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八年,朱棣还在北平当燕王时,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朱棣登基后的次年,就将朱高炽立为皇太子,而这太子,朱高炽一当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间,朱高炽先后六次奉命监国,而且每当朱棣领兵北伐,就留下朱高炽这个太子监国,也怪不得有人说,朱棣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
朱高炽继位后施行仁政,与民休息,是一位难得的仁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仁君,仅在位十个月便暴卒。
更巧合的是,朱高炽去世时,太子朱瞻基不在他身边,而是远在南京,这似乎更加验证朱高炽之死不同寻常,那么,朱高炽去世背后有没有阴谋呢?
一、身体肥胖与家族遗传病关于朱高炽的具体去世过程,《明史》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辰,帝不豫……辛巳,大渐……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也就是说,当天早上七八点钟,朱高炽就感觉身体不舒服,中午已经病危,当天就去世了。
虽然史料中详细记载了朱高炽的去世时间,但没有说明死因,况且,从感到身体不适到去世如此迅速,也令人感到怀疑,所以,朱高炽的死因在各种野史和推测中产生种种说法。
比较正常的说法是,朱高炽死于身体肥胖。
朱高炽自小性格比较沉稳,喜静厌动,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身体开始“横向发展”,根据史料记载,朱高炽的体重很可能超过三百斤,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走动。
对于一生推崇武力的朱棣来说,很难喜欢朱高炽这个行动不便的胖儿子,所以朱棣更喜欢性格和武力都像更像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
早在靖难之役时,朱棣为了鼓励朱高煦在战场上多卖力杀敌,就曾说过“勉之,世子多疾”这样的话,可见朱高炽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
用现在的话来说,朱高炽是典型的“三高”人群,这样的人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很大,再加上即位之后,治理国事又需要劳心劳力,猝死的概率极大。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朱高炽是死于遗传疾病。
自从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很少有长寿的,要知道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可都活过了六十岁,这表明,从朱高炽开始,便有可能代代患上了遗传病。
这个遗传病有可能来自徐氏家族,毕竟朱高炽的母亲徐皇后只活了四十多岁。
二、李时勉劝谏与纵欲过度也有说法认为,朱高炽是李时勉气死的。
李时勉是翰林侍读,曾在洪熙元年上疏议论政事,致使朱高炽异常愤怒,甚至还将其召到便殿诘问,但李时勉在答辩中丝毫不退让,气得朱高炽命武士击打他。
结果李时勉被打断三根肋骨,抬出便殿时都快死了,后被关进锦衣卫监狱,若不是他曾有恩于某位锦衣卫千户,恐怕早已死在狱中。
那么,李时勉在奏章中都说了什么?根据后来李时勉与明宣宗朱瞻基的奏对来看,李时勉当初在奏章中最起码说了两点:
一是劝谏朱高炽节制,在居丧期间不要和妃嫔胡搞,二是太子是国之储君,不宜远离京师。
朱高炽对李时勉奏疏所言反应如此之大,可见是戳到了他的痛处,而根据史料记载,朱高炽临死前曾在朝廷重臣夏元吉面前抱怨说:“时勉廷辱我。”
说着说着,朱高炽还发起了火,搞得夏元吉只能连忙好言安慰劝解,也就是在当天,朱高炽便去世了。
前面说过,朱高炽很可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一时怒气攻心导致发病也不是没可能,所以才有李时勉气死朱高炽这一说法。
此外,从李时勉的劝谏奏章中也不难得出结论,朱高炽确实纵欲过度,倘若没有戳到痛处,不会对李时勉如此“念念不忘”。
在一些野史中,有宫中太监说朱高炽因为纵欲过度而得了不治之症,这种说法有一定可信度,毕竟宫中太监能接触到的层次明显不低,得到些小道消息也无可厚非。
三、后宫之争与朱瞻基谋害剩下两种说法则偏向于“阴谋论”,一是朱高炽无辜躺枪,死于后宫妃嫔争斗,二是太子朱瞻基急于登基,谋害父亲。
前一种说法主要存在于野史中,故事的主角是皇后张氏与贵妃郭氏。
郭贵妃为朱高炽生育了三位皇子,受宠程度可见一斑,她对皇后之位有觊觎之心,一天郭贵妃设宴邀请张皇后,席间曾亲自为张皇后斟酒,并向她敬酒。
张皇后担心酒中有诈,不肯喝,结果朱高炽一把抢过张皇后手中的酒杯,边说张皇后疑心重,边将酒杯中的酒一饮而尽,郭贵妃想要阻止却已经来不及了。
那杯酒中果然有毒,没过多久,朱高炽就去世了。
虽说野史之流不足为信,但有意思的是,在正史记载中,故事女主角之一的郭贵妃,最后竟然也被殉葬了,要知道她有三个儿子,根本不在殉葬嫔妃之列。
最有阴谋论气息的还是朱瞻基谋害朱高炽的说法。
根据谁受益最大,谁是“犯人”的可能性就最大这一逻辑来看,朱瞻基还真有谋害朱高炽的动机,不过这种说法的漏洞很多。
比如,朱瞻基在朱棣还在世时就被立为皇太孙,朱高炽登基后又被立为太子,身份正统的不能再正统了,他只需要安心等待继位就可以了,没必要兵行险招。
还有人认为,朱高炽突然去世时,张皇后决定秘不发丧,而当时朱瞻基尚在南京,根本不可能很快得知朱高炽去世的消息,但可疑的是,南京城中早就传出了消息。
这难道就不可能是普通的流言蜚语吗,只不过恰好与真相对上了而已。
综合以上几种说法,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朱高炽之死背后根本没有什么阴谋,更大的可能还是因为朱高炽个人身体不好,导致突发疾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