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VirtualPowerPlant,VPP)作为是一种通过信息技术聚合分布式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电源管理系统,通过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将配电网中分散安装的清洁能源、可控负荷和储能系统合并,作为一个特别的电厂参与电网运行。它既可作为“正电厂”向系统供电,又可作为“负电厂”通过负荷侧响应以配合系统填谷,是实现智能配电网的重要技术之一。
虚拟电厂自21世纪初在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丹麦等欧洲国家开始兴起,同期北美推进相同内涵的“电力需求响应”。目前虚拟电厂理论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已成熟,且各国各有侧重。虚拟电厂可以很好地协调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之间的矛盾,充分挖掘分布式能源为电网和用户所带来的价值和效益。
近年来,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电量供应总体充裕、电力高峰时段紧张的特征,但高峰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省份一年中电力负荷超过最高负荷95%的总持续时间仅有几十个小时。为了满足这5%的峰值负荷需求,建设电厂和配套电网可能要花费几千亿元;但通过虚拟电厂充分挖掘需求侧的调控潜力,建设、运营、激励等环节的投资为建设传统电厂的10%-20%。
作为国内新经济增长的典型电力负荷需求方,数据算力、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其电力需求在量级增速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全拓数据显示,2022年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5G通信电力负荷分别为39、15、16亿千瓦时。新能源汽车,特别是BEV车型的高渗透率,也对应会增加电力负荷的随机性。
以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的充电桩为例,全拓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达341万台,2023年有望实现翻番增长,达到681万台,公共交流充电桩和公共直流充电桩增速均有望超五成。伴随着其作为电力负荷端的基础设施密度的快速增长,“光储充放一体”模式结合BEV的先天储能属性,亦能从负荷端实现分布式荷源载体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优化。
从整体来看,更加系统化、动态化的电力系统,会成为未来电力供需网络的核心形态。因此,推进虚拟电厂建设,不仅有利于将需求侧的分散资源聚沙成塔,与电网进行灵活、精准互动响应,缓解电力供需矛盾,还能节省传统电厂和电网的投资,并让参与响应的用户获取一定激励。
但目前我国虚拟电厂发展整体仍处于初期阶段,电力交易市场仍在区域试点阶段,下一步发展还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当前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更多的是邀约型,由政府部门或调度机构牵头组织、各个聚合商参与,尚未建立成熟的商业模式,需求侧负荷以及发电侧资源参与意愿不强。
此外,当前缺乏虚拟电厂相关的规范标准,各类设备及负荷聚合商的通信协议不统一,数据交互壁垒高、不顺畅,也增加了建设难度和成本。需要加强虚拟电厂标准建设,提高标准体系的完整性、交互性、兼容性,为各环节紧密衔接提供相应规范。
随着金融、财税等支持政策完善、储能盈利政策的逐步清晰化,储能市场已经迎来更加多元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预计到2025年,虚拟电厂盈利模式空间将会打开,平均每年投资建设规模达到200亿元,运营市场规模每年在50亿元以上。
全拓数据认为,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虚拟电厂作为一种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有着较为确定的市场空间。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的建设稳定带动虚拟电厂市场规模的扩大,供需两侧发展空间广阔,更是对我国传统电力体系变革有着重大影响,未来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