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李先念去看叶剑英,叶帅在“陈锡联”三个字上打了个大问号

爱吃凉历史 2025-02-08 02:53:11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陈锡联所对调的对象为他的老部下李德生,很快他就升任为中央军委常委,具体分管国防工业、体育等方面工作,从此也能看出他是很受毛主席器重的。

当时还冒出了“夺军权”的传言,叶剑英对陈锡联不算特别了解,双方的关系越来越微妙,好在关键时刻李先念出场了。

一村两总理

当1927年黄麻起义拉开了大别山地区武装斗争的序幕后,国民党当局极为焦灼,立即增兵前来,工农革命军经历浴血奋战后,还是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守黄安县城。

刚刚得势的国民党反动派立即开启了疯狂时刻,四处打压革命、屠杀革命群众,使得鄂东军负责人不得不转移到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李先念当时接到的任务就是在本区坚持斗争,积累好力量迎接下一次革命时刻。

李先念也坚持着游击战争,由于敌人在当地的力量十分强大,他只好采取白天隐蔽、夜间出击的方式,当地不少群众内心深处还是在支持革命的,这也使得他与游击队员总能有歇脚的地方。

一个雪夜,李先念带着5名游击队员来到了陈锡联家。

当地有个恶霸平日里就仗势欺人成为习惯,黄麻起义后他更是为国民党人通风报信,还殴打过陈锡联的母亲,当时的陈锡联打不过对方,只是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报仇雪恨。

李先念到来的那天,陈锡联本来还在床上躺着随便听听,碰巧听到游击队员表示要去解决掉这个恶霸,马上就来了兴致,自告奋勇道:我来带路!

那天出门的时候,陈锡联甚至连鞋子都没顾得上穿,他带着游击队员找到了对方,游击队员几下就解决了这个恶霸。

门上还贴上了早就准备好的布告,告诉大家为何这个恶霸会丢掉性命。

这次行动是陈锡联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走上战场后,他的作战风格更是极为勇猛,在十几岁的年纪就能冲锋陷阵,很快就当上了班长、连长。

李先念不仅是他的老乡,更是他最为信任的上级,在李先念担任30军政委时,陈锡联就担任其麾下263团政委,这个团号称“ 铁锤团”,更是30军最有力的“拳头”。

1934年连续10个月的反“六路围攻”当中,红军成功歼敌8万人,陈锡联的表现是极为出众的,尤其是在反攻的过程中,陈锡联率部从万源一路打到达县,夺回凤凰山后还发现了几十头骡子驮着的银圆,这些钱本来是刘湘打算犒劳部队用的。

擅长打硬仗、恶仗是陈锡联身上最为明显的标签,总是以弱胜强使得陈锡联越来越受到李先念的器重,为此李先念还夸赞过:“陈锡联打仗是第一。”

全面抗战刚刚爆发,陈锡联的职务便是八路军129师769团团长,当时的他不过22岁。

日寇进逼太原的过程中总是靠飞机,嚣张的敌人知道八路军没有防空武器,飞行员都是一种目空一切的态度;随着敌人出动的频次越来越高,陈锡联意识到敌人的机场就在附近,在找到老乡打听后,发现敌人的机场果然就在10里开外。

1937年10月19日的那个夜晚,陈锡联率部偷偷摸进机场,用了不到一小时就将机场上的24架飞机全部炸毁,还顺道消灭了100多个日寇警卫部队。

此战让陈锡联扬名立万,报纸上的消息更是使他的名字被全国人民熟知,在当时的影响力仅次于平型关大捷。

过后想来,日寇当时只派遣100多人守飞机也是对八路军的轻视,在这些装备精良的敌人眼中,八路军那些武器很难对飞机造成威胁,更不会想到他们会直接杀到机场来。

待到解放战争期间的1947年,刘邓大军剑指大别山,直接颠覆了解放战场,把战火引向国统区。

此刻的陈锡联早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猛将,他率部直接插向皖西地带,在这里撕出一个大口。

局势的变化早已超乎了蒋介石的预料,眼见大别山将要易主,他赶忙调集20万大军,想要依靠人海战术再度扭转颓势,中原争霸战至此开启,大别山上的炮火也几乎没有消停过。

分兵迎敌的过程中,陈锡联的压力同样很大,有次他去前指汇报工作,李先念看着眼前这位小老乡,关切地问道:“锡联同志,背得动吗?”

彼时,陈锡联正带着第三纵队拖着国民党几个师辗转,他不仅要拖住国民党,还得在吸引敌人的同时摆脱合围,保证自身部队安全,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临危不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决定两党命运的淮海大决战中,陈锡联率部消灭宿县1万多敌人,直接切断了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联系,使得徐州的国军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黄维兵团被歼灭的背后同样有着陈锡联的巨大贡献,淮海大决战也成为陈锡联的辉煌之战。

此后,陈锡联历任重庆市委书记、沈阳军区司令员等多个职务,直到1975年成为国务院副总理,排名第四。

而李先念这位上级也全面主持过湖北、担任过国家财政部部长等多个职务,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摸索社会主义财经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趣的是,最初李先念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个工作时,毛主席还开玩笑道:“你不想干,那就只好去把国民党的财政部长从台湾请回来好了。”

李先念一听赶忙回答道:“蒋介石的人还是不如我,我服从安排。”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李先念的杰出能力,1975年的12位副总理中,李先念排名第三。

李先念了解陈锡联

过往的革命历史中,李先念对陈锡联就格外关注,对于这位从家乡带出的小老乡,李先念更是看着他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两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职务分工就算有所不同,但对彼此的了解依然十分全面,他们都是用事实来说话的。

当年李先念在湖北期间就遭遇了与大米、煤炭相关的“黑白之战”,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他很快就稳住了市场并控制局面,此战令陈云都倍感欣赏,也是陈云邀请李先念来到中央工作的。

一位打仗行的将领,搞经济同样在行。

李先念在国务院主管财贸工作长达22年,也是周总理的得力助手,他还与薄一波、谭震林和李富春共同被毛主席称为“四大名旦”,可他还是保持着那份谦虚与谨慎,不愿被称为经济学家,只认为自己是实干家。

特殊时期,无论是叶剑英还是李先念、陈锡联,他们都是毛主席信任的人,也都承担着改变历史的重任,在很多历史剪影中,他们的名字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71年9月之后,叶剑英受命于危难之际,开始主持军委的工作。

不过在当年10月中央又作出了新的决定,将军委办事组给撤销,成立由叶剑英主持的军委办公会议,绝大多数军委日常的工作都是由叶剑英在负责。

到了1976年,中央发出1号文件,此后的叶剑英只是参加一些中央会议,不再介入军队的事情。

周总理逝世后,时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叶剑英与李先念思想上是高度一致的,为了避免有人节外生枝,他们彼此有个约定:不去外地,就留在北京休息,也不互相探望,不要打电话。

叶剑英对李先念很了解,他也很相信李先念提出的各种意见。

毛主席提议由华国锋作为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代总理,并让陈锡联出面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陈锡联因此便既是政治局委员又是军委常委,身份很不一般。

毛主席对陈锡联的评价是这样的:从小就参加了革命,会打仗也带过兵团,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在军委挂帅吧。

华国锋刚担任国务院总理时要面对的事情有很多,他需要老同志们的帮助,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先念,过去两人在湖南共事过,李先念是他的顶头上司。

李先念正在养病,他也保持着与陈锡联、华国锋的联系,他们也都是李先念知根知底的人。

不过,叶剑英对陈锡联就没那么了解了,还有传言称“陈锡联夺了叶剑英的权”,陈锡联没弄清楚具体的情况,有次还打电话让叶剑英不要去广州,叶剑英有些不悦:“你怕我捣鬼吗?”

陈锡联听出了叶剑英的态度,也觉得自己是被误解了,赶忙回答道:“我留叶帅在北京,是想在政治局里多留一票呀。”

叶剑英是从1976年4月中旬开始渐渐在公众面前露面的,这也标志着他重新回到权力中心,老帅的背后,也是其他很多将领们的殷切期盼。

毛主席逝世后,李先念与陈锡联一起为伟人守灵,陈锡联悄悄对李先念说:“那几个人可能要动手,当心。”

李先念早就把局势看得很清楚了,赶忙让陈锡联不要继续说下去,同时他从这句话中也能看出陈锡联的态度,便去找了叶剑英。

考虑到窃听的可能性,他们的谈话过程中特意开了收音机,叶剑英年龄大了,本就听不太清楚,于是李先念便写在纸上,叶剑英也把自己的话写下去。

当李先念写下“请你考虑时机和方式”后,叶剑英写下了“陈锡联”,并在这个名字旁边打了个问号。

这就说明叶剑英很迫切地想要了解陈锡联的态度,毕竟当时的陈锡联是主管军委工作的重要将领。

李先念没有迟疑,在纸上写下:完全可靠,请放心。

李、陈两人30多年的交情完全支撑得起李先念写下这个结论,而李先念从叶剑英这里回来后,马上就把情况报告给了华国锋。

陈锡联内心也是很信任叶剑英的,他还向华国锋提出希望叶剑英能继续出面主持军委工作。

在这场扭转历史的“战斗”当中,陈锡联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动用卫戍区部队必须要经过他的同意才行,陈锡联甚至给了授权:视情况而定,不必逐级请示。

叶帅亲自坐镇,李先念、陈锡联同样功不可没,共完成了属于他们的历史使命。

1980年1月,陈锡联还主动辞去领导职务,后来仍当选中顾委常委。

参考资料

1.“打仗第一”的陈锡联 本刊编辑部 党史纵览

2.李先念的传奇人生 浙江老年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