忙活着哪些事儿呢?

1978年的时候,胡耀邦交给了王定国一个活儿,那就是把谢觉哉留下的书稿好好整理一下,然后想办法给发表出去。

谢觉哉是我国法学领域的开创者,就算后来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也一直没放下研究和学习。所以王定国这儿还留着好多谢觉哉没来得及发表的东西呢。

而且,在之前的时候,谢觉哉的好多理论和研究成果都还没被系统地整理出来。另外,谢觉哉有个习惯,那就是他一直都在坚持写日记。这样一来,王定国作为谢觉哉相伴一生的伴侣兼秘书,由她来完成这个任务,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个活儿让王定国有了新的奔头,她动手整理起老公留下来的手稿啊、日记啥的,打算好好捯饬捯饬这些资料。她把那些乱糟糟的东西都翻出来,重新归置,抄抄写写,整理成册。

从这里也能瞧出来,王定国经过多年学习,对相关工作早已了如指掌,说他是行家也不为过。要不然,他也没法把这些杂乱无章的手稿和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

王定国辛辛苦苦干了六年多,终于把手头的资料都整理妥当并出了书。这样,谢觉哉一辈子没公开的那些心血,就顺利地传到了党和国家的那里。

编纂任务完成后,王定国仍旧闲不下来,她不仅号召了一帮老伙伴,一起使劲儿,帮咱们国家搞出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而且还动手张罗起保护名胜古迹和文物的事儿来。

谢亚旭是王定国的小儿子,也是她的秘书。据他讲,王定国其实对古董一窍不通,也不知道怎么分辨真假。但她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觉得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如果被毁了,那就太可惜了。

王定国经历过战争的岁月,但到了老年,她特别看重身体健康。91岁高龄时,她依然能够坚持再走一遍长征路,思路特别清晰,身体状况也相当不错。

王定国对啥事儿都挺豁达。2003年那会儿,非典闹得凶,他当导演的三儿子不小心给染上了,在北京的医院接受治疗呢。

家里人怕妈妈知道后会操心,就都瞒着她没说,可没想到一篇报道还是把这事儿给捅出去了。

旁边的人赶紧骗她说,这家伙不是她儿子,只是凑巧跟她儿子名字一样。

但王定国一眼就瞧出大伙儿只是在安慰她,她一本正经地讲:“我不会认错人的,我自己的儿子我能不清楚?哪里还有第二个谢飞呢?”

当她瞧见大伙儿都为儿子谢飞操心时,她却反过来劝大家放宽心:“谢飞染上了非典,但他肯定能挺过去,他不会有啥大碍,他身体棒着呢,毕竟是我儿子,我心里有数!”

后来,王定国的儿子病好了,顺利出了院,这让他乐开了花。大家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老人家不是不关心儿子,而是心态豁达,遇到事情很沉得住气。

由于拥有这样的心态,王定国即便上了年纪也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四处奔波不停。到了2016年,她还荣幸地被评为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到了2020年,王定国老人在北京安详离世,享年107岁,她充满传奇且坚韧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

参考材料:

《老红军王定国的情与缘》老红军王定国,他的故事里充满了深沉的爱与浓浓的亲情。说起爱情,王定国与老伴那可是经历风雨、携手同行的典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难。没有华丽的誓言,只有默默的守护和不离不弃的陪伴。他们的爱情,就像那经受过战火洗礼的红旗,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鲜艳夺目。再聊聊亲情,王定国对家人的感情那可是深沉而真挚。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父爱的伟大,为家庭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在王定国的心中,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幸福和快乐就是他最大的心愿。王定国的一生,就是一部关于爱与亲情的传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挚的情感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

谢觉哉和王定国:传递革命信念谢觉哉和王定国,他们是一对携手并肩的革命伴侣。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一直致力于传播红色火种,让革命信念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谢觉哉,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四处奔走,通过各种方式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而王定国,作为他的夫人,同样也是一位满腔热血的革命者。她不仅支持谢觉哉的事业,还亲自参与到革命宣传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革命的忠诚。他们二人携手合作,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的建设时期,他们都始终坚守着革命信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谢觉哉和王定国的故事,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历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革命信念,激励着无数人为之奋斗。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老红军王定国的心愿:多给国家、百姓出点力》老红军王定国,心里一直有个念头,那就是要多给国家、百姓做点实事。他说,自己这一辈子,没别的追求,就是想多为大伙儿服务。年轻时,他扛着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拼尽全力。那时候,他心里想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再受欺负。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他那颗为国家、为人民的心一直没变。他常常说,自己是个老兵,虽然干不了什么大活儿了,但还能出出主意,帮帮忙。王定国老红军总是闲不住,一有机会就往村里、学校里跑,看看大伙儿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说,自己多出一份力,国家就能更强大,百姓就能更幸福。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许多人。大伙儿都说,王定国老红军真是个活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使命和担当。王定国老红军却总是摆摆手,笑着说:“我啥也没做,就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在他看来,为国家、为人民做事,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

王定国回忆秘书岁月:甘愿细流汇成江海王定国聊起了他做秘书的那些日子,心里满是感慨。他说,那时候,自己就像是一条小溪,虽然力量微薄,但却时刻准备着为大局贡献自己的每一滴水。他记得,每天的工作都紧张而充实。文件、资料、会议,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其实都是国家大事的一部分。他需要把每一份文件都仔细研读,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需要把每一次会议都详细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王定国说,做秘书,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和细心。因为秘书是领导的得力助手,是连接上下级的桥梁。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顺利完成。回忆起那些日子,王定国感慨万分。他说,虽然工作辛苦,但每当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点点贡献时,心里就充满了满足和自豪。他愿意像涓涓细流一样,默默地汇入国家这条大江大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王定国对秘书工作的深情回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奉献。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为国家的未来继续努力奋斗。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