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毛主席亲自前往送别这位为新中国奋斗终身的伟大将领。在追悼会现场,毛主席细心阅读每一幅挽联,突然一幅与众不同的挽联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它用简短的文字诉说了陈毅波澜壮阔的一生,并在结尾处写道:“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这一句话,让毛主席感动不已,立刻命人寻找挽联的作者。这个人究竟是谁?为何他的挽联如此打动毛主席的心?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图|毛主席
1972年1月,陈毅元帅去世,张伯驹得知噩耗后,眼泪不禁涌出。他提笔挥毫,写下两副挽联,写罢张伯驹顿时感到一阵虚弱,眼神中透着无尽哀伤。他与妻子一同将挽联送到陈毅家中,亲手交给遗孀张茜。三人站在那儿,沉默良久,最终只能叹息一声,分别。
陈毅的追悼会如期举行,意外的是毛主席在健康问题上做了妥协,亲自到场,向陈毅致敬。张茜看到毛主席,心中感动,忍不住落泪。追悼会气氛沉重,所有人都为陈毅的离世感到深深的痛惜。
然而在追悼会接近尾声时,毛主席注意到了一副挽联,见落款是“张伯驹”,不禁愣了一下。毛主席有些好奇,便询问张茜:“今天他来了没有?”张茜低头,稍作迟疑,回答:“他刚回北京,没户口,来不了。”她简略讲述了张伯驹最近的境况。毛主席听后,眉头不自觉皱起。
图|张伯驹
张伯驹曾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身世显赫,才华横溢。年轻时,他立下誓言:“但使国宝永存吾土”,他为此捐献了大量书画,堪称民间收藏第一人。然而这位曾风光一时的人物,晚年却过得极为贫困。毛主席决定为他出一份力,找周总理商量,最终帮助张伯驹进入了中央文史研究馆。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位昔日风头无两的公子,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境地?
张伯驹生于1898年,五岁时随家迁至天津。他从小便被戏剧吸引,七岁时就在下天仙茶园看到了孙菊仙和杨小楼的表演。深受启发,他开始学戏,师从余叔岩的琴师李佩卿。
张伯驹的学习并不轻松,尽管他跟随余叔岩研习了四十多出戏,但他的嗓音始终不被看好。有人说他唱戏像无声电影,甚至得了“张电影儿”的外号。即便如此,张伯驹并未放弃,他的戏剧爱好更像是一种艺术追求,而非仅仅为舞台而战。
图|毛主席
他也曾和梅兰芳等人共同演出《八蜡庙》,但他演绎的黄天霸总是被人遗忘在阴影中。即使如此他在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依然展现着他对京剧的独到理解和无限热情。
1916年,张伯驹考入了袁世凯的骑兵科,并逐步在各个军阀的麾下任职。尽管拥有显赫的军籍,但他从未真正感受到“救国救民”的理想氛围。军阀之间尔虞我诈、权力斗争的环境,让张伯驹倍感厌倦与不满。最终,他毅然决然地退出了军界,走上了全新的道路。
张伯驹
进入商界后,张伯驹的生活逐渐与文化和艺术紧密联系。他在文艺圈子中声名鹊起,凭借风流才气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结识了张学良等人,几人并称“民国四公子”。尽管国民党不断劝他投身政治,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拒绝了所有的官职邀请。在他看来,自己不需要参与权力斗争,他更愿意专注于收藏与艺术。
张伯驹的兴趣渐渐转向了古董与书画的收藏,尤其是他对古代文物的热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眼光与鉴赏力。尽管他之前并未涉足鉴宝行业,但他凭借丰富的学识与文化积淀,迅速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
合照
1931年,张伯驹偶然获知,我国珍贵的《照夜白》图流入了外洋商贩之手,他心急如焚,几次上书政府,要求以国之名义收购这幅传世之宝,政府却未能及时采取行动,这让张伯驹深感失望。眼看着宝物流失,他无奈转而求助于文物商贩,希望他们能保留这份历史遗产,不要将它们卖给外国。但他的努力依旧未能得到回应。
当日军侵占中华大地,张伯驹痛心疾首,担心这些珍贵文物的命运。他将自己所有的书画、古籍一一藏匿在棉被之中,希望能以此保护国宝,命运的波涛依旧没有停歇。1937年,一位国民党中的汉奸师长,强行绑架了张伯驹,要求他交出所有的珍宝,并威胁如果没有300万的赎金就会杀害他。
合照
面对生死存亡的威胁,张伯驹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决心,他的内心没有丝毫动摇,誓死捍卫自己珍藏的文物。他明白自己的生命或许可以取走,但这些文化瑰宝永远不能失去。最终家人通过四处奔走,筹集了巨额赎金,将张伯驹从绑架中救出。这次事件让张伯驹更加小心谨慎,他不再单纯依赖书斋,而是开始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藏品。
为了安全起见,张伯驹带着家人逃亡西安。此时,西安的省政府领导熊斌曾是张伯驹的好友,后来由蒋介石派遣的祝绍周接手了西安事务。祝绍周常常拉着张伯驹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并在言谈之间多次暗示他加入国民党,张伯驹始终拒绝参与任何政治斗争,他对权力游戏毫无兴趣,祝绍周还是频频邀请他出席活动。
合照
有一次蒋经国也亲自来到了西安,要求张伯驹作陪。尽管身处国民党的高层人物面前,张伯驹依然没有屈服于任何压力,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这令蒋经国非常愤怒。他气愤地说:“他到底是什么人,竟然敢在我面前摆这么大的架子!”
1941年上海发生一起恶性绑架案,绑匪是汪精卫政权的特工。张伯驹,这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因为散尽家财收购字画而成为目标。特工们迅速将他从回家的路上绑架,直奔一个隐蔽地点,绑匪们很快发现,张伯驹早已没有多少现金,家中满是他珍藏的字画。
张伯驹先生与夫人潘素
为此绑匪向家人勒索300万赎金。张伯驹的家人提出与他见面,绑匪同意了。当面见到家人时,张伯驹没有如绑匪所料催促筹钱,而是低声对家人说:“无论如何,家里的字画不能动,尤其是《平复帖》!哪怕我死了也不许卖掉它们。等局势安定后,把它们交给国家。”
在张伯驹的坚持下,绑匪最终将赎金要求降至40万。经过数月的努力,家人终于筹足赎金,成功将张伯驹救出。获救后的张伯驹没有选择留在上海,而是离开,最终于1947年回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决定将自己多年收藏的珍贵文物无私地捐赠给国家。这对于当时新中国的文物事业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张伯驹
国家深知这份贡献的重要性,考虑给予张伯驹一定的物质奖励,张伯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始终认为,作为一个文化人,这样做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最终他只收下了一张感谢奖状,便低调地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即将弥漫,在志愿军动员期间,天津戏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京剧义演,以此来激励即将出征的将士们。此次演出吸引了各界名流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年逾五旬的张伯驹,他亲自扮上戏台,以一场精湛的演出为前线的英雄们加油助威。
作为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张伯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广为人知,尤其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使得他在社会上拥有极高的声誉。虽然张伯驹已经年过五十,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命运,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事业。
张伯驹
演出结束后陈毅——当时担任上海市市长,专程前来观看并捧场。他在演出后主动上前与张伯驹交谈,向他表示敬意:“早就听闻张先生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张伯驹谦虚地回应道:“我年纪已大,无力上前线,只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实在不敢自谦。”然而陈毅并没有因此低估他的价值,反而认为张伯驹作为一位文化名流和热心爱国人士,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所作的贡献,虽非直接参战,但同样意义深远。
1958年,张伯驹将李白的《上阳台》手卷赠送给毛主席,毛主席欣然接纳,并将其捐赠给故宫博物馆。张伯驹的名字由此被毛主席记住,也与国家文化事业紧密相连。
张伯驹合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伯驹逐渐遭遇了因为出身问题而带来的不公平待遇。陈毅得知这一情况后,深感痛惜,便为张伯驹安排了工作,派他到吉林博物馆担任文物鉴赏的职务。尽管如此张伯驹的命运依然没有太大改变,最终他被送到农村劳动改造。几经波折后,张伯驹回到了北京,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此时陈毅的健康状况也日渐恶化,张伯驹深知老友的病情后,心中百感交集。虽然他渴望去探望陈毅,但因自己身份的敏感,始终未能如愿。最终张伯驹只能委托朋友前去问候。然而张伯驹再也没能见到陈毅最后一面。
直到1972年,陈毅因病去世,张伯驹才得知噩耗。这让他深感悲痛,甚至一度无法接受。他决定为老友送行,将自己仅剩的积蓄用于购买花圈,并写下挽联。挽联中,他表达了对陈毅的敬仰与哀思。
张伯驹
毛主席看到挽联后,感慨万分,赞叹道:“这挽联写尽了陈毅的一生。”他转向周总理,问道:“陈毅和张伯驹很熟吗?”张茜回答:“两人十分投缘,张伯驹才华非凡。”毛主席立即指示,为张伯驹安排工作,确保这样的人才不会被埋没。
几天后,张伯驹收到了来自文史研究馆的聘书,正式成为研究员。与此同时,张伯驹的户口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一切都出自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安排。几天后,张伯驹又收到了一副围棋,这是陈毅临终时托妻子转交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收到围棋后,张伯驹感慨万分。他知道,这副围棋是陈毅生前对他深情的寄托,也是对他坚守文化与艺术道路的无声鼓励。
张伯驹书法
张伯驹于1982年去世,尽管已经离世多年,但他对中国文物保护的贡献依然深远。如今,多个研究中心致力于他的事业,继续传承他的文化遗产。张伯驹,这位从政、从商、从文的传奇人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陈毅与张伯驹,两位各自领域的风云人物,虽路径不同,却都因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陈毅元帅,在战场上策马奔腾,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才华同样令人钦佩。而张伯驹,则以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珍贵文物的守护,成为文化界的传奇。
合照
信息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无愧于平生 有功于天下
人民政协网:2021-06-24:「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毛泽东和朱德首次会见,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