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和郭汝瑰,俩人在国民党军队里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可说来也怪,杜聿明对郭汝瑰的真实身份,心里头老是有个疙瘩,怎么也弄不明白。
到了杜聿明晚年,身体快不行那会儿,他心里还是放不下那事儿。有次郭汝瑰碰巧到北京处理事情,得知杜聿明住院了,就赶紧去瞧瞧这位以前一起打仗的老兄弟。
那时候,他们俩已经好多年都没碰面了。杜聿明瞅着郭汝瑰,心里琢磨着,要是这时候不问,可能以后就没机会了。他一把攥住郭汝瑰的手,挺认真地说:“我得再问你一回,你到底是哪路人?是不是共产党那边的?”
郭汝瑰咧嘴一笑,没直接回应那个问题。
杜聿明也跟着笑了起来,心里那块压了多年的大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为啥杜聿明老是对郭汝瑰的真面目放不下呢?是不是他那时候察觉到了啥不对劲?
【杜聿明怀疑郭汝瑰】
其实啊,关于郭汝瑰是不是共产党的问题,杜聿明心里头早就有疑虑了。
淮海战役那会儿,杜聿明就接到了上头的风声,让他多留意着点自己。对于郭汝瑰要当作战厅厅长这事儿,杜聿明一直心里头不太乐意,持反对意见。
但顾祝同却不这么看:“你别老是瞎猜疑,郭汝瑰把事情处理得相当漂亮,跟我到徐州都一整年了,对国民党那可是忠心耿耿。”
因为手头没有确凿的证据指向郭汝瑰,所以拿他没办法,只能处处小心防备着。
后来,战事的发展让杜聿明越来越摸不着头脑,他对郭汝瑰的猜疑也越来越重。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直接冲着郭汝瑰吼了起来:“郭汝瑰,你小子肯定是共产党那边的间谍,你下的那些命令,简直就是把我们往共军的口袋里引!”
可杜聿明手里没抓着确凿的证据,所以只能自个儿憋着气,没辙。
后来,杜聿明在打仗的策略上变得低调,不再公开分享他的打算。他选择私下里找蒋介石深谈,直接跟蒋介石说:“我觉得郭汝瑰可能是共产党那边的人。”
蒋介石问杜聿明,他凭什么这么说。杜聿明一时拿不出确凿的证据,于是就跟蒋介石讲了自己看到的一些情况:
我扪心自问,觉得自己还算是个清廉的官员。但郭小鬼的清正廉洁,却让我深感费解。他不仅不好色、不贪财,生活更是简朴至极。有一次,我去他家做客,发现他家的沙发都打着补丁还在使用,那种勤俭节约的态度,以及他言谈中的朴实无华,简直与共产党人的本色如出一辙。
蒋介石听后,反倒发起火来:“怎么,难道我们国民政府的大官,非得满世界搜刮钱财,才不算共产党的人吗?”
郭汝瑰想证明自己无罪:“但最近老是打败仗,这些事情啊,都和他的决策有关系......”
杜聿明话还没讲完,蒋介石就挥了挥手打断他:“行了,别讲了,郭汝瑰可是我军中的佼佼者,人才难得!”
蒋介石对郭汝瑰那是深信不疑,杜聿明呢,手里没证据,所以蒋介石压根儿没把杜聿明的那些话放在心上。
杜聿明心里清楚,他动不了郭汝瑰,因此,他亲手制定的所有作战计划,都绝不会让郭汝瑰插手。而且,他还明确交代,任何参与计划讨论的人都不得向郭汝瑰透露半点风声。
要是郭汝瑰知道了方案,他马上就会换一个新的方案。
每次给国防部做工作汇报,只要郭汝瑰在,他就不会上去说。顾祝同晓得杜聿明对郭汝瑰的身份有猜疑,总爱劝杜聿明:“咱俩跟郭汝瑰都是黄埔出来的,同学间哪能自己掐自己呢?现在局势都成啥样了,咱自己人还内斗,这也太不像话了。”
顾祝同呢,在黄埔军校当过教战术的老师,杜聿明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出来的学生,郭汝瑰则是第五期的。这么一来,他们之间也算是有了老师和学生的情谊。
可杜聿明心里就是憋屈,他不断对自己说:郭汝瑰那家伙,铁定是间谍没错。
杜聿明心里挺不是滋味,因为顾祝同和蒋介石都不信他的话,反倒觉得他是在故意找郭汝瑰的茬。这么一想,他真觉得自己挺冤枉的。
杜聿明一直都对郭汝瑰心存疑虑,从没真正放下过。
1959年那会儿,杜聿明已经从首批被特赦的战犯名单上出来了,完成劳动改造任务后,他转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了全国政协委员那里,当上了专员。
在撰写《淮海战役始末》之际,每当回想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杜聿明总会屡次提及郭汝瑰的名字。在他看来,淮海战役的失利与郭汝瑰难脱干系,并坚信郭汝瑰与共产党之间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那时候,郭汝瑰的真实身份始终没对外说,杜聿明也一直没能搞个明白。就这么一直到他晚年,病得挺重躺在床上那会儿,杜聿明才最后一次问出了那个在他心里憋了好多年的事儿。
郭汝瑰,这位黄埔五期的杰出校友,是否真的像杜聿明所疑虑的那样,是共产党巧妙安插在国民党高层的深邃间谍呢?
【卧底“国军”】
郭汝瑰有个外号叫“小机灵”,这个外号是杜聿明给他起的。为啥呢?因为他个子不高,但特别机灵,反应快得很。
1907年,郭汝瑰在四川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里呱呱坠地,但这家里头已经没落了。他老爹以前考中过秀才,可科举制度没了后,老爹就把全部指望都放在了郭汝瑰这个儿子身上。
可他做梦也没想到,以后他儿子会摇身一变,成为一位超级有名的大将军,传奇得很。
郭家有个叫郭汝栋的人,他是郭汝瑰的亲哥哥,在四川那些军阀的队伍里头,做了个不小的官儿。
1925年,多亏了堂哥的帮忙,郭汝瑰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的第五期,那时候正好是国共两边联手合作的时候。
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这批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里当教官,他们大胆传播着共产主义的观念。
就在那会儿,郭汝瑰被革命思想深深影响,他明白过来,想让国家变得强大、民族获得自由,就得把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给掀翻。
从那一刻开始,郭汝瑰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死心塌地的共产党成员。
没想到情况急转直下,蒋介石突然搞了个“四·一二”大反水,动手大肆清除共产党。郭汝瑰遵照共产党人吴玉章的安排,回到了涪陵,到他堂哥的部队里干起了军需运输的活儿。
后来,郭汝瑰在部队里搞起了政治宣传,成了涪陵城里响当当的红色人物。不久,他经由中共地下党成员袁镜铭的引荐,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进入湖北地区后,共产党队伍里头“左”的想法开始占了主导。因为这个,袁镜铭就跟郭汝瑰说了上面的意思,让他手下的三营得跟红军一起,去包围他们那一团里的另外两个营,一块儿搞个起义。
可没过多久,这次动乱就搞砸了,郭汝瑰手下的三营被指是共产党的窝点。因为蒋介石施压,三营不得不解散。随后,郭汝瑰就被打发到日本士官学校去进修了。
从那以后,郭汝瑰就跟那个组织断了联系,再也没联系上过。
从日本回来,郭汝瑰接着就去了陆军大学深造。一毕业,他立马加入了陈诚领导的18军。
1937年淞沪抗战打完,郭汝瑰因为干得漂亮,被陈诚看上了。从那以后,他在国军里混得风生水起,没几年就从一个小小的上尉升到了军参谋长,最后还当上了少将。
1945年3月份,郭汝瑰在国民党军政部军务署当副署长时,碰巧撞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老相识,任逖猷,两人已经差不多有18年没见面了。
郭汝瑰回想起,早些年这位任逖猷是共产党的成员。一见到任逖猷,郭汝瑰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毕竟他这么多年一直在琢磨怎么跟党组织重新联系上。
但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家伙也已经和组织没了联系。不过这次意外碰面,还真就让郭汝瑰的人生轨迹后来有了个大变样。
过了三天后,有天晚上郭汝瑰正睡着呢,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任逖猷的弟弟任廉儒。任廉儒是个老党员了,他在党内专门和董必武单线联系。
起初,任廉儒没亮出自己的底细,只是叹了口气,说自己也跟组织断了线,正琢磨着怎么找回去呢。
跟郭汝瑰打了好几次交道后,他干脆就把心里话一股脑儿说了出来,还把他亲手整的军事机密资料给了任廉儒,叮嘱他要是能找到那边的人,一定得想办法送过去。
郭汝瑰全心全意地为党工作,这事儿得到了董必武的认可。于是,任廉儒瞅准时机,给郭汝瑰牵了线,让他有机会亲自见一见董必武。
那年五月份,郭汝瑰说了,他在黄埔军校那会儿,接受过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打那会儿起,他心里就铁了心,要跟着共产党一起干。
在这次碰头时,郭汝瑰说想回到组织里来,可董老却摆了摆手:“你干得不错,但组织上决定你还是得留在国民党那边,以后会有专门的人跟你对接。”
跟董老见过面没多久,抗日战争就宣告结束了。但没想到,抗战的硝烟刚散去,内战的风波又跟着来了。
接着,美国出来“说和”,搞了个由周恩来、马歇尔和张治中组成的三人军事调解小组。那会儿,郭汝瑰接到任务,给张治中当副手。
一瞅见周恩来,郭汝瑰立马就伸手拉住了他,直截了当地喊了句:“周老师!”
那时候,他心里头憋着好多话,特别想跟周恩来说,可眼下自己被困在敌人的地盘,真是有话也说不出口。没过多久,郭汝瑰又碰见了董必武,这回他直接表明了心意,说自己想重新回到共产党的大家庭里。
董老对他说:“按规矩说,恢复是可行的,不过还得再观察观察。你要是去延安,可能还不如留在国统区更有用,这样对你解决组织上的问题会更有帮助。”
并告诉他做事一定要小心为上,别到最后前功尽弃。
郭汝瑰明确表示,他会毫不动摇地听从党的指挥:“只要党组织能接纳我,我个人的生死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被怀疑为“奸细”最终化险为夷】
在国民党军队里,郭汝瑰的位子越坐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
陈诚、何应钦、顾祝同和白崇禧这四位军事大佬都特别看重郭汝瑰,而要说谁对他最为器重,那还得数陈诚。
1946年那会儿,郭汝瑰跟着军政大队人马从重庆搬到了南京。他找了个地方租房子住,巧的是,这住处跟蒋经国的家就只隔了三条小巷子,说是邻居中的邻居也不为过。
某天,蒋经国带着他的心腹贾亦斌到郭汝瑰家拜访。刚好赶上郭汝瑰和家人正吃着饭,餐桌上简简单单,就两盘青菜。
蒋经国瞅见后,不由得感慨万分:“要是咱们那些高级军官都能跟郭汝瑰一样,过得简简单单的,那咱党国可就真的有希望了!”
从那以后,蒋经国也开始对郭汝瑰刮目相看了。
郭汝瑰靠着上头对他的信赖,把那些战役安排一一递给了他的单线联络人任廉儒,任廉儒再转手送到解放军的作战指挥中心。
而且,他故意搞了些让政府头疼的事儿出来。
1947年3月19号那天,差不多三百名国民党军官跑到中山陵,在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前面哭得稀里哗啦。这场“陵前痛哭”的大戏,是由郭汝瑰挑的头。
那时候,国防部搞起了军队整改,很多军官都得自己找出路。这个主意,还有后面的执行,都是国防部第五厅的副厅长郭汝瑰一手操办的。
因为这事儿,大伙儿都把火撒到了郭汝瑰身上:“瞧瞧郭汝瑰,就靠着陈诚,短短一年连升三级,红得不得了。我就想问问,咱们朝廷里的各位大人们,这道理上哪儿讲去?”
说实话,郭汝瑰的升迁速度可不是一年三次那么简单,他半年里就升了三次。但奇怪的是,这些攻击他的言论,反而成了他的保护伞,让他能继续干他的情报传递活儿。
这年5月12号夜里,蒋介石把郭汝瑰、陈诚、刘斐他们叫到一起,商量讨论山东战场的形势,大家聚在富商那里汇报情况。
总结了大家的看法后,蒋介石下令,汤恩伯兵团要先打下沂水,然后继续攻打蒋峪......郭汝瑰把蒋的计划都详细记了下来。
这就是孟良崮战役后来的经过。
回到家后,郭汝瑰当天晚上就赶紧把那套作战计划又手写了一遍,然后交给了任廉儒。他还特地跟任廉儒说,这次的战斗队伍里,有那个整编74师,他们用的可都是全套美式武器,得让解放军提高警惕,多加小心。
没错,孟良崮战役里头,郭汝瑰的情报那可是真给力,直接把74师给一锅端了,就连蒋介石特别器重的师长张灵甫,也在这场仗里丢了性命。
郭汝瑰作为“卧底”,他的贡献之大,简直能抵得上十万精兵。
郭汝瑰藏得挺好,可还是被杜聿明给盯上了。
1948年10月,淮海大战马上要打响,何应钦在国防部搞了个战斗部署会,会上他主张说:“要想守住长江,那淮河这块地方必须得看住了。”
郭汝瑰刚把作战计划弄出来,还没来得及用上,这计划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落到了解放军指挥部的手里。
后来,又想办法让蒋介石改了打仗的计划。黄伯韬被解放军给围住了,蒋介石赶紧把杜聿明叫到徐州去指挥打仗。
杜聿明被蒋介石那套计划弄得一头雾水,心里头直犯嘀咕,这下他算是明白了,准是郭汝瑰在背后捣鬼呢。
杜聿明心里头琢磨,蒋介石和顾祝同这俩人,肯定是被郭汝瑰给牵着鼻子走了,这才闹成现在这摊子事儿。不过瞧瞧周围,大伙儿都挺郭汝瑰那套方案,杜聿明自己再争也没啥意思,毕竟一个人说了不算数,斗不过大伙儿的意见......
到了1949年12月那会儿,郭汝瑰瞅准了解放军进四川的时机,带着一万三千多号人在宜宾反了水,这一举动直接把蒋介石死守大西南的算盘给打乱了。
起义消息一传开,蒋介石气得差点儿没背过气去,他使劲儿拍着胸口直跺脚:“真是见鬼了,压根儿没想到郭汝瑰会是那个最大的共产党卧底!”
那时候,美国有家报纸打趣地说道:“郭汝瑰啊,他虽然是国防部作战厅的一把手,给国民政府出谋划策,但结果却是帮了中共的大忙,让他们在战场上遥遥领先。”
不过,郭汝瑰的真实身份长时间里都没被揭晓。直到1980年4月份,已经73岁的郭汝瑰这才得到许可,再次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总算是圆了他多年的心愿。
过了好些年后,杜聿明得到了大赦,跟郭汝瑰一样,都成了咱们国家的政协委员。
当两人再次碰头,他们聊起了这样一番话:
杜聿明:郭汝瑰,你这家伙真让人琢磨不透啊。想当年,咱们几次战败的锅,似乎都与你脱不了干系。你到底跟共产党有没有那层关系呢?
郭汝瑰笑着说:“大家各为其主嘛,你是怎么得知这个消息的?”
杜聿明负责的是山东那块区域。
郭汝瑰,他究竟是哪位呢?
杜聿明只是笑了笑,啥也没说。
郭汝瑰问:你为啥不告发我呢?
杜聿明微微一笑,直接说:“我告过了,但没啥用。手里没确凿证据啊!”
郭汝瑰在晚年时候,拉着相关领导一起努力,花了十多年时间,主编了两部大作。一部是洋洋洒洒600多万字的《中国军事史》,还有两大本《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除此之外,他还出版了一本四十万字的个人回忆录,叫做《郭汝瑰回忆录》。这些作品给后人带来了非常珍贵的精神宝藏。
那时候,台湾那边舆论大哗,都指责郭汝瑰是个叛徒。但对这些风言风语,郭汝瑰只是淡淡一笑,说:“我早些年就加入了共产党,从来没跟国民党一起干过反共的事,谈不上背叛。”
1997年10月23日那天,郭汝瑰老人走了,他活到了90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