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华国锋想去毛主席纪念堂,被家人劝阻后说:这是最后一次了

呱呱聊历史 2023-01-16 05:32:03
一、1976年华国锋顶住压力拍板:毛主席的遗体要保留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主席因病在北京逝世。

毛主席逝世后,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但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中央领导人却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因为他们必须妥善考虑和安排毛主席身后的一系列重大事宜,这些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动荡。

果然,当时的领导同志们围绕着毛主席的遗体处理决策便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所有人都知道,毛主席生前是主张火葬的,他认为“死人不能和活人争地”,中央领导同志要带头节俭丧葬。

1956年4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带头在《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字,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136名中央领导同志一道签了字。

毛主席崇尚简朴,支持火葬

毛主席对自己的生死一直十分看淡,他认为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既然是人,就从没有“万寿无疆”的事情,自己死了恰恰是辩证法的重大胜利。

真正棘手的问题在于,毛主席没有留下遗嘱,更没有交代自己的遗体要如何处理,因此按道理说是要执行主席生前的遗愿,对他的遗体进行火化。

但是,作为的伟大领袖,如果真的把毛主席的遗体火化了,全国几亿人民的感情上接受不了,中央很难向人民群众交代。

9月初的北京天气依然比较炎热,遗体如果保存不当很容易腐败变质,当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同志拍板,决心尽最大努力把毛主席的遗体保留下来,以后供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瞻仰。

他的意见得到了时任中央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叶剑英同志和协助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李先念同志等老同志的支持。

当时负责毛主席遗体保留这项敏感又艰难任务的是医科院基础医学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

毛主席追悼大会

当徐静向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简要介绍了世界上遗体保存技术的发展现状之后,华国锋同志鼓励她说:

“政治局刚刚开过会,为了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要长期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这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这是党和人民对你们的重托。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徐静向领导同志们汇报了毛主席遗体保存的基本方案,“这套方案到底能不能奏效”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最后华国锋拍板说:“就按你们的方案办。”

其实在当时敏感的政治环境中,华国锋同志一直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如果在毛主席遗体处理问题上出了什么闪失,是要承担历史责任的!

比如列宁的遗体就是因为当时的防腐技术不到位,导致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缩水,躯干四肢都已经腐坏变质,而今只剩下了头部。

然而他作为党中央的第一副主席,又不能不对历史负责,对衷心爱戴毛主席、怀念毛主席的人民作出满意的答复。

毛主席接见华国锋(右一)等同志

由于当时的中苏关系比较复杂,能够真正提供遗体保存技术借鉴的只有越南。

为了确保遗体保存工作万无一失,华国锋同志还亲自安排以时任北京医院院长林钧才为团长的6人代表团,赴越南了解和学习胡志明遗体的保存情况。

但等林钧才他们肩负重任赶到河内,却被越南方面告知“胡志明同志的遗体正在进行大的整修,因此无法参观和考察。”

华国锋在百忙中抽空听取了林钧才等的汇报,既然靠不了外国人,就只能靠自己了。

毛主席遗体处理工作从9月9日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左右,以徐静为首的工作组圆满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

与此同时,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领导的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石油化工部副部长陶涛等同志为毛主席遗体保存制作水晶棺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制作毛主席水晶棺

制作水晶棺的技术难度很大,但也不是不可能,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去世以后的遗体防腐技术就是由苏联专家传授,而保存胡志明遗体的水晶棺则是由中国制造并提供的。

9月11日下午,北京有机玻璃厂的工人把小心翼翼地把玻璃棺送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把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在棺内。

关于毛主席的遗体在何处长期安放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毛主席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太大了,应该像南京中山陵、红场列宁墓一样,为他修建一座巨大的陵墓。

这一建议也被华国锋否决了,因为华国锋认为,毛主席是人民的领袖,应该始终和他最热爱的人民大众在一起,而不是人为地搞一个所谓的陵墓,把他和群众分割开来。

10月8日,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做出了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永久保留毛主席遗体的决定。

关于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方案,许多同志都认为:为了体现毛主席一生的伟大成就,纪念堂的规模应该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

讨论毛主席纪念堂设计方案

但经过反复考虑,华国锋最终选择了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教授提出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毛主席纪念堂的主体建筑物长宽都只有50米左右,但线条简洁庄重,与天安门广场原有的建筑物互不冲突。

特别是纪念堂在距离人民英雄纪念碑位置大约只有200米的地方,合适的比例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观感十分协调,丝毫没有影响纪念碑的庄严雄壮。

1976年11月24日,华国锋同志亲自主持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奠基仪式,第一个上前为纪念碑基石培土。在施工过程中,他一直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极为关注,千方百计地设法协调资源保障工程推进。

除了专业的施工队伍,还有数以万计的北京市民自发地到工程现场参与帮助,经过9个月紧锣密鼓的施工,到1977年8月底毛主席纪念堂已经全面竣工。

1977年8月20日凌晨1时40分,经过周密安排,毛主席遗体在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黄树则、林钧才、吴阶平等同志的护送下妥善移入毛主席纪念堂。

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这天,纪念堂正式对公众开放瞻仰,纪念堂大门上方一块汉白玉的匾额上,镶嵌着华国锋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大字。

华国锋题字:毛主席纪念堂

六个字端凝庄重,下无落款署名,既体现了与毛主席纪念堂风格一致,也体现了华国锋一生做人做事的秉性。

40多年过去了,这里接待了包括120多位各国元首政要在内的近2亿来宾,安卧在纪念堂中的毛主席的身高、体重、形态、肤色都没有变化,仍如他老人家临终时一样,还是那样亲切安详。

二、“这是最后一次了,你们也不让我去吗?”

从1980年开始,华国锋同志逐步辞去了所担任的各项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0年9月,华国锋根据党政分工的改革要求辞去了所担任的国务院总理一职。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他又辞去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到1982年9月,61岁的他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职务,只保留了中央委员。

1981年2月4日是中国农历鸡年的除夕,这一天,华国锋作为中央主席宴请了越南友人黄文欢。

会见外宾时的华国锋

钓鱼台国宾馆的工作人员在知道华国锋即将辞职的消息之后,特意为他做了一份去掉蛋黄的煎鸡蛋,这也是华国锋平时最喜欢吃的菜之一。

在送走了黄文欢之后,华国锋特地回到宴会厅,跟服务的招待员、厨师们一一握手,说道:“同志们的情,我领了!”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农业合作化问题,在会议上还是湘潭地委书记的华国锋作专题发言介绍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的情况。

毛主席向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介绍:“这个年轻人是我的‘父母官’,一个老实人。”

从1981年6月辞任中央主席开始,华国锋渡过了27年波澜不惊的平凡岁月,在这27年里,他绝大多数时间都住在京西黄城根南街9号院。

退下来以后,华国锋明确了自己的位置就是个普通老百姓,所以他的心态十分平和,云淡风轻。

晚年华国锋

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开始被老同事、老战友、身边的工作人员们称为“华老”。

因为离开政坛的华老从来不谈政治,更不参与政治事务,他便用大量的时间精研书法,使得书法水平日益精进。

他早年学习书法颇有功底,在戎马倥偬的革命年代,他一有时间就会找根木棍,在地上写字,甚至有时候连木棍都不用,就拿手指在腿上一笔一划地比划。

这一习惯坚持了七十多年,到了晚年之后,随着他多年兼学颜真卿、柳公权,书体逐渐大成,自成一格,被人誉为“浑然大气、骨力尽现”。

华老特别喜欢唐代大忠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常说颜字“带劲、耐看”。

85岁时,他写下了“清静”两个字,悬挂于家中的客厅,这两个字也是他隐退20多年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华国锋书法“厚积薄发”

除此之外,他还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栽培葡萄和其他蔬菜水果中去。

从1983年开始,他就在家里搭了两个不小的葡萄架子,开始种葡萄,最多的时候种了五六十种葡萄。

只可惜每年收下来的葡萄华老因为患有糖尿病不能多吃,只吃一两颗,再吃就“超标”了,所以累累硕果大部分被他送给了部队的战士。

与夫人韩芝俊一起,华老开辟了一个小菜园,上面种各种果树:樱桃、苹果、李子、桃、核桃,下面种各种蔬菜:苦瓜、丝瓜、南瓜、辣椒、洋葱……

这些果菜家里根本吃不完,连华家的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每年都能分到一些华老和夫人亲手种植的蔬菜。

他爱吃的都是些老家山西常见的蔬菜,像圆白菜、南瓜、山药、萝卜、茄子,从菜市场上买的都很少。

华国锋之前曾经居住的西黄城根9号院

在华家服务多年的师傅们说:只要是这些菜,你不管怎么做他都吃,就算菜做得不可口,他也从来不提意见,就是少吃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哪次说“不吃”的。

华老不爱出门,连必要的出门采买都是夫人韩芝俊或者司机去办理,因为如果出门被人认了出来可就难脱身了。

一年“五一”节他带着孙女去北海公园,还没进门就被人发现,顿时一大群人围上来问好合影,搞得华老应接不暇,最后祖孙两人连公园都没去成只好回家了。

他曾经对一家叫“泽园酒家”的小饭店的萝卜丝酥饼情有独钟,但是也只不过偶尔让老板往家里送点外卖,因为“老是抛头露面不好”。

退下来的华老虽然深居简出,但每年有两天必定外出,那就是在12月26日和9月9日,即毛主席的生日和逝世纪念日。

这两天一早,他都会带着家人去毛主席纪念堂。在毛主席塑像前,华老每次都恭恭敬敬地亲自喊口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华老与夫人在毛主席纪念堂

以前在中央工作过的一些同志们知道华老的这个“规律”,也会挑着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去毛主席纪念堂,和华老见个面叙叙旧。

他们都说,华老其实私下里为人非常谦和,和以前的老同志们总是有说有笑,没有半点架子。

到了2007年,华老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因为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他在1996年左右曾生了一场大病,差不多三年都没能恢复。

这年年底,华老因病又住进了医院,但他依然没有忘记毛主席的生日,所以在12月26日这天,他按常例提出想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

家里人一听都觉得为难,因为华老此时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合出门,再加上12月底的北京天寒地冻,耄耋之年的他身体太弱,一吹冷风很容易出意外。

坚决反对的还有医生,万一华老因为出门有个三长两短,再要治疗就更困难了。

2007年10月时的华老

但他们这次还是低估了华老的坚持,毕竟,去毛主席纪念堂看主席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30年。

对于一个从17岁开始就带着乡亲们在吕梁山脉和日本鬼子拼命,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打了11年仗的老革命来说,再没有别的什么事情比坚持心中的信念更重要的。

毛主席是华老心中最敬爱的人,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或许是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华老坚定地对家人和医生说:“这是最后一次了,你们也不让我去吗?”

就这样,已经86岁的华老在家人的搀扶下再一次走进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大门。

当来到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前时,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华老推开搀扶的家人,用尽最后的力气挺直了身体,大声说道:

“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华老心中的坚持非常人所能及

大家随着他的口令向毛主席鞠躬,不知不觉间眼泪已模糊了眼眶。

2008年8月20日,距离9月9日还有20天的时候,华老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所挚爱的,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不懈奋斗的祖国和人民。

回顾华老的一生,他始终坚守初心、心系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光明磊落,廉洁自律。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载史册。

7 阅读: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