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北京、深圳、厦门、郑州等15个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鼓励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试点期为2023-2025年。
此次试点城市全面电动化的公共领域包括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特定场景重型货车等。预计在两年的时间内,15个城市将在公共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超60万辆;建设公共充电桩超70万个,换点站超7800座。
这意味着,这15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换电站数量均要在两年时间内实现翻番。根据通知公布的数据,目前15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实际推广总量为62.74万辆,充电桩数量为70万个,换电站数量为7755座。
值得留意的是,在15个试点城市中,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实际推广量以及换电站最多的均是唐山,其新能源汽车推广量为15.79万辆,换电站为5900座。充电桩最多的是深圳,为45.3万个。
通知提出,希望通过15个试点城市,鼓励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事实上,我国推行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布局已久。早在2009年,当时国家四部委共同启动“十城千辆”示范运营,开启了公共领域电动化的尝试,后续多次发布先促进文件。到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到,到2035年我国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实现电动化。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也提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
此次15个试点城市落地,预计将让汽车产业链受益。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需求将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据了解,河南省在《河南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就提出,除特殊需求的车辆外,各级党政机关新购买公务用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到2025年,全省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和城市建成区的载货汽车(含渣土运输车、水泥罐车、物流车)、邮政用车、市政环卫用车、网约出租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而郑州则早在2021年就已经实现了公交车、出租车和网约车的电动化。
2022年6月,郑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郑州将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积极构建“汽车+”新型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和水平。
根据试点目标任务,郑州在巩固城市公交及出租领域电动化成果的同时,将在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特定场景重型货车等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在物流配送、环卫、工程建设、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公共领域进一步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