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那天,紫禁城和平常大不一样,变得特别安静,到处都是挂着的白布。宫女太监们走来走去,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全都很难过,大气都不敢喘。
昨天,年轻的光绪帝突然间就没了,全国上下都很伤心。
老迈的慈禧这时候病得不轻,可她还是硬挺着身子,忙着料理光绪皇上的丧事。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就在那天下午,慈禧太后刚把继承皇位的人选定好,她就换上了寿服,紧跟着光绪皇帝的脚步离世了。
这两位清朝的老大为啥会一个接一个地去世呢?里面是不是有啥咱们不知道的秘密啊?
【垂帘听政,姨甥反目】
1875年那会儿,清朝的同治皇帝,唉,年纪轻轻的就走了,才19岁,而且还没留下个后代。
他去世这事儿,对大清朝来说是个超级大地震,同时也把慈禧太后老妈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在同治帝驾崩前,掌权的实际上是坐在幕后听政的慈禧太后,她才是真正的老大,手里攥着大把的权力,威风凛凛。
说到底,慈禧太后手里的那些权力啊,全都是靠她儿子得来的。现在同治皇帝一走,她这执政的底气可就没了。
慈禧太后心里明白局势紧迫,所以她马上做决定,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收为养子,让他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光绪帝。
慈禧太后挑中光绪皇帝当皇上,那肯定是有她的道理。光绪的亲妈,叶赫那拉·婉贞,其实就是慈禧的亲妹子。换句话说,光绪就是慈禧的外甥。
反正都得养个孩子,慈禧太后肯定更喜欢自己的亲外甥。
光绪小皇帝小时候,跟慈禧太后关系挺好的,毕竟他们俩是实打实的亲戚,亲近得很,能不对眼儿嘛?
不过,随着岁月流逝,光绪帝心里头开始琢磨着自己掌权的事儿。但慈禧太后连亲儿子都不肯松手放权,又怎会容忍被她一手带大的外甥来分权呢?
姨妈和外甥的关系慢慢变得不对劲了,慈禧为了握紧手中的权力,对光绪皇帝管得特别严,不让他跟大臣们多接触。她连光绪身边的太监都给换掉了,全换成了自己的人。
光绪帝对她举动大为恼火,私下总爱嘀咕抱怨。
慈禧太后手腕高明,啥都知道,光绪皇帝那点不乐意,她心里明镜似的。但她没想着放手,反倒把这个没实权的皇帝管得更严了。
光绪帝的教书先生和身边亲信,全让慈禧太后给换上了自己的人,就连他的老婆都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儿。这样一来,不管是在后宫还是朝廷,他是一点自由都没有啊。
这样的日子让光绪皇帝感到极其煎熬,他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大不如前,常跟宠爱的珍妃诉苦:“哪有皇帝活得像我这么憋屈的?”
有外国大使见过他后,这样形容:他特别能忍,脸上没啥表情,挺无聊的,看起来一点劲都没有,整个人累垮了一样,就像生命力快耗尽了似的......感觉活着对他来说,就像是种折磨。
不是憋着劲儿干大事,就是憋着劲儿等死。光绪皇帝心里还念着大清的好,于是他选了前者。他偷偷地跟康有为这些有想法的人联手,搞起了戊戌变法。
不过,清朝那会儿,一切都是慈禧太后说了算。皇上呢,就是个没实权的空壳子,再加上几个光有名声的书生,他们想搞改革,那结果肯定是泡汤了。
情况确实是这样,那次改革短短不到三个月就垮了,被慈禧太后和那些守旧的人联手给打压下去了。
这次改革里,慈禧太后跟光绪皇帝算是彻底闹翻了。现在她赢了,哪会轻易饶了这个不听话的外甥呢。
【废帝未果,双双病重】
1896年那会儿,慈禧太后说光绪皇帝糊涂,就把他给关起来了,地点是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
把光绪关起来后,慈禧太后就自己上阵唱大戏了。
慈禧太后一开始就说光绪皇帝病得很重,眼看就要不行了,然后她就在全国范围内找名医,还下了悬赏,把这事儿搞得满城风雨,让老百姓都觉得光绪皇帝怕是活不长了。
之后,慈禧太后把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叫来,直接封他做了大阿哥,打算等光绪皇帝“没了”以后,就让他来当皇上。
不过,慈禧太后这个打算遭到了朝廷内外所有人的抵制。
那时候,两江总督刘坤一给慈禧太后上了道折子,恳请她别再提换皇帝那档子事了。要是再提,他说,“人心惶惶的,周围强国都盯着呢,万一惹恼了他们,挑起战事可就麻烦了。”
晚清重臣李鸿章直接了当地说这事行不通,“要是真这么干,那可就危险大了。各国的外交官,头一个跳出来反对,各地的封疆大吏,也会有不少站出来谴责的,无缘无故挑起天下大乱,这祸患该有多大啊?!”
要是说这些人的不满只是让慈禧太后心里有点打鼓,那西方那些大国的反对可就直接把她的如意算盘给打碎了。
在西方国家那些强权眼里,慈禧太后就是个十足的老顽固,老是挡他们的道,让他们的好多打算都泡汤了。要是光绪皇帝再一让位,那慈禧太后可就没啥人能拦得住了,这样一来,他们的好处可就都要受影响了。
西方那些大国为了保住光绪皇帝的位子,一块儿找了些医生来给光绪瞧瞧。这一瞧,医生说的是:“全身血脉都通顺,没病没痛的。”
这事儿可真是把全国上下都给惊到了。在重重压力之下,慈禧太后没得选,只能把大阿哥给撤了,这样光绪皇帝才算是保住了自己的皇位。
不过,这可不意味着光绪皇帝的日子就轻松了。慈禧太后还是紧盯着他不放,甚至还把他心头最爱的珍妃给关了起来,让他连最后一点心灵上的安慰都没了。
没过多久,八国联军打进了中国,慈禧太后就找了个机会把珍妃给害了,还硬是把光绪帝给带离了北京。这一路上,她变着法子地折磨光绪帝。
光绪帝逃难那会儿,衣服食物都短缺,慈禧还老对他严加训斥。这双重压力让他很快就病了,回了宫身体也没好转。
光绪帝一直卧病在床,慈禧太后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她都六十多岁了,这一路走来,担惊受怕,东奔西走,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当两个人都病得很重时,谁先走,就成了个大难题。
要是慈禧太后先走了,那光绪皇帝说不定能鼓起勇气,重新振作。不过,光绪皇帝心里头对慈禧太后可是恨得牙痒痒,他肯定不会让慈禧太后死后过得舒坦。
可慈禧太后真会让自己陷入那种糟糕境地吗?
大伙都没往那方面想,因此在皇宫里宫外,都流传着一种说法,慈禧太后肯定不会让光绪皇帝活得比她久。
关于那个传言,日本公使内田康哉跟外交大臣五庭方有过这样一次交谈:
“要是太后没了,光绪皇帝会咋样呢?”
就像大家说的那样,这确实是清朝让人头疼的事儿,真心希望别发生这种变故。
然而,事情并未按照伍庭芳的预想发展,转眼间,变故就悄然而至。
【死亡降临,先后离世】
1908年10月21号那天,瀛台那边传来消息,说光绪皇上没了。
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谁都没想到光绪皇帝就这么走了。毕竟,他不久前还公开露过面,虽然那时候他脸色不太好,苍白中带着忧郁,但看起来并不像是要不行的人啊,怎么会这么快就没了呢。
更惨的是,这时候慈禧太后因为拉肚子拉了好久,直接晕过去了好一阵子。宫里头压根儿就没个人能出来张罗光绪皇帝的后事。
大家正发愁该怎么办时,慈禧太后猛地睁开了眼,随后她很冷静地吩咐大家处理光绪皇帝的尸体,还着手准备葬礼的事宜。
慈禧太后醒来的时机真是太巧了,她好像对葬礼的一切都早有打算,这让人不得不琢磨,光绪皇帝的死因是否真的那么简单。
不过大家心照不宣,都没再深究这件事。
这时候,光绪帝是怎么没的,还有他的葬礼咋样,都不是大家最关心的。最关键的是,他走了之后,谁来坐那个皇位。
慈禧太后挺沉得住气,光绪皇帝葬礼那天,她不顾自己身子骨弱,硬是挺着跟那些王公大臣们开了一场热火朝天的会议。
但还没商量出个啥结论呢,慈禧太后就又一次病倒了,直接昏了过去。大臣们慌忙之中,只好赶紧把她送回了宫里。
这一觉直接睡到了下午,慈禧太后醒来时,脸色白得吓人,气息微弱得仿佛随时会断。大臣们心里都明白,她这情况是撑不住了。
慈禧老佛爷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就赶紧趁着脑子还明白,颁布旨意,让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当上新皇帝。
慈禧太后眼里,溥仪不过是个啥都不懂的小毛孩,而且他能当上皇帝,全靠慈禧的提拔。因此,慈禧相信溥仪肯定会好好料理她的后事,不会像光绪皇帝那会儿那么惨。
对于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一个啥都不懂的娃娃皇帝压根派不上用场,反而会让它垮得更快。
大臣们一个个脸上都变了样,可他们没办法扭转慈禧太后的主意,最后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领了这道命令。
慈禧太后担心自己去世后会有变故,就让人把溥仪带到她病床前。她吩咐那些大臣们,都得给溥仪行跪拜大礼。
在慈禧太后那依旧锐利的眼神震慑下,所有人都乖乖听话,就这样,一个三岁的小娃娃,莫名其妙地当上了整个国家的老大。
慈禧太后安心地合上了双眼,留下了她最后的吩咐:“往后啊,女子别再插手国家大事,这跟咱大清的规矩不合。还有,得时刻提防着,别让太监胡乱掌权,明朝末年的教训,咱们可得牢记在心。”
这话真逗,慈禧太后她自己就是个女的,却掌权了好几十年,还特别宠那些太监。她哪来的底气去教训后来的皇帝们呢?
慈禧太后那句话一出口,就好像觉得自己对大清朝已经没啥亏欠的了,脸上带着安详和满足的表情,就断了气。宫女和太监们含着泪,赶紧给她换上了寿衣,送她走完了这最后一程。
【毒杀传闻,水落石出】
慈禧太后走得跟光绪皇帝一样急,她早上刚忙完光绪的后事,下午自己就换上寿服,跟着光绪皇帝的脚步去了,这事儿真是太巧了。
因此,打从他们俩走了之后,就老有消息传出来,说光绪皇帝其实是慈禧太后暗中让人给害死的。
大家都说,慈禧太后那时候心里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了,她怕光绪皇帝等她一死就来翻旧账,报复她,所以就先采取措施,悄悄在光绪皇帝吃的东西里放了毒。
这个说法其实也不是凭空捏造,想想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那深厚的仇恨,她怕自己去世后光绪皇帝会找她算账,所以先下手为强,把光绪给杀了,这事儿也能理解。
不过,在真正的历史记录里,光绪皇上是因病去世的。因此,关于他的死因,近代的历史学家们都不敢随便乱说。
再说,给皇帝下毒这种事儿,实在是太难办到了,因此好多人都觉得这只是谣言传来传去罢了。
特别是在1938年以后,这种说法就越来越没人信了。
这一年,光绪帝的陵寝遭到了盗掘,他的遗体暴露了出来。有人就着这个机会对光绪帝的遗体进行了查看,结果啥中毒或者受伤的痕迹都没找到。
所以大伙儿慢慢觉得,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得那么近,应该就是个碰巧的事儿。
不过在2003年的时候,咱们国家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把之前的那个说法给完全否定了。
科学家们拿起了高科技的检测设备,对光绪皇帝留下的一些骨头和头发进行了再次检查,结果在里面找到了不少有毒物质。
中医检查后确认,这种毒素其实是古代人常用的砒霜,咱们现在管它叫三氧化二砷。
这种毒药超级厉害,人一旦吃了,立马就会想吐,手脚动不了,整个身子还会抽个不停。要是没有及时救治,撑不过两三天就没命了。
光绪皇帝体内被查出了那种毒药,这就意味着他不是正常去世的,而是遭遇了不幸。
那时候,他虽然被关在瀛台里头,可毕竟还是皇上呢。要说有谁敢给他下毒,专家们琢磨来琢磨去,觉得除了慈禧太后,别人可没那个胆子和能耐。
慈禧太后动手除掉光绪皇帝,那是有她的道理在里面的。
在光绪皇帝快不行那会儿,慈禧太后也已经病得很重了。她心里明白,要是想让自家亲信和死后还能享福,光绪皇帝就不能留着。
这种情况下,她动用自己巨大的权力,暗中给光绪帝下了毒手,之后还亲力亲为地料理了他的丧事,把一切蛛丝马迹都清除干净,这也算是合乎情理了。
慈禧太后为了死后能留下好名声,竟然狠心犯下弑君的大错。可搞笑的是,她离世才短短三年,那个破烂不堪的大清王朝就彻底垮了。结果,她也遭到了后人客观的评判。
慈禧太后这辈子,就为了自己能过上奢侈日子,啥都干得出来,她不惜花大价钱,讨好那些外国大佬,硬是把咱们中华民族拽进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苦难岁月。说她是历史的罪人,那是一点都不冤枉她。
千百年来,历史自有它的评判标准,谁也躲不过时间这把尺子的衡量。一个人活着时干的好事坏事,都会留下来给后人评头论足。所以说啊,活在世上,最好还是别做亏心事,这样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