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多次给中央打报告都没人理会,毛主席:你喊的声音还是不大

古寺钟声绕青山 2024-11-28 18:24:51

刘伯承是55年大授勋时我国的开国元帅之一,在我国军事史上曾经留下过非常辉煌的篇章。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国的历史走向,其中“刘”所指的正是刘伯承。

按道理说这样一位元帅,在解放后不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少他的声量也不可能被人所忽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元帅,1955年数次向中央打报告,却始终无人理会。甚至毛主席还对他说:“你喊的声音还是不够大...”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平不凡

刘伯承早年曾先后以排长、连长、旅长等身份参加了伐袁之战、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数百场战役,在川军中作战数十年,因此被人们称作“川中名将”。

然而刘伯承从不喜欢战争,他只是将战争作为实现和平的手段,尤其是随着多年的征战,他愈发厌恶军阀之间这种毫无意义的混战。正当他苦闷于国家未来之时,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且在一些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指导下,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随后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彼时的周恩来临危受命负责起义的计划,此时他缺少一个能够组织大规模兵员并指挥作战的人。在听闻刘伯承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后,周恩来便选中了他担任作战指挥官。

8月1日,起义部队按照刘伯承精心制定的作战方案发正式起义。得益于刘伯承周密的计划和出色的指挥,大部队迅速而有效地控制了南昌城。这一胜利的消息传至中国共产党革命委员会后,众人无不欢欣鼓舞,他们立即决定设立参谋团,并提名刘伯承担任参谋长一职。

起初,刘伯承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个提名的,他谦逊地表示:“起义的胜利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不过是提出了一些建议,不足以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

面对刘伯承的谦虚辞让,周恩来坚定地表示:“我们必须请你担任参谋长。你的军事才华和战略眼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当前形势下,没有人比你更适合这个职位。”周恩来说的确实也是实情,刘伯承推脱不过,只得答应下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担任八路军129师师长,他率兵东渡黄河前去太行山区开展对敌后的游击战争。当他了解到这支部队主要是由红四军改编的部队,便想到红四军的战斗风格上稍显粗糙,比起阵地战其实更加适合运动战。

刘伯承针对129师团的优缺点,在原有的优点上制订好一套从运动战适合游击战的战术,便利用露营,行军间隙等时间,召集干部告诉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经过他的教学,底下的干部们也对军事战略有着初步的认知。

他曾说:“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叫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利用好这句话,而知己,便是自己要深刻了解自己的部队,再无法预测的未来里有一点是确定的,便是相信党对军队的领导,只有深刻的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懂得去配合去协调,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而知彼,便是要比敌人自己还要了解敌人,作战方式,武器装备,编制等等,要发现他们擅长什么,弱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在无法预测的战斗中好抓住机会,打赢战斗。”刘伯承这一番话不仅让八路军的战士们受益匪浅,其实他自己的军事理论能力也是在这段时间被彻底巩固夯实,毕竟相比起白军,日军确实才是更具挑战性的对手。

1938年,日军突破了北方的防线后兵分三路,直扑陕北根据地。刘伯承紧急受命率部切断敌军后方,同年十月,刘伯承到达太原之后,并且下令让679团挺进东北直击日军侧后,之后便人自己的部队沿着太原一路对日军进行夹击,从而给日军沉重的打击,为我陕北中央根据地解围。

随后日军向刘伯承所在的晋东发起了进攻,此时的刘伯承所部位于日军的必经之路,果断出击歼灭了日军的加强中队,消灭了日军不少军官,日军对此怀恨在心,集结了三万余人企图对129师团发起了围攻。

刘伯承带领的129师团很好的抓住了日军急于求成的弱点,率领部队灵活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又在其余的路线上抓住了日军的尾巴,进行了有力的还击,不久后日军仓皇逃窜。129师顺势收复了长治,沁县等县城18座,为后来的抗日根据地的搭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创办军校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刘伯承无疑是其中最合适的人选,他是当时中国不可多得的帅才,同时一直都主张军队应立志于培养有德有才的干部,以应对美帝国主义入侵。

为了建立军校,刘伯承还将自己多年以来的作战经验总结起来,利用自己对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理解编写了《集团军进攻战役》。在短短18天内,查询大量资料,亲笔写下3.7万字,最后亲自审改,只为了让后面的新生能了解更多关于战役的思想。

刘伯承还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实训,主张多血多用,据统计仅在1951年到1955年时间里,学校就组织了35次的示范练习和12次较大规模的实地作业。

然而随着院校的发展和生源的扩张,军校的人力资源应付不过来,师资力量出现了短缺。刘伯承便想着从部队里调用些教员回来指导学生,但是遭到了朱德将军的拒绝。毕竟彼时抗美援朝还未成功,此时再调用稀缺的人才不可取。

无奈之下,刘伯承只能向中央打报告,报告此事的军校缺少师资力量,需要解决。

然而中央却并未回信,借着第七届五中全会的机会,刘伯承亲自来到毛主席面前反应问题:“主席,军事学院的师资力量现在严重不足,再这这样下去,会照顾不到所有的学生们。我倒是有一个主意,可以从其他军事类学院中抽取教员来解决目前师资不足的问题。”

毛主席就喜欢这种既带着又带着解法的提议:“好哇,既然有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早点提出嘞?”

刘伯承无奈的回答说:“主席,我之前好几次跟组织提过,但是都没得到回应。”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你喊的声音还是不够大,下次大点声“

刘伯承一听,立马懂得了毛泽东用意,于是和主席告辞,回去起草了该计划的方案。他明白毛主席是希望他在提出问题和建议时应更坚定有力,一遍没有回音就两遍,两遍没有就三遍!随后他迅速的将调用教员缓解师资不足的提议反馈到中央,之后毛主席亲自批准下来,该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此后,刘伯承更是用心的培养将士们,他既重言传,更是以身作则,亲自陪着学生训练。酷暑之下,他和士兵们一样没有受命保护措施,忍受着太阳的暴晒,身旁的干部见刘伯承大汗淋漓的,便去摘了一顶草帽带到他头上。

然而,刘伯承立马就摘下草帽还给了那位干部说道:“我们自己都不以身作则,没有人会信你的那一套!”

编外参谋

1958年,由于刘伯承受到了错误的“教条主义“批判,而离开了他的岗位。在此期间他并没有气馁,仍然心系国家,为了应对可能会发生的战争。赋闲在家时他研究了各个武器的配合用法,甚至细微到每个战士所背负的重量。

1962年,印度军队主动挑衅我西藏边防军,中国边防部队不得不发起反击,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年过七旬,疾病缠身的老帅刘伯承,再次披挂上阵,辅助毛主席一起指挥并且打赢了这场战争,这也是刘伯承人生中的最后一战。

为了打好这一战,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缜密严谨,查阅敌人的资料,力求了解敌人的武器装备和作战风格。他日夜抱着一张地图,不断听着电报的消息,一有什么变动,他便开始埋入地图开始研究敌军可能的动向。 刘伯承几乎把部队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做好了应对的对策。

这一战也是老帅的最后一战,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刘伯承算是正式退居二线,专心投入军事理论工作的研究之中。最开始的时候刘伯承还能自由活动,他走遍了东北的荒郊野岭,亲自观察当年日本关东军留下的堡垒防线,取长补短写成著作。

随着身体日渐衰弱,刘伯承渐渐的丧失了活动能力,只能日夜卧床养病,但是老帅的身子骨到底硬朗,一直撑到了1986年,期间还整理了自己从60年以来所有的理论成果,在1971年交给了叶剑英,次年刘伯承失明,只能放下国家大事,彻底休息。

参考资料:

《军事家刘伯承》金立昕

《刘伯承办军校》瞿定国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