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两次手书岳飞《满江红》改动同一个字,你觉得改得好吗?

晨晨谈过去 2024-03-14 01:06:05
文/李光荣(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直抒报仇雪耻、还我河山的豪情壮志和必胜信念。全词音调激越,风格豪迈悲壮,似进军的鼓点,如战斗的号角,乃一代爱国词篇之代表作。全词云: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岳飞深怀敬仰,多次品评赞誉,盛赞“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在读《新唐书》批注中,毛泽东称赞岳飞等爱国英雄人物:“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毛泽东也十分喜爱岳飞的诗词,对《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尤为喜爱。1954年1月5日下午,毛泽东参观了杭州岳王庙。据担任毛泽东警卫员、副卫士长等职长达20年的孙勇中将回忆:“毛主席边参观边对我们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保卫宋朝是有功的。你们读过岳飞写的《满江红》吗?这首词写得好,很有气魄,我劝你们认真读一读,都要背诵它。”

毛泽东一生常吟岳飞的《满江红》词,特别是晚年,面对事业未竟、病魔缠身的现实,他常常满怀激情,击节高声吟诵。他在垂暮之年做白内障手术时就是在《满江红》音乐下进行的,岳飞的心海潮音帮助毛泽东走出了600多天不明的日日夜夜。

在诗词、楹联创作中,毛泽东也化用过词中的句意。

1966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写下了一首《七律·有所思》,正式发表时是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的: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首诗,作者留存手迹一件,硬笔书法,公开发表时做了技术处理。

这是公开披露的毛泽东在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有关现实题材和唯一一首直接描写“文化大革命”的作品,有人认为也是新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的17首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首。诗中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时的复杂心境。其尾联中“凭阑静听潇潇雨”一句,即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栏处,潇潇雨歇”的句意,表达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思故国、恩人民的激烈壮怀,也说明了毛泽东对岳飞爱国诗篇的高度推崇。

毛泽东曾先后几次手书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全词,并留下有两幅墨迹。一般认为,它们都写于20世纪50年代,但具体时间尚待考证。

我们先看第一幅。有专家认为其与书写李白《梁父吟》时间相当,都是用楷书书写,而推定“似为毛泽东1956年前后所写”。

开头一句中,栏,同阑,指栏杆;潇潇,形容雨势急骤。叙写岳飞在骤雨初霁之时,登上高台凭栏眺望。只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因而激情感慨,思绪联翩,颇具沉郁苍凉感。

下面再看第二幅。书写时间约在前幅作品之后。

这两幅墨迹,写作时间不同,字体也不同,与通行本相对照,我们发现,毛泽东改动了同一个字,“灭”作“歇”,即将“臣子恨,何时灭”写作“臣子恨,何时歇”。这到底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呢?

中国文史出版社原社长、高级编辑董克恭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5月版《毛泽东修改诗词赏析》一书中,对这一改动进行了辨析。现过录如下:

从字面上理解,在这里“灭”是“了”的意思。“歇”,停歇之意。这里用“灭”还是用“歇”准确,要将上阕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月”和下阕的后几句一起考虑。“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几句意思是:三十年来马不停蹄披星戴月八千里没有停歇,不仅如此,还决心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哪怕是“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

岳飞在抗金问题上,从来没有“了”的意思,有的只是决不停歇。可见用“歇”好。另:即使不从上面所述的实际解,从另一角度分析,也是用“歇”好。“何时灭”作“何时了”解,从整首词看,由靖康之耻所形成的“恨”,是任何时候也不会“了”的,而只能是在告一段落时,即“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之时才能有所停歇。但这里有个问题,词开头也有“歇”:“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总体上来说,董克恭先生认为,毛泽东将“灭”改为“歇”改得好,你觉得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