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秋战国是历史学家对公元前770年—前221年这550年间历史的总称,在朝代划分上属于周朝的东周时期,然而东周早于战国结束,所以战国时期并不完全属于东周。那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是哪一年,为何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春秋战国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在诸侯的护送下东迁洛邑,所以平王东迁后的周朝就被称为东周。由于周平王有杀父弑君的嫌疑,导致周王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减,使得王室无力掌控诸侯,所以平王东迁同时也是春秋时期的开始。
前5世纪,东周诸侯经过三百多年的混战,使得诸侯数量大为下降,出现了楚国、燕国、秦国、韩国、赵国、魏国、齐国等七个强国,这就是战国七雄。春秋时期结束,战国时期开始。同时战国七雄全都僭越称王,可见周天子的威严已经荡然无存。
二,分界争议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并不清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史记》所主张的周敬王去世和周元王即位,一个是《资治通鉴》所主张的三家分晋。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史记·六国年表)
然而周敬王的在位年数存在争议,所以《史记·六国年表》中的周元王元年并非前475年,而是前476年。不过《春秋》成书比《史记》早约400年,准确性自然也比《史记》高,所以后人修正《史记》的错误,普遍采用《春秋》中周元王元年为前475年的说法。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资治通鉴·周纪一)
当然,目前史学家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还有多种说法,分别是三家灭智(前453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等说法。不过这些说法都不如《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说法那样被广泛接受。
三,名称由来
“战国”的名称来源于西汉刘向编撰的《战国策》,记载了晋阳之战(前455年)到高渐离刺杀秦始皇(前221年)间的二百三十五年历史。而《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按诸侯国排列,不仅包括战国七雄,还有东周国、西周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等五个重要诸侯国。
战国七雄,一般都以三家分晋算战国了。战国时期还有越、郑这些大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