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家居设备如潮水般涌入人们的生活,家庭摄像头作为其中一员,本应扮演守护家庭安全的忠诚卫士,为人们远程照看家中老小、防范不法侵害提供便利。然而,近日《法治日报》的一则调查,却无情地撕开了这美好愿景背后的黑暗幕布:只需 260 元,不法分子便能永久窥探他人家庭隐私,家庭摄像头竟沦为隐私泄露的 “重灾区”,让无数家庭的私密生活暴露在危险之中。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网络上存在着一个隐秘而猖獗的地下交易市场。在一些社交群里,群主公然展示多个家庭摄像头的实时直播画面,有人慵懒地躺在沙发上休息,有人在卧室专注地玩手机,还有那空荡客厅里散落一地的玩具,一切都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窥探者眼前。而获取这些 “特权” 的代价,低得令人咋舌。180 元可买 3 个月使用权限,260 元就能将永久观看权限收入囊中。购买后,只需按照群公告指引,下载特定 App,添加摄像头 ID 及密码,就能轻松实现对他人家庭的实时监控。更令人发指的是,还有人专门破解和剪辑家庭摄像头中含有裸露画面的视频进行售卖,只需花费 99 元,就能进入资源群,里面的相关图片多达 400 多张,短视频更是超过 6000 段,且还在源源不断地更新。
回顾过往,家庭智能摄像头遭破解入侵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2024 年,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通报了一起案件,被告人巫某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监控摄像头设备账号及密码,成功入侵并控制多部目标摄像头,随后向会员提供实时监控画面,以此谋取私利。2022 年,河南濮阳的王某同样深陷违法泥潭,他通过网络购买大量视频播放软件、网络摄像设备 ID 账号及密码,非法控制他人摄像头,偷窥他人隐私,并将这些 “资源” 进行售卖,获利 1.4 万元,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年 3 个月,并处罚金 1.7 万元。
为何家庭摄像头隐私泄露问题会如此频繁地发生?从产品端来看,市面上部分家用摄像头在安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一些廉价的杂牌摄像头,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技术支持,数据传输加密强度如同薄纸般脆弱,很容易被黑客攻破防线。而且,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家用摄像头与各种设备的连接日益紧密,这在提升便利性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安全风险。新的漏洞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厂商要想完全修复这些漏洞,难度极大,往往是旧疾未愈,新伤又添。
从用户端而言,安全意识的淡薄成为隐私泄露的 “帮凶”。许多用户在设置密码时,为了图方便,选择简单易记的密码,甚至直接使用默认密码,长时间也不进行更换。这种 “偷懒” 行为,无疑是给不法分子敞开了大门,让他们可以轻易通过暴力破解工具控制摄像头。同时,部分用户对摄像头权限管理毫不在意,随意分享设备访问权限,或者在连接公共网络时毫无顾忌地使用摄像头,进一步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此外,多数使用者在摄像头安装后,便对其固件和软件版本的更新不闻不问,而厂商推送的更新往往是为了修复安全隐患,提升安全性,用户的忽视使得黑客有机会利用这些漏洞,获取用户家庭的实时画面、录音等敏感信息,然后在黑市上大肆出售或传播。
在法律层面,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规定,但针对家用摄像头隐私泄露的具体法律条文还不够细化。在责任认定、赔偿标准等关键方面存在模糊地带,这使得违法者有机可乘,难以对他们形成有效的威慑,也给受害者维权带来了重重困难。而且,家用摄像头分布广泛,隐私泄露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存在职责交叉的情况,这容易导致监管空白或协调困难,再加上不法分子善于利用技术手段隐藏身份和踪迹,调查取证难度极大,进一步加剧了监管的难度。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解决家庭摄像头隐私泄露问题迫在眉睫。首先,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联合行业协会与专业测试机构,对厂商的设备安全架构、加密算法、数据传输协议等进行全面、专业的检测,并为合格产品贴上统一标识。这样既能帮助消费者在众多产品中快速甄别出安全可靠的产品,也能倒逼厂商加大在安全设计和维护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同时,可借鉴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先进经验,强化 “隐私设计” 理念,将个人信息保护贯穿于硬件与软件研发的全过程,从源头上减少数据滥用与泄露风险。
其次,厂商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不能只追求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忽视产品的安全性能。要加大在恶意代码防护、云加密、弱口令校验、访问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安全投入,不断完善产品的安全性能,及时修复出现的安全漏洞。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者,用户自身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在选购摄像头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知名品牌的产品,切勿贪图便宜购买 “三无” 或山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设置复杂且独特的密码,并定期进行更换,同时谨慎选择安装位置,避免将摄像头安装在过于私密或敏感的区域。此外,要关注摄像头固件和软件版本的更新,及时进行升级,加强家庭网络安全管理,使用官方软件进行联网查看,坚决不使用第三方软件。
家庭摄像头隐私泄露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还可能对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只有政府、厂商和用户三方共同努力,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提升产品安全性能、提高用户安全意识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堵住家庭摄像头的安全漏洞,让这一智能家居设备真正为家庭安全保驾护航,而不是成为窥探隐私的 “不法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