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的那次美股调整, 纳指从最高点的18671点,到8月5日的最低点15708点,足足调整了近15.8%。 在当时,我们的策略是“不跌不买”+“跌多了买回来”。 市场随后从低点反弹了14.8%。 虽然没有回到新高,但是收复了大部分的失地。
然而最近几天,美股又开始调整,调整的原因还是跟7月份那次一样:市场担心美国又要衰退了。
所以,有很多小伙伴开始担心。
我了解下来, 大部分人投资美股主要是通过美股ETF, 如标普500ETF,纳指ETF。 无论是通过QDII 基金, 还是直接通过投向海外基金。
既然是投资宽基指数,而指数表现对宏观经济反应是比较敏感的,比如降息的时间,降息的幅度,大选等等。 然后这些比较大的宏观事件,又受到高频数据的影响。 比如在过去短短1个多月,市场就经历了:从担心美国衰退,到美国可以软着陆,再美国又要衰退。 中间经历了各种数据,比如就业数据,通胀数据,制造业指数等等。每一个数据的发布都会左右市场的预期。 即使对于降息预期比较确定的9月份,也有降息25个基点与50个基点不同的预期。而且市场的预期也经常在发生变化,今天市场由于经济数据不好,担忧衰退,成为负面催化。 但在2个月前,就业数据不好, 被市场解读为美联储即将提前降息,成为正面催化。
所以,我的观点是,大部分人在投资美股市场时,过度解读各种宏观新闻。就算花心思花时间解读,也是正确率不高的。
大伙投资美股市场,主要是苦于A股没啥机会,看美股长牛,希望能够赶上,但又担心站在山岗上,这是非常能理解的。
但是,美股市场上最重要的逻辑是全球竞争力强的公司,大部分集中在纳斯达克指数里, 这就是长期逻辑。
以纳指100指数为例

从这一轮牛市的起点2009年最低1018点起, 到2024年9月5日的18921点, 15年累计涨了18.5倍, 复利年化收益21.47%。
我相信,肯定有小伙伴想过,要是当时拿出50万美金买纳指100ETF,然后该干嘛干嘛,十年后变成925万美金,实现财富自由,环游世界多爽啊。
但是我得给你们泼点冷水,你怎么能确定当时进场的时机不是个高点?就像很多人现在担心市场随时调整一样。
比如说如果在2021年11月22日那天。一股脑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进纳指100ETF,那接下来的半年你的投资可能会缩水30%。那个时候别说十年十倍回报了,想要回本都得再赚个150%。股市低谷的时候,真能够坚持等到翻身到来的那一天?
所以, 对于害怕自己高处站岗的小伙伴,我的建议一直是定投。定投的好处是能够分散投资成本,长期来看,投资者可以获得一个平均的回报率。让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看看过去15年定投纳斯达克100 ETF的效果。
假设我们从2009年3月9日开始,也就是美股本轮长牛的起点。一直到2024年9月4日,每周五投入1000美金,风雨无阻。在这15年的时间里,总共有804周。每周投入的1000美金都按照当时的纳斯达克100 ETF的市场价格转换成相应的份额。这样算下来,15年后你总共投入了804,000美金。到了2024年9月4日,将纳斯达克100 ETF在收盘前全部卖出,你的年化收益达到近11%。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回报率并不高,还不如长期持有。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首先,定投策略是稳健的,每周投入时心里有底,甚至希望市场下跌,这样你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入。
其次,因为你知道这种策略是可靠的,所以你坚持了15年的每周定投,最终投入了近80.4万美金,换来了近400万美金的回报。第三,尽管年化复合回报率大约是11%,看起来一般,但想想看,15年的时间跨度,每周你只需要简单操作一次,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性价比是非常高的,比市面上绝大多数投资策略都要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纳斯达克100 ETF的定投回报率在未来这种相对动荡的世界格局下,可能很难复制。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每周定投的底层逻辑,其核心无非是为了避免一次性全部投入,结果在市场高点买入,然后遭遇大跌的风险。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更直观地告诉我们何时买入,何时卖出呢?比如,能否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指数很便宜,可以多买一些,或者这个指数已经被高估,可以卖出呢?
当然有,这种方法在A股的指数基金适用,在美股也适用,就是市盈率分位数定投法。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根据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市盈率分位数来实时调整你的投资策略。这个策略分为三个步骤:基本设定、买入和卖出。
比如今天是定投买入的日子,假设标准1000美金,那么可以设定市盈率分位点在20%以下加倍投, 20%—4%正常投,40%—60%减半投,60%-80% 停止定投,超过80%清仓。

比方现在市场分位值时41.92%,就可以减半定投。
有些软件里,这样叫智能定投, 效果比普通定投好。
你做一个定投的表格,严格去执行,会不会比你每天关注新闻动态,担心衰退或者降息不及预期,更加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