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朱元璋的残暴,在历史上那可是出了名的。他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对那些曾经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开国功臣们,下手可是毫不留情。几乎所有的开国元勋,都没能逃过他的屠刀,但有那么一个人,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统治者黑暗残酷,老百姓的日子那是越过越难,最后终于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1352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拉起了反元的大旗。后来郭子兴病故,朱元璋接手兵权,一步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咱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这人心思猜忌,刻薄寡恩。他登上皇位后,看着那些曾经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心里就越发不踏实。
他想啊,自己的儿子、孙子,那都是仁厚之人,性格软弱,要是自己死了,留下这帮老臣,那还不得翻了天?他们要是对朱氏的江山指手画脚,那可怎么行?所以,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人,一个个都没能逃过他的毒手。
可就这么一个人,却偏偏活了下来,他就是汤和。
汤和啊,出身贫苦,和朱元璋是发小,从小在一条街上长大。小时候的汤和,那就表现出了领导才能,带着一群小孩子骑马射箭,总是做老大。长大以后,汤和身高七尺,性格沉稳,善于谋略,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1352年,汤和投身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不久便因表现出色被封为千户。他心怀旧友,特此写信给朱元璋,邀他一同加入义军行列。朱元璋响应号召入伍后,战功赫赫,迅速晋升为镇抚,其职位更是超越了汤和。
1353年,汤和伴随朱元璋攻打大洪山,成功夺取滁州后,被任命为管军总管。随后,他又继续追随朱元璋征战和州。当时,许多将领因与朱元璋年岁相仿,并不愿服从他的指挥。然而汤和,尽管比朱元璋年长三岁,却始终对朱元璋毕恭毕敬,言听计从。朱元璋对此心中甚悦,他明白,汤和是真心诚意地追随自己。
这种相处方式,一直延续到朱元璋登基之时。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着手大肆封赏有功之臣。然而,他并未像对待其他人那样赐予汤和公爵之位,而是有意将他降为侯爵。
汤和对此并不在意公爵的虚衔,也没有丝毫怨言,依旧勤勉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一切,朱元璋都瞧在眼里,铭记于心。数年之后,汤和最终还是被晋升为了公爵。
汤和啊,真是个能洞察朱元璋心思的人。1388年,随着朱元璋年事渐高,他心里越来越不想让那些老将长期掌握军权。虽然他还没公开表露出来,但汤和这个聪明人,早就看穿了朱元璋的想法。为了自保,他开始提前谋划,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在众多高级将领之中,汤和率先主动请求卸去军权。他瞅准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向朱元璋禀道:“臣已年迈,实难再统领军队征战沙场。
只盼能归返故里,为自己将来的身后之事寻个安身之所。”朱元璋闻听此言,心中大为欢喜,当即应允,随即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并诏令立即拨出款项,在汤和的老家凤阳为他建造府邸。
那时候,明朝的主要外患是倭寇,他们频频侵扰沿海地区,让朱元璋焦头烂额。无奈之下,他只得再次召回汤和,委以重任,让他前去平息倭患。
汤和抵达沿海后,深入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修建59座城池,以此作为防御倭寇的屏障。仅仅一年时间,59座城池便拔地而起。汤和也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京城复命。此时,凤阳的新宅也已竣工落成。
汤和携妻儿前去向朱元璋告别。朱元璋豪爽地一挥手,赏赐给汤和三百两黄金、二千两白金、三千锭纸钞以及四十多套彩币。对于汤和的夫人,朱元璋也是屡下诏书,赞誉有加,赏赐之物源源不断。自此以后,汤和便定下了每年一次上京朝见皇帝的规矩。
汤和辞官归乡之后,朱元璋并未对他减少戒备。他秘密安排了许多密探,时时监视着汤和的一行一动,每天都有关于汤和的消息被传递到朱元璋的耳中。
然而,汤和的生活却过得闲适自在,每日不是漫步山水之间,便是品酒对弈,从不与地方乡绅有所交往,更不曾议论国家政务。他对子女管教严格,家风肃穆,真是一个循规蹈矩之人。
渐渐地,朱元璋对汤和放下了心防。他观察许久,觉得汤和的确是个明智之人。他知晓在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之时应选择退隐,懂得揣度皇帝的心意,也懂得如何保全自身。这大概就是他能够安然无恙的原因吧。
咱们说啊,这汤和可真是个不一般的人。他能在朱元璋那残暴的统治下活下来,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啊,不仅聪明而且机智,还懂得审时度势。这样的一个人啊,能活下来那也是理所当然的。咱们啊,也得学学汤和的这份聪明和机智呢!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