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有博主讲中国文化的视频。该博主有一大堆头衔,他的文化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应该是不值得怀疑的。他的拳拳爱国之心,爱中国文化之情也是值得称赞的。不过有一点,他在视频里开口闭口“西方蛮夷”,听起来却不怎么舒服,似乎又觉得他缺乏胸襟,不免有些狭隘。
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有着上下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自豪,自信。但是文化自信的本质在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度认同与从容展示,而非通过否定他者文化来凸显优越性。
1.明本就没有优劣之分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文明有原始文明,低级文明,高级文明,这是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的,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等。说明人类文明是从原始向低级再到高级发展的。但是对于国家和地区来说,不存在哪个文明更优越,哪个文明更低劣。文明的产生、发展、进步,从来都是伴随着生活生产而发展进步的。所谓筷子喝不了汤,勺子夹不了肉。我们觉得汉服很美,但是它也不能在热带雨林里穿;汉字博大精深,也不能让大家都掌握啊。
我们必须要承认,与中国文化同时发展的还有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还有像美洲的玛雅文明,欧洲的希腊文明、高加索文明,这些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她们各自的语言文字、天文历法、宗教、服饰、祭祀、饮食等文化,以及大量经典的文学、歌剧、舞蹈等艺术作品,构成了这个世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版图。
2.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太可能单独存在
从我们国家来说,中国文明(中华文明)实际上也是融合了各民族的文明,不仅仅是汉族文明或者其他民族的文明。以此类推,埃及文明也不会是纯埃及人的文明,中国文明也不可能是纯中国人的文明。最为典型的就是宗教文化和饮食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本土道教融合,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比如哪吒。土豆、红薯、玉米、小麦等进入中国后,也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深刻地影响了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步,乃至世界格局。汉唐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互鉴之路。
以上说的还是在古代,受交通通讯限制的时期,各地文明都在缓慢的持续的交流,如今就更是深度融合。比如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全球巡展期间,策展团队特别设置“古蜀文明与两河文明对话”单元,通过青铜器纹饰、礼器功能的对比研究,揭示人类早期文明共性,避免陷入“文明优劣论”的狭隘比较。
3.“西方蛮夷”论只是情绪化的表达
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应该自觉的抛弃情绪化的表达,客观看到他方文化,避免陷入地域优越论或者地域黑的陷阱。
比如,江西号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人以此而自豪,没什么问题,但是必须要清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并非江西所独有,只不过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广泛流传;岳麓书院悬挂“惟楚有材”楹联,也并非只有楚国才出人才,主要也是《左传》对楚地人才的客观记述。还有“韩国窃取中国春节”的言论,文化学者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客观指出东亚春节习俗同源异流的发展脉络。也说明春节传统习俗也并非只有我们中国才有,也许中国是最早的,但不是独有的。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文化这个东西往往不是某个地方所独有,也不是某个地方的特别好。恰恰说明越是优秀的文化越是流传广,影响大的文化。
我们可以说文化的源头在什么地方,但不可以把源头当做祖宗,产生一种骨子里的优越感。长江黄河的源头都在青藏高原,但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却是在中下游。
文化自信就是深度认同自己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时自信大方,不自卑不膜拜。我们可以承认外来文化的优秀,同时我们认为自己也不差,甚至更优秀。这才是自信。我们没有必要贬低邻居家的孩子来凸显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漂亮,那不是自信,而是妒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