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混血美女特工被处决前,见敌人很怜惜她,趁机提一个爱美要求

史在没有弦 2024-12-19 09:01:17

1940年2月,春节的喜庆气氛弥漫在大街小巷,但对郑苹如来说这个春节却充满了生死的阴影。她刚刚落入敌手,面对敌人严酷的折磨,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竟向敌人提出了一个不寻常的请求——“请不要破坏我的容貌。”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才会在生死关头如此坚持自尊?究竟郑苹如为何成为敌人眼中的眼中钉?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郑苹如

电影《色·戒》中,王佳芝的角色深深吸引了观众。她是一个年纪轻轻、涉世未深的学生,最初投身刺杀特务头子易先生的行动,出发点其实是出于对同学的爱和对抗日事业的朦胧认同。

然而她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也没有明确坚定的信仰。她心中并无明确的革命目标,刺杀的决定更像是一次冲动的选择,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最终她在易先生送给她的一颗钻戒面前动摇了心志,放过了他,这一举动导致了刺杀失败。与她一起的其他抗日分子也因她的决定而遭到残忍的杀害。

郑苹如

然而《色·戒》中的王佳芝与真实的郑苹如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她并非郑苹如的真实写照,郑苹如,1918年出生在日本,她的母亲出自日本的望族,然而却极为反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心中充满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她的母亲出身日本望族,却反对侵华政策,选择来到中国投身革命。郑苹如在日本长大,精通日语,心中却始终怀揣爱国之情。成年后,她回到上海,迅速成为了抗日活动中的活跃分子。

郑苹如外貌出众,气质优雅,还是一位聪慧机敏的青年。15岁时她因话剧演出被《民国画报》选中,成为上海新星。四年后她再度登上《良友》画报,成为当时的美人标杆。尽管她的身份并不显赫,且未参与任何重大社交活动,但她凭借与生俱来的美丽和内敛的气质,成为了上海滩的焦点。

郑苹如

1932年3月12日,《国画时报》刊登了郑苹如的一张戏装照,照片中的她妩媚动人,她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称她为“校园明星”,这一称呼让郑苹如感到骄傲,也激发了她成为明星的梦想。

当时的上海,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是艺术圈名人的聚集地。郑苹如每次路过,总会驻足在橱窗前,凝视那些明星的照片,心中充满了向往。大学期间她通过朋友介绍,得到了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面试机会,决心闯荡影视圈,郑苹如的父亲郑钺坚决反对这个决定,认为女儿不该投身浮华的娱乐圈。面对父亲的反对,郑苹如只得放弃明星梦,却依然来到王开照相馆拍摄了几张个人写真,把它们放进橱窗,聊以圆梦。

合照

作为国民党元老的女儿,郑苹如的生活并不局限于个人梦想。她常随父亲出入政界高层的聚会,结识了许多政治人物。父亲的朋友,如于右任、陈果夫、陈立夫等人,对她非常宠爱,也常在谈话中涉及国家政治和革命大计。这些政治家的讨论让郑苹如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梦想,而是应当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陷入战火。郑苹如带领同学组成慰问团,深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年轻的空军指挥官王汉勋。王汉勋是飞行员,还是一位英勇的战士,他的事迹在上海广为传颂。郑苹如与他相识,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才子佳人。王汉勋常带她飞上上海的天空,俯瞰这座城市,激发了郑苹如对航空的浓厚兴趣,她开始自学飞行知识,为之后的情报工作做准备。

1937年春,郑苹如毕业,和王汉勋定下婚期。但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切被迫推迟。随着战事愈加严重,王汉勋继续驰骋战场,而郑苹如则通过收听空战广播,记录战斗细节,激励民众抗日。然而11月11日,他们的最后一次相会时,王汉勋留下了一张照片,背后写着:“等打完了日本鬼子我们再结婚。”次日上海沦陷,未婚夫再未归来。

在上海被占领后,郑苹如被中统接纳,成为一名特工。她深知这条路充满了风险,但她的内心早已坚定,因为她知道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斗争,而自己必须贡献力量。

加入中统后的郑苹如,凭借其出色的日语能力和过人的智慧,迅速在敌人内部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她拥有美丽的容颜,善于伪装和利用她的女性魅力,融入到日伪高层的社交圈中。她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将自己伪装成上海滩的名媛,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

郑苹如

郑苹如的任务十分艰巨:接近日军高层,渗透他们的内部,获取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情报。每天,她都在危险与死亡之间走钢丝,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惧。可即便如此,她始终没有后退过一步。她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远大的目标——为了祖国的自由与尊严,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时的郑苹如曾被誉为“滩王第一美”,她的容貌和气质在上海滩上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如今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的校园明星,她穿上了特工的戎装,带着坚韧和决心,踏上了孤独而危险的征途。

郑苹如的生活已不再是曾经的风花雪月,而是充满了冷酷与危险的特工生涯。她在上海的日伪圈中游走,每一次潜入敌人心脏的行动,都伴随着生死抉择。而在这场以命换命的斗争中,她从未退缩。她始终坚信,只有完成这份使命,才能为祖国带来真正的解放。

郑苹如

1939年5月的一天,上海的一间豪华酒店内,日本总领馆精心策划了一场名为“中日亲善”的招待会,企图在灯红酒绿中编织一张虚伪的和平网。会场内衣香鬓影,笑语盈盈,却暗流涌动。丁墨邨身着笔挺西装,穿梭于人群之中,俨然一副主人姿态。

郑苹如身着一袭剪裁合体的旗袍,于众目睽睽之下,被巧妙地安排至贵宾包房。这里汇聚了日伪政权下的各路高层特务,气氛看似融洽,实则剑拔弩张。在一轮轮觥筹交错间,丁墨邨的目光被郑苹如那脱俗的气质与机智的谈吐深深吸引,仿佛夜空中最亮的星,让他无法移开视线。

晚宴落幕,得知郑苹如孤身一人,丁墨邨便借机提出护送她归家,言语间透露出不容拒绝的“关怀”。途中经过一家装潢雅致的咖啡店,丁墨邨提议小憩片刻,享受一份静谧的咖啡时光。

郑苹如

店内轻柔的爵士乐中,两人边吃边聊,郑苹如巧妙地引导话题,提及了自己曾是民光中学的学生,而丁墨邨恰好曾任该校校长。这份意外的“师生缘”让丁墨邨喜出望外,他兴奋地拍了拍郑苹如的手背,笑道:“原来如此,难怪我觉得与你格外投缘。以后别那么正式,就把我当成你的大哥吧!

自此以后丁墨邨仿佛找到了新的乐趣,频繁地以“大哥”的身份,寻找各种由头邀请郑苹如外出。他们的频繁互动,很快成了日伪高层间流传的趣谈,也为郑苹如的计划埋下了伏笔。

丁墨邨作为曾经的军统大特务,其狡猾与多疑超乎常人。一次,两人相约于一家常去的咖啡馆,当汽车缓缓驶近时,丁墨邨却突然命令司机加速驶离。郑苹如心中虽急,表面却故作不解,轻声埋怨:“怎么了?不是说到地方了吗?”丁墨邨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低声说:“小姑娘,学问大着呢。我刚才注意到咖啡店对面多了几个陌生的摊贩,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我能在血雨腥风中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这份警觉。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苹如心中虽对这个汉奸的所作所为感到极度厌恶,但面上依旧维持着那份纯真的笑容,故作好奇地问:“难道不是你福气好,有上天庇佑?”丁墨邨笑着捏了捏她的脸颊,语重心长地说:“傻丫头,靠的是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是我的座右铭。

郑苹如心中暗自冷笑:“你且得意,我终将亲手终结你的罪恶。”但她也深知,丁墨邨的警惕性极高,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计划失败。于是她开始更加细致地观察,寻找那个能一击即中的绝佳时机,誓要将这个民族的罪人绳之以法。

1939年12月2日,郑苹如接到电话,约她参加一场家宴。背后中统特务策划了一场阴谋——以购买皮大衣为名,诱骗她带丁默邨进入陷阱。暗杀计划在此展开,目标是伪特务头子丁默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达目的地丁默邨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走进皮货店时,他从大玻璃窗看到几名可疑的大汉,立即警觉起来。随即他把一沓钞票甩在柜台上,对郑苹如说:“你自己选吧,我先走。”话音未落他便冲出门,跳进汽车,迅速逃离。

郑苹如慌乱中想追出去,但停下了脚步。特务们看到丁默邨逃跑,急忙开枪射击,但一切为时已晚。暗杀再次失败。当晚丁默邨晚到日本梅机关的宴会。李士群察觉到其中的蹊跷,悄悄监视他的举动。在监听了二人对话后,李士群发现郑苹如与此次事件有关,于是决定利用这一情报整垮丁默邨。他带着记录,去找丁默邨对质,迫使其妥协。

面对李士群的逼迫,丁默邨知道自己陷入了绝境,只好同意将郑苹如逮捕。在此期间,郑苹如奉中统上海站的命令前去“探望”丁默邨,寻找机会继续实施计划。她未曾想到,自己反而成了目标,被李士群逮捕,并被迅速带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审讯中,郑苹如对自己曾雇佣刺客进行威胁丁默邨的事实供认不讳,但她坚称一切都是因为丁默邨移情别恋,她才出于愤怒请人“教训”他。她一再否认与中统上海站的任何关系,然而在李士群的追问下,她不得不承认背后是中统的支持。通过张瑞京的口供,李士群掌握了中统方面刺杀丁默邨的整个计划。

郑苹如被捕后日本方面给郑英伯提出了交换条件:如果郑英伯愿意接受伪职,就能换回女儿的性命。然而郑英伯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宁愿死去,也不愿屈从于日本人的威胁。

1940年1月,郑苹如在敌人的秘密拘禁中,依然保持着对家人的牵挂。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她悄悄用自己微弱的体力,给家人寄出了一封信。信中她简短地报了平安,并特意叮嘱父亲郑钺,代她向未婚夫王汉勋写一封信,向他报个平安。

报纸

信纸上她写道:“我很好,请不用担心。”那一刻郑苹如心中充满了希望,似乎认为自己还能有一线生机。仅仅一个月后,郑苹如的生活彻底改变。她被秘密押解到上海西郊的一处荒地,两个敌特押着她来到一片偏僻的树林。

那里郑苹如被迅速按倒在地,枪口冷冷地抵住了她的额头。她知道死亡正一步步逼近。然而,面对死神,她依然保持着顽强的冷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提出一个请求:“请不要破坏我的容貌。

她的遗体最终并未得到妥善安葬,失踪的遗体成为了未解之谜。郑苹如的父亲郑钺在得知她的牺牲后,心中充满了无法言喻的痛苦。尽管郑苹如为国捐躯,家人依旧无法承受派人索取的天文数字的赎尸费用。郑家根本无法支付,郑苹如的遗体最终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至今无任何音信。

郑苹如

郑苹如牺牲后的消息震动了整个上海滩,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她始终坚持“情杀”说法,这一事件很快被公众看作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许多人用讥讽的口吻,讨论她的家庭背景和所作所为,认为她让上海名媛的形象受到了污点。甚至有人冷嘲热讽,称她“丢了上海名媛的脸”,这一切让郑家深感羞愧和痛心。

直到两年后,郑苹如去世的消息才被家人传达给了王汉勋。消息传来时,王汉勋正为革命事业奔波。听到郑苹如牺牲的消息,王汉勋悲痛欲绝,他那颗深深爱着她的心,瞬间被撕裂。他决定永远保持单身,终生不娶。郑苹如的影像在他的心中永远定格,那位英姿勃发、满怀理想的少女,成了他心底永远的痛。

郑苹如

1944年,王汉勋在云南执行任务时,飞机因恶劣天气坠毁身亡。浓烟中他的照片飘然而下,笑容依旧灿烂,仿佛在向远方的郑苹如告别。郑苹如的死虽未获得公正,但她的名字依然刻在历史的记忆中。1947年丁默邨因“通敌叛国”等罪行被枪决,郑苹如的复仇,终于在他死后得到了一丝安慰。

参考资料:

《文汇报》:还原一个真实的郑苹如 (2020)

纪实:历史残酷不容<色戒>——兼谈郑苹如与丁默邨 (2009)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