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短视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铁里、咖啡馆中,甚至行走在路上,随处可见人们低头沉浸在短视频的世界里。这些时长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的视频,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迅速吸引着大众的目光,满足着人们碎片化的娱乐需求。然而,在这看似热闹的短视频狂欢背后,一种悄然滋生的焦虑情绪,正逐渐笼罩着许多用户。

短视频平台凭借先进的算法技术,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兴趣点,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当用户刷到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时,大脑会迅速释放多巴胺,这种与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让用户瞬间获得满足感。于是,为了追逐这种短暂的快乐,人们不断滑动屏幕,一个视频接着一个视频地观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对多巴胺的反应逐渐变得麻木,相同程度的刺激再也难以带来最初的愉悦感。为了重新找回那种兴奋,用户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刷视频,寻求更强烈的刺激,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过度沉迷短视频的行为,首先带来的是时间管理的失控。许多人原本只是想利用碎片化时间放松一下,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花费了数小时。原本计划用于学习、工作或陪伴家人的时间,就这样被短视频无情地吞噬。当意识到自己在短视频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却又没有完成重要任务时,焦虑感便油然而生。他们会因未能实现既定目标而自责,对自己的自律能力产生怀疑,进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短视频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短视频中,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人精心包装后的美好生活片段:奢华的旅行、精致的美食、完美的身材和令人羡慕的成就。长期接触这类内容,容易引发用户的社交比较心理。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与短视频中的 “完美人设” 进行对比,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不满。“为什么别人的生活如此精彩,而我却如此平淡?”“我是不是落后于他人了?” 这些负面想法不断在脑海中盘旋,进一步加重了焦虑情绪。而且,短视频中的一些内容为了吸引眼球,可能存在夸张、虚假的成分,这也会让用户在面对现实时产生心理落差,加剧内心的焦虑。
短视频通常以快节奏、高强度的方式呈现信息,内容丰富但缺乏深度。在观看过程中,用户的大脑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无需进行深度思考和主动学习。长此以往,大脑逐渐形成惰性,难以集中精力进行长时间专注的活动。当用户需要面对学习、工作等需要深度思考和耐心的任务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静下心来完成。这种对自身能力的无力感,也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他们担心自己无法胜任重要的工作,害怕在竞争中被淘汰,焦虑感如影随形。
不仅如此,短视频还会干扰人们的睡眠质量,进而引发焦虑。许多人在睡前习惯性地刷短视频,而短视频中那些充满吸引力的内容,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呼吸和心跳加快。同时,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乱人体的生物钟,使人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下降。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认知功能,让人变得易怒、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了应对短视频带来的焦虑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短视频的关系。首先,要学会合理控制使用时间。可以借助手机自带的时间管理功能或第三方应用,设定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长限制,避免过度沉迷。其次,优化关注内容,多关注一些积极、有价值、能带来知识和启发的账号,减少负面信息和虚假内容的干扰。此外,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将更多时间投入到阅读、运动、社交、艺术创作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减少对短视频的依赖。当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时,短视频带来的焦虑自然会减轻。
短视频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娱乐方式,但其中隐藏的焦虑陷阱不容忽视。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短视频,避免被其过度影响,让生活回归到健康、平衡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