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模式的改变和愈加频繁的旱情迫使世界各地的小农户开始用创新的办法应对水危机。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农村地区,村民们建起了“节水墙”,挖沟渠、筑水坝,以便储水和引流。这些有创造力的人们利用宝贵的水资源恢复了农场往日的勃勃生机。
印度苏拉普拉村的村民建了这样一道土墙:高15英尺(4.5米),长约1英里,蜿蜒穿过这片贫瘠的土地,墙下挖了一条同样长的沟渠。这道土墙看起来不起眼,但它是这里的650名村民在2022年花了6个月的时间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堪称建筑奇迹。
■ 苏拉普拉的650名村民花了6个月的时间建造了这道土墙。摄影:罗利·斯里瓦斯塔瓦/移民故事
去年,这道墙有效阻止了雨水流失,算是通过了“压力测试”。墙下的沟渠把雨水引到了印度西北部拉贾斯坦邦易发生干旱的地区,让那里的农场在20多年后首次恢复了丰收。
自此,苏拉普拉的居民目睹到他们的农场渐渐恢复了活力,水井重新注满了水,候鸟的归来让这片土地富有生气,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回到了家乡。
■ 村民夏尔马从一口曾因为连年干旱而枯竭的井里,舀出了水,一饮而尽。摄影:罗利·斯里瓦斯塔瓦/移民故事
夏尔马站在他茂盛的麦田间,麦田的灌溉依靠附近的水井,水井里的水很干净,可以直接饮用,“大约20年前,我们村一直都有充足的降雨。但多年以来降雨量逐渐减少,严重的干旱导致水井枯竭,作物产量大幅下降。这些年来,我们每年只有一个收获季,而且每三年就会经历一次旱情。去年是大旱之年,但今年不同,我们有水了,这道墙帮了大忙。”
几年前,他还在邻近的比尔瓦拉市一家纺织厂工作。水危机迫使他的兄弟也搬到了城市,和他一样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收入5000卢比(50英镑)。
夏尔马曾担心,在全村人团结起来应对危机之前,他就会因气候变化失去自己的农田:“但现在,村里100口井中有40多口已经有水了。”
据印度土地保护组织“生态安全基金会”(FES)拉贾斯坦邦的负责人罗伊称,作为印度最大的邦,拉贾斯坦邦是最易受到干旱影响的地区之一,邦中250个村庄中有98%的地区被标记为“黑暗地带”,即地下水位极低的地区,几乎7%的土地完全无法耕种。
联合国曾在去年发出警告,世界上一半以上主要含水层的枯竭速度超过了自然补给的速度,而印度是最有可能面临地下水骤降至现有水井无法开采水平的国家之一。
■ 村里的妇女无须再长途跋涉四个小时去远处的井里打水了。摄影:罗利·斯里瓦斯塔瓦/移民故事
在苏拉普拉,7月到10月的播种季雨水稀少,而冬季的非季节性降雨还会损害未收割的作物。更糟糕的是,这里贫瘠的土壤质量让水无法渗透进来。
对于气候倡导人士而言,苏拉普拉的“节水墙”是建立气候韧性的研究案例,也是“圣雄甘地国家农村就业保障计划”(MGNREGA)的项目之一——该保障计划是政府运作的社会福利——世界最大的就业计划之一。该计划保证有需求的农村家庭每年能获得100天的劳动天数和相应的报酬。在过去几年,尤其是新冠大流行期间,该计划缓解了印度一些最贫困社区遭受干旱和洪水毁灭性打击的影响。但现在,在气候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气候活动人士越来越多地关注该计划在保障农村用水安全方面的效用。
罗伊:“这个计划不应被视为只是一项创造就业机会的举措,它更是一种响应气候行动的工具,是保护我们的未来的唯一途径。”
■ 印度最大的邦拉贾斯坦邦,也是最易受到干旱影响的邦之一。摄影:罗利·斯里瓦斯塔瓦/移民故事
苏拉普拉并不是该地区唯一一个在MGNREGA计划的帮助下解决水危机的社区。在距其约10公里的巴尔达尔卡村,村民们三年前在其8英亩(3公顷)的贫瘠土地上也建了一道道高墙和沟渠,建造了一片片肥沃的牧场,牧民可以在此放牧。尽管去年没有降雨,池塘也干涸了。
在距苏拉普拉120公里外约有500人居住的马卡里亚村,村民们开辟出了一个50英亩的牧场。他们在荒地上挖沟,筑起水坝以阻止雨水流失,还种上了草药和本地树种。这片复兴的土地激发了附近村庄以类似的方式开发荒地的灵感。
不过,现在这个计划也引发了一些担忧。研究人员发现,过去三年,村子的预算拨款有所下降,而新的线上系统(监督员用智能手机记录人员考勤)在网络不好的村庄车成了绊脚石:加剧了支付延迟的问题,影响了就业和人们的务工需求。对此,政府否认资金不足,并表示MGNREGA是一项“需求驱动型计划”,在过去三年中获得了额外的资金扶持。
故事说回苏拉普拉村,小麦在微风中摇曳,村民们聚在一起讲述了建造这道“节水墙”的故事。50岁的农民库马瓦特就是其中之一:“我下了很大功夫,每天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报酬,但就算让我无偿工作我也愿意,能让井里再次蓄满水,这一切对村子和我都有好处。”
越来越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了含水层,改善了地下水的质量,这意味着村里的妇女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四个小时去远处的水井打水了。
■ 苏拉普拉村委会负责人拉姆拉尔·贾特:“我们希望恢复与农业相关的生计。”摄影:罗利·斯里瓦斯塔瓦/移民故事
去年,村子迎来了多年前消失的候鸟“彩鹳”。几个搬到比尔瓦拉纺织厂工作或到其他邦挖井的人也回到了家乡。
28岁的马哈维尔·贾特在查谟工作了6年,每月挖井挣1万卢比。他现在租了一个农场,养了两头水牛,每天卖牛奶就能赚3000卢比,“我现在没必要再搬走了。”
苏拉普拉村委会负责人拉姆拉尔·贾特是名有经验的律师,他领导了“节水墙”项目。他介绍说,近60%从村子迁走的人现在已经回来了,“现在有了水和饲料,村民们正投资于牲畜。我们希望一步步恢复农业生计。”与此同时,贾特现在正在寻求资金以加固这道墙。
■ 一位农民正在展示他农场里的鲜花和胡萝卜。摄影:罗利·斯里瓦斯塔瓦/移民故事
像夏尔马这样的农民感受到了久违的踏实与乐观。他从朋友的农场里摘下一根胡萝卜,一边嚼着,一边讲述着自己在3英亩的农田里收获的50担小麦,这是20多年来第一次有这么好的收成,“看着那金灿灿的小麦,让我感到无比心安。”
本文译自英国卫报的官网文章:It takes a village: the Indian farmers who built a wall against drought
本篇报道得到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国家政策和战略倡议”的支持。文章最初由“移民故事”(Migration Story)发表,这是印度第一家关注该国庞大国内移民人口的新闻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