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公元1275年二月,丁家洲见证了一场关乎南宋存亡的决战。元军在此战中突破了宋军的水陆防线,彻底摧毁了宋军的主力部队。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南宋内部腐朽与蒙古战略智慧的鲜明对照。
南宋小朝廷自与蒙古开战以来,对自身的处境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目睹了蒙古军队在长江以北的所向披靡,对在陆地上击败对手早已不抱幻想。因此,他们只能依靠长江的天险,凭借水军和城防来守卫自己的战略要地。
然而,蒙元帝国的战略谋划却让宋朝始料未及。蒙古人采取了迂回战术,试图通过攻占四川,占据长江流域的上游。这种策略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南宋却因此陷入了困境。蒙古人多次攻入四川后,又因内部原因匆匆撤退,宋朝则趁机加固防御。这种反复的拉锯战,让南宋在疲惫中苦苦支撑。
但蒙古人的草原式发散思维,最终给了南宋致命的一击。忽必烈亲自率军,经过吐蕃地区,攻占了大理。大理的沦陷,使得大量的吐蕃和南蛮军队加入了蒙古的行列。宋朝的防御体系因此土崩瓦解。若非忽必烈在后续的战争中执意攻打襄樊两城,南宋可能会以更快的方式被蒙古灭亡。
到了1273年,襄阳城在波斯人制造的回回砲的攻击下陷落,南宋方面明白,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第二年,蒙元军队在冬季休整后,继续沿着长江向东推进。
原本地势险要的安庆,在屡战屡败的大将范文虎的率领下投降。长江以南的江西沿线也纷纷溃败。在临安城中执政的太后谢道清,强令权臣贾似道出征。
贾似道,这个在南宋朝廷中以周公自比的权臣,已经掌控朝政多年。他在与蒙古帝国的初次交锋中,欺上瞒下的劣迹早已昭然若揭。他曾提出割让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并缴纳岁币,但在蒙古人同意后又反悔。最终,他不得不被自己的恶行推向战场。
在蒙元方面,曾跟随旭烈兀西征中亚的杰出大将伯颜,被委以灭宋主力军的最高指挥权。这位信奉涅斯托利派基督教的蒙古贵族,多年征战沙场,已经领略过世界各大文明体系军队的风采。他所统率的大军,虽号称有10万之众,但实际上参战的士兵不超过5万人。
面对蒙元的汹涌攻势,贾似道率领号称13万的大军,驻守在丁家洲这一关键位置。他一边继续向伯颜求和,一边将俘虏的蒙古战俘遣返回国。当最后的和谈希望也破灭后,这位沉迷于斗蟋蟀的权臣才开始布置战阵。
宋军的主力是由2500艘各式战船组成的水师舰队,其中既包括适合远洋航行的黄鹄船,也有专用于长江水战的楼船和各类艨艟小船。
为了确保这支临时集结的水师能够协调一致地作战,大中型船只都被铁链紧紧相连,而小艇则在大船周围灵活机动。同时,7万步兵被布置在长江两岸,与水师形成水陆相互策应的战略态势。
然而,贾似道的部署却存在致命弱点。他将战斗力不强的宋军分散在长江两岸,使得整支军队在防御上显得捉襟见肘。而蒙元军队则充分发挥了多民族将领的优势,水军中不乏南宋降将,他们熟悉长江的水文条件,也对宋军的虚实了如指掌。
1275年4月16日夜晚,蒙元军队率先发动了第一次攻势。十艘特制的木筏从上游顺流急驰,直冲向宋军水师的铁索连接船队。木筏上堆满了干柴,点燃后火焰熊熊,照亮了整个江面。宋军虽然及时清理了这些火攻筏,但整个舰队却因此陷入了高度紧张的状态,士气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经过五天的艰苦守备,南宋守军在持续高度紧张中显得筋疲力尽。21日,蒙元军队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全面总攻,这一行动显然让贾似道措手不及。当元军的水师与陆上的步骑兵协同推进时,疲惫的宋军面对这铺天盖地的攻势,心中充满了震撼。
战役首先以蒙元军提前布置好的投石机拉开序幕。这些来自西方的致命攻城武器,在射程上远超宋军的手拉式抛石机。南宋的战船上虽然也有投石机,但大都是单兵使用的最小型号,面对敌人炮兵阵地射来的石弹,毫无还手之力。
大量的主力船只被铁索绑在一起,在得到命令前不得松绑。因此,当容易成为目标的大船被命中浸水后,与其绑在一起的数艘船只也几乎失去了机动能力。船上的水师,则在被动挨打中士气大跌。
接着,回回砲的石弹落在了两岸宋军的阵地上。他们由于摆出静态防御的三叠阵,无法及时调整位置。回回砲虽然射速较慢,但在心理上对守军造成了巨大冲击。
蒙元的骑兵也很快在三叠阵外围与宋军骑兵交手,战斗力羸弱的宋军骑兵迅速溃败。位于内侧的南宋步兵,虽然尝试用弓弩还击,但很快赶上来的蒙元军队,也用一模一样的武器,向无法移动的守军射击。
阿术,作为伯颜的部将,率领着一支由数千艘船只组成的庞大水军,向长江中央的宋军船队发起了猛攻。宋军经过数日数夜的煎熬,体力已严重透支,加之回回砲的石弹让他们心惊不已。
当蒙元水军如潮水般冲来时,他们根本无力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元军迅速逼近,并登上了贾似道原本为稳固战局而准备的“平台”,海战顷刻间演变为陆战。分散在各船上的南宋水军,遭到了元军小船的猛烈围攻。
面对这种如潮水般的全面进攻,明白大势已去的一线将领们开始纷纷逃窜。督战陆上战事的将领孙虎臣,在见到元军攻入三叠阵后,立即逃跑。
他的逃离,也使得原本在阵内坚守的宋军全面崩溃。接着,已经失去对船队控制的夏贵也乘小船逃跑,他的离开让不少宋军砍断铁链,自行撤离。但由于场面混乱,不少船只拥挤在一起,被后续追来的元军水师俘获。
而在后方亲眼见证这一切的贾似道,却早已为自己准备好了退路。在命令鸣金收兵之际,他乘上一艘小船,顺流而下逃往兵力雄厚的扬州。而13万南宋将士,却在他身后惨遭屠杀。伯颜的骑兵穷追不舍,一口气追杀了150多里,彻底扼杀了宋军重整旗鼓的希望。
丁家洲之战的惨败,无疑标志着南宋抵抗力量的崩溃。尽管此后张世杰与文天祥等人仍竭力组织抵抗,但小朝廷所剩的少许精锐部队,大多已葬身于长江之畔。
贾似道逃至扬州后,次日开始试图收集残部,然而对他彻底丧失信心的宋军士兵,纷纷选择继续逃离,毫不留恋。此时,贾似道方才明白自己已无力挽回败局,而南宋王朝的命运,也因他的“努力”而注定了终结。
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惨败,更是南宋内部腐败、战略失误和蒙古战略智慧的鲜明对比。它揭示了南宋灭亡的必然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汲取其中的智慧与教训,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