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看待别人的时候,往往把别人想得太简单,总是认为别人具备某些固定的性格特征,甚至一辈子都是那样的,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其实,是人的认知系统限制了自己,并非别人那么简单。
人的大脑构造比较奇特,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容易给事物分类,做一些类别上的鉴定,就像电脑的磁盘分区一样,每个区存储一些文件。大脑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也会分区,在每个区存储一些经验,其实就是给每一种事物分类。这种分类过于简单,因为事物比较复杂,而人类认识事物的时候并不能做到全面认知,只是从某一个侧面认知,都要做一些分类,终归是片面的,甚至与事物本身的属性不相符。人与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人们看到的客观世界却是不一样的。客观世界会对人脑形成一定的刺激,而领导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世界,让客观世界成为人脑的映像,或者说成为主观意识的映像。由于人们接受的刺激不同,感受刺激之后产生的经验不同,认识世界也就不同了。同样一件事物,有人看到好的一面,有人看到坏的一面,很少有人全面看待事物的属性。即便有人声称能够认识某一件事物,也只是在一定层级上获得了认知,却不能全面认知这个事物,不知道这个事物的分子、原子构成状况,也不知道这个事物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更不知道这个物质能变化成其他什么样的物质。分子、原子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看待人就更容易出现偏差了,甚至容易看错了人。
虽然古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人的本性也很难改变,甚至古人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孩子“抓周”的习俗似乎来源于这种说法,但并不可靠。孩子小的时候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一定的认知,虽然这种认知比较深刻,但并不能决定他的命运。他长大以后,会经历不同的环境,甚至要经历饥荒和战乱,经历很多磨难,也结交很多朋友,甚至和一些人为仇,性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不能说从小到大保持一以贯之的性格。人们认识他人的时候,经常会给他人做兴趣分类,就好像现在的人工智能给上网的人做兴趣分类一样,认识人总是从兴趣角度来认识,从性格角度来认识,却唯独不能认识一个人的本性。人性善变,甚至比野兽还要善变。《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小故事,说狐仙最怕人,因为人比狐狸还要善变,还要狡猾,还要诡计多端。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就是这个道理。
人都善于表演,尤其是长大以后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应付一些面子上的事儿,应付一些亲戚朋友,应付一些生意上的伙伴,应付领导和同事,就要善于展现自己光辉的一面,而掩盖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既然是表演,就要说着符合身份的话,就好像演员演戏一样要说符合角色的台词,而不能随便乱说,以免出戏。人每天出门的时候会戴上无形的面具,穿上特定的衣服,就进入了某一种社会角色,有的一天要变换好几种角色,说着不同的台词,甚至要说谎话。越善于说谎话的人越是混得风生水起,甚至能当政客,而老实巴交的人只能做工人或农民,却不能做高级知识分子,也不能做政客。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家似乎都识时务,都知道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也知道所有的物品和服务都可以作价出售,甚至皮肉生意都有人在做,也就没必要老实巴交地说实话了。只要能赚到钱,就算是有本事,而赚钱需要的基本功就是说谎话。就好像商人卖东西一样,标注的价格始终不是进货价,不然就会赔个底儿掉。即便如此,商人们还要搞促销,喊着“挥泪大酬宾”、“清仓大甩卖”等口号,明摆着在说谎话,却骗得人们纷纷去购买。
普通人很难认识商人的全貌,只是认为他们通过经商赚了很多钱,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却不知道他们人性有多么复杂。即便他们要带领人们致富,也不一定真的能带领很多人致富,而是把很多人沦为廉价劳动力,要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当这种操作被允许的时候,社会就真的进入了资本主导的时代。人们认识他人变得不那么容易了,总是简单化地划分类型,认识一个侧面,往往是错误的。因为人性非常复杂,不是简单分类能够概括的,也不是简单的礼尚往来就可以互换真情的。即便一些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在一起玩耍,还要一个头磕在地下,成了拜把子兄弟,也不一定互相交心,不一定知根知底。认识一个人就要和他长期在一起,不仅要同吃同住,而且要一起经历一些事情,还要知道他的家庭状况,知道他读了什么书,交了什么朋友,从事什么职业,有过什么经历,但这些也不能完全概括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的思想系统非常庞大,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却不是他人能够预料的。
认识一个人不要做简单分类,也不要形成刻板印象,而是要打开认知系统,尽量全面认识,做到各个角度去认识,动态地认识,才能做到相对准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