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11个儿子,死在朱瞻基手中9个,他为何执意灭亲叔满门?

醉风文史 2025-04-05 23:50:32

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后,群臣纷纷上奏,要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朱瞻基不许,只是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囚禁在皇城西安门内。

从朱瞻基此举来看,他似乎有意饶过亲叔一条性命,但朱高煦对侄子的好意似乎不以为然,有一次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

朱瞻基大怒,直接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谁知朱高煦勇武有力,竟然将铜缸顶了起来,朱瞻基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将朱高煦烧死。

之后,朱瞻基又下令将朱高煦剩余九个儿子全部处死,朱瞻基执意要灭朱高煦满门,肯定不仅仅只是因为被绊了一脚,那他这样做的原因何在呢?

一、朱瞻基一直恨二叔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朱瞻基对二叔朱高煦的恨自然不是凭空产生的,朱高煦野心勃勃,自然成为朱瞻基小时候的梦魇。

建文元年,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逼迫下,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对抗朝廷军队过程中的,他让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带着次子朱高煦征战沙场。

在此期间,为了鼓励朱高煦奋勇作战,朱棣曾拍着他的后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干,你大哥经常生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简直不要太明显,朱高煦听了之后犹如打了鸡血,在战场上死战不退。

朱棣登基之后有没有兑现承诺?笑话,他永乐大帝什么时候承诺过,所以朱高煦就成了小丑。

不仅如此,朱棣还将朱高煦的封地设在云南,这简直是对朱高煦的羞辱,他公开质问朱棣:我有什么罪,要被贬斥到万里之外!

或许是理屈,也或许是觉得愧疚,朱棣放任朱高煦在京师居住,也放任他和老三赵王朱高燧联合起来给老大朱高炽下绊子。

于是,朱高煦要求增设汉府三护卫,常以唐太宗自比;跟在朱棣身边,屡次挑拨是非,揭太子的短,给太子施加压力;陷害太子一派的大臣,使得黄淮、杨士奇等人下狱。

而朱棣,也经常配合朱高煦,向太子问罪,朱高炽的地位一度摇摇欲坠,年幼的朱瞻基在二叔的野心勃勃中成长长大,对朱高煦自然没什么好感。

或许,在朱瞻基内心深处,他巴不得朱高煦早点去死。

二、起兵造反,影响恶劣

朱棣在位期间,愿意配合朱高煦打压太子党,或许是为了制衡,但他心里有一杆秤,而秤砣始终偏向朱瞻基一方,他不准朱高煦威胁到自己宝贝孙子的地位。

所以在晚年,朱棣得知朱高煦行事愈发放肆之后,果断借故削去朱高煦两护卫,并将他的亲信诛杀,勒令朱高煦到乐安州就藩。

然而,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仍不忘谋划谋反,朱高炽虽然多次写信劝告,但他不肯悔改。

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后,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派心腹潜入京师,伺机叛乱,朱高炽察觉后反而召见朱高煦,增加其俸禄,赏赐数以万计的宝物。

次年,朱高炽病逝,而朱瞻基远在南京,夏元吉等大臣秘不发丧,同时召朱瞻基迅速北上,朱高煦得知消息后,在朱瞻基归途中设伏,欲杀太子,自己登基。

好在朱瞻基行动够快,朱高煦准备不充分,没有刺杀成功。

这个时候,恐怕朱瞻基对朱高煦的杀心已经空前高涨,但他忍而未发,而是效仿父亲朱高炽,对两位叔叔厚赏安抚。

后来,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朱瞻基都一一按照他的意见办理,这迷惑了朱高煦,让他认为朱瞻基软弱无能,做起事来更加骄横狂妄。

果然,在朱瞻基登基后不久,朱高煦便起兵造反,这无异于给了朱瞻基赚取声望的机会。

正如张辅请缨出战时,朱瞻基所说:你确实可以平叛,但我继位不久,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小人,若我不亲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三、不知好歹,不愿服软

朱瞻基采纳大学士杨荣的意见,准备御驾亲征,明显存了杀鸡儆猴的念头,毕竟朱棣杀侄夺位成功,如果再让朱高煦成功,那大明皇帝不就谁想当就能当,变成一个笑话了吗。

朱高煦显然没有父亲朱棣那样的实力,而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那样的毛头小子。

从计划谋反,到叛军准备抓住朱高煦献给朱瞻基,再到朱高煦自己决定出城投降,这场叛乱从开始到结束就像一场排练好的表演。

朱高煦造反失败后,朱瞻基顶住压力,没有将他明正典刑,只是将他幽禁在西安门内,这样的安排有没有羞辱朱高煦的意思,谁也不知道。

不仅如此,朱瞻基还不顾阻拦,经常探视朱高煦,所以才有了本文开篇所提到的,朱瞻基被朱高煦故意绊倒一事。

从朱高煦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接受侄子的好意,幽禁的生活对一位猛将来说,比死了更可怕,他不愿意为了活着而向侄子服软。

朱瞻基看出了朱高煦的不知好歹,所以才如此恼怒,愤而下令将朱高煦活活烧死。

实际上,朱瞻基不仅杀了朱高煦,还灭了他满门,朱高煦总共有11个儿子,除了朱瞻壑和朱瞻壑先于朱高煦而死外,其他9个儿子全被朱瞻基所杀。

从史书中的这段记载来看,朱高煦的行为显然有些反常,如果一心求死,在造反时就不会决定出城投降了,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朱瞻基编造出来抹黑朱高煦的。

不管怎样,朱瞻基杀朱高煦完全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弑杀亲叔的罪名,似乎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仍然被称为一代仁君。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