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山飞夺泸定桥的“二十二勇士”之一,凭借英勇的表现和卓越的战斗力,被誉为“飞夺泸定桥战斗英雄”。他历经长征的艰难困苦,参加了大渡河、腊子口等重大战役,屡建战功。然而这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英雄,却在1955年授衔时,向毛主席写信请求降衔。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金山,江西赣南赣县人,幼年生活贫困。三岁时失去母亲,八岁时父亲去世,成了孤儿。为了埋葬父亲,他不得不在村里挨家挨户磕头求助,最后村民们只能凑出一条草席草草办完丧事。生活的重担迫使他从小为生计奔波,做童工、放牛、砍柴,甚至受尽地主的欺凌与压迫。尽管身心受苦,刘金山从未向命运低头,始终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次他被送到一家铁匠铺做学徒,但由于笨手笨脚被赶了回来。回到地主家后,他依旧忍辱负重,继续做着繁重的苦力活。然而在1929年8月。当时他和工人一起前往赣州送货,不幸被国民党官兵拦截,并关进了水牢。年轻的刘金山当时不懂枪械,只看到士兵身上的大刀,心生恐惧。然而在一阵混乱中,他与同伴成功逃脱,跑到了山中。
泸定桥
就在这时刘金山第一次遇到了红军。红军看他衣衫褴褛、满身伤痕,主动给他换了裤子,还邀请他吃了一顿简单的饭。红军战士的善意与关怀深深打动了他,他意识到,这支队伍与他此前所遭遇的敌人截然不同。红军领导刘亚楼听完刘金山的经历后,主动邀请他加入红军。刘金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开始为红军提供粮食,并在当地参与起义。
很快刘金山成为了红35军308团的一员,正式踏上了革命道路。他不仅在前线奋勇作战,还充当红军的秘密联络员,将情报藏在粪桶中穿越敌军的检查,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眼线。这个曾经在困苦中挣扎的小伙子,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生。他用行动证明了一个人,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改变命运,为国家做出贡献。
泸定桥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红军被迫开始了艰难的长征。在这场关系到党和人民命运的长途跋涉中,刘金山所在的部队也面临着转移的命令。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敌人不断的追击,使得许多战士在途中倒下,刘金山亲眼目睹了战友们一一倒下,心中无比痛惜。然而这种痛苦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烈的意志。他明白长征的路上充满着牺牲与艰难,但中国共产党带领的红军注定会创造辉煌,革命的胜利指日可待。
泸定桥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一次次奋勇杀敌,冲锋在前。每次战斗过后,他身上总是有新的伤痕,但他从不在意。“这不过是蚊子咬的罢了。”他常开玩笑地对战友们说,战友们每次听到这话都会被他逗笑,但笑声背后,更是深深的敬佩。
他的上级领导也深知刘金山的坚韧与果敢。一次次在险境中,他不屈不挠地坚持下来,让领导们对他充满了信任和赞赏。在一次土城战役中,刘金山照常冲锋在前,可这一次,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个玩笑。他的腿部中弹,伤势极为严重,几乎失去了行动能力。面对剧痛,刘金山咬牙坚持,不愿退缩。然而情况实在太过危险,医生和上级领导都认为,带着他这样的重伤员继续行军会拖慢部队的速度,更可能危及到他的生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如此刘金山的坚持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撼。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组织的建议,坚持要跟随队伍继续前行。他坚信自己能坚持下来,更不愿让部队因自己而耽误行程。他主动找到领导,语气坚定地说道:“我刘金山从小无父无母,什么苦没吃过?这点痛苦算不了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的心早就属于红军。这个大家庭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希望。你们听说过哪个孩子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吗?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走,哪怕是吃尽苦头,也绝不拖累部队。
刘金山真诚的言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领导们知道,这个年轻战士已经下定决心。最终组织决定让刘金山继续与大部队同行,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5年刘金山所在的红四团接到紧急命令:迅速赶往泸定桥,攻占这座桥是红军唯一的渡河通道。红军的前途就悬在这座桥上,失败意味着无法过大渡河,整个部队将陷入绝境。
泸定桥位于大渡河上,是当时唯一的一座桥。蒋介石听说红军逼近大渡河后,曾放言要让朱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他指的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失败,石达开在大渡河被清军困死,未能成功渡河。蒋介石的愤怒让他加派兵力,誓言阻止红军过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四团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地出发了。那时距离泸定桥还有120里,原本需要三天的行程,但军委要求他们一天内完成。尽管士兵们已疲惫不堪,但大家心中明白,整个红军的命运都系在这场决战上。于是,红四团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奔袭。
途中他们碰到从北岸赶来的国军增援部队。天降大雨,视线模糊,红四团指挥官临机应变,故意报上被击溃的国军番号,让敌人误以为是自己人,避开了冲突。此举让红四团顺利超越敌军,继续加速前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终于红四团赶到泸定桥,却惊愕地发现,桥板已被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横在河面上。河水翻滚铁索摇晃,仿佛一条悬挂的死亡之路。敌军认为,红军就算有翅膀,也无法跨越这座天堑。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决定发起一场绝地突击,组成夺桥小队,选拔了22名勇士,其中就有刘金山。
1935年5月29日下午,总攻开始,红军火力猛烈压制敌人,22名突击队员如猛兽般冲向铁索,迎接的是铺天盖地的枪火和敌人的猛烈压制。刘金山握住冰冷的铁索,脚下是汹涌的河水,头顶是敌人的子弹。即便如此,他毫不退缩,与战友们奋力攀爬。
泸定桥油画
但敌人不甘示弱丧心病狂地将油倒在铁索上,企图点燃红军的希望。火焰迅速蔓延,铁索被烧得滚烫,22名勇士几乎被困在空中。就在这时刘金山与队长廖大珠对视一眼,两人发出震天的呐喊:“兄弟们!冲!
剩下的18名勇士咬牙坚持,咬紧烧红的铁索,冲破烈火与敌人的包围。即使衣服被烧焦,鲜血染红了手臂,他们依旧没有停下。终于敌军的防线崩溃,红军成功攻占泸定桥,敌人溃逃。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刘金山的手臂被灼伤,鲜血淋漓,但他依旧无所畏惧,继续投入下一场战斗。
飞夺泸定桥油画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金山继续参加了解放战争,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英勇善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革命老兵,他屡次被提拔,但他始终拒绝了组织的好意。
一次中央军委的领导亲自前来,希望刘金山担任一个重要职务。刘金山听后笑道:“我不过是个打仗的老兵,处理政务是不行的,要是让我做这个,我只会把事办砸。”领导连连摇头:“刘同志,您在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不必这么谦虚。
飞夺泸定桥油画
刘金山答道:“我只是会打仗,政务一窍不通,真不能担此重任。”面对刘金山的坚持,领导只得作罢,转而提议:“那就在军队中任职,您在部队是元老。”刘金山再度拒绝:“我年纪大了,还是让年轻人来担职更好。
最终组织将他安排到一个军分区担任司令员,但刘金山始终心生疑虑。有一天他找到上级领导说:“我这个职务太高了,怕担不起。”领导回应:“您是革命功臣,大家都知道您的能力。
授衔仪式
刘金山则坚持说:“我只是个普通战士,政务不行,要是让我做这些工作,肯定办不好。”领导无奈,只好让他专注于军事指挥,刘金山依然觉得自己承担的责任过重。后来,他再次找到领导,提出希望降低职务和待遇。他坦言:“革命中牺牲了这么多同志,我一个普通战士能有今天的待遇,实在愧疚。而且国家经济困难,我不想成为负担。
领导感动地说:“刘同志,您是党的功臣,您应得的。”但刘金山依然坚持,最终领导同意了他的要求。刘金山虽然担任重要职务,但始终保持谦逊,拒绝享受不必要的荣誉与待遇。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战友心中赢得了无尽的敬重。
毛主席
1955年,北京举行了盛大的授衔典礼,众多老革命家和军人都获得了崇高的荣誉。然而在这一光辉时刻,刘金山却出人意料地主动要求降级。他深感自己不过是做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并没有做出什么过于惊天动地的伟业,实在不配享有过高的荣誉。他坚持认为,授衔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继续为党和国家奉献,而不是让荣誉成为负担或享乐的借口。
事实上刘金山并不是第一次表现出这种谦逊的态度。早在1943年,党组织在提高老红军待遇时,刘金山便主动提出降级。他认为过去的贡献只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因此享有过高的待遇。
合照
1967年,刘金山结束了他多年的军旅生涯,正式退休。按照常规,他应该前往政府指定的老干部休养所,享受属于他那一代革命战士的安稳生活,刘金山并没有选择这个安逸的生活,他依旧坚守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工厂里,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出力。
刘金山的家并不豪华,反而异常简朴。那座小房子里,墙壁斑驳,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每当目光扫过,最显眼的便是墙上的那些泛黄的奖状和荣誉证书。这些奖状不仅记录着刘金山的革命历程,也承载着他与妻子一生的奋斗与拼搏。从早年的红军岁月,到晚年的“五好家庭”。
泸定桥
虽然年事已高,刘金山与妻子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步伐。那是战争年代磨砺出的习惯,他们的每一天仍然充满着学习与思考。每天早晨,两位老人都会坐在桌前,翻阅最新的报纸,了解国家的军事动态与国际形势。刘金山与妻子甚至会在客厅里进行战术推演,仿佛身边仍旧是战场,一声命令他们就能披上军装,重新投入到战斗中去。
刘金山的子女们也继承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的待遇。尽管父亲曾是红军的英雄,他们的生活依旧平凡。五个孩子从未在生活中得到过所谓的“优待”。他们的父亲从来没有给过他们专车,也没有借助任何党内资源为他们铺设过道路。
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名单
孩子们说如果不查阅档案,根本不会知道自己是刘金山的孩子。在军队里他们的父亲始终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孩子们的身份也从未因此而得到任何优待。刘金山的儿子曾在军中服务八年,但依然只是一个汽车司机;他的女儿更是没有享受过“富养”的优待,年幼时便跟随父亲在家中的菜园劳作,过着十分朴素的生活。
然而尽管生活朴素,刘金山的孩子们始终在父亲的革命故事中汲取力量。每当回忆起小时候,他们总是提到,父亲从未以身份压人,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革命精神教导他们成长。那些沉甸甸的革命故事,成为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时刻提醒着他们,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国家。
纪念碑
1999年,刘金山与世长辞,享年91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但他临终时却依旧感到遗憾。他总是说,自己浪费了国家太多的资源,尽管他付出了所有的忠诚与努力,他依然觉得自己欠国家太多。或许这种自谦与责任感,正是他那一代革命者的真实写照——无论多少荣誉和功勋,在他们心中,始终没有满足感,只有不断向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刘金山.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