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国民党军队主要集中在正面战场对敌作战,而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更多负责敌后战场。
从七七事变到北平沦陷,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从台儿庄战役到武汉会战,国军与日军在正面战场的厮杀惨状激烈。
即使到了战略相持阶段时期,日寇加紧对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封锁和打击,山西、河南、绥远等地区都受到过日军的猛烈进攻。
可是相比于日军在沿海地区势如破竹的势头,怎么等到其攻打延安的时候,反而久久没能成功,最后还归于失败了呢?
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延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军又是以怎样的作战策略,才得以频频抵挡住日军的进攻呢?
不懂装懂别看岛国虽小,但骨子里模仿学习的本领从老祖宗那会儿就不差,加上地理位置“优越”,相比于其他西方国家,日本对中国的“情结”还是比较深的。
除了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政治层面的改革,儒释道的教派文化人家也学习的不赖,自然而然,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就比较深入。
虽然说此前的帝国主义列强也没少瓜分中国领土,但最起码也没有哪个国家扬言,曾闹出过“三月亡华”的笑话。
或许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自诩聪明,认为自己了解过中国历史的七七八八,就企图以武力征服的方式让我国改朝换代,并且他们的目标明确:
即消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迅速占领南京。
可日军没想到,他们费劲一番终于把老蒋的地盘给占领,想着让中国尽快投降,也好完成心心念念的“企图独霸中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理想”。
诸如扶植伪政权,奴化教育等措施,进而一步步侵蚀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
日帝国主义是善于幻想的,可惜对中国的考量还是欠些火候,他们低估了中华民族生命力之顽强,团结力之凝聚。
再者,当时国内抗战情绪高涨,老蒋一旦投降,必然会受到全国人民的声讨,届时失掉民心,对他来说就得不偿失了。
况且“全民族抗战”也并非空话,谁抗战,谁就能聚集力量,也就是所谓的群众基础,更何况还有不少的爱国国军将领。
一旦蒋介石提出投降,群众以及许多国军将领必然会反对,他们也就很有可能会站到举起抗日大旗的我党一边,恐怕这是老蒋最不愿意看到的。
毕竟在当时,合作有水分,他蒋介石对控制中国的执着可丝毫不含糊,从这一点上来看,老蒋是肯定不能主动投降。
本来以为只需要打得蒋介石投降即可,但日寇显然是没有想到更深一层。
不行硬行当然,其实在探讨日寇对进攻陕西问题时,许多人认为日本军队不重视陕西,毕竟相较于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延安的经济条件等还是稍显稚嫩。
其实不然。
在日军中国战区总司令上呈日本军部的一份年度报告中显示:
占领延安要付出的代价不比攻陷南京小。
关中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隋唐等多个王朝政权都兴起于此,基于自身占领中心城市和对交通枢纽的高度依赖性,日寇理应重视陕西。
而在淞沪会战之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被彻底粉碎,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侵略中国并非易事。
“以战养战”便是他们为了应对自身兵力不足和资源匮乏的情势下,从而对维系和扩大战争做出的基本策略。
再者,延安所在的陕北地区其实不单单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这么简单。
在此之前,日军建立伪满洲国,扶植傀儡政权,除发动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外,日寇非常重视对当地的“奴化教育”。
他们对东北青少年进行精神摧残,灌输“中日亲善”“日满不可分”等奴化思想。
此外,他们的恶行还有许多,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寇对思想侵略的“重视”。
当时,陕西就驻扎有两所重要的军事学院,“抗日红军大学”和黄埔军校分校,在当时抗战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这两所院校可谓意义重大。
它们不但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卓越的军事人才,同时也是抗日战争思想宣传和战略研究的重要阵地。
日军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先后六次进攻过陕西地区,但几乎都没有成功,原因何在?
日军毕竟国体较小,人口和资源都极其有限,但人家野心比较大。
据统计,当时日本石油来源近80%由美国供应,与此同时还包括75%的铁矿石、60%的铜、84%的铅和锡等资源也是由国外进口。
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也是觊觎已久,但小日本觉得自己占个“地利”优势,干脆就也别分羹了,自己努努力独占算了。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研究出一套体系化的军事扩张策略后,施展起来却是比较费事的。
由于中国领土广袤,日寇就不得不避免战线过长而造成的补给困难,单单陕西地区处于中国内地,就够他们吃一壶的了。
再者,日军攻陷掉每座城市后,都需要分散出部分兵力对占领区加以驻守。
尤其是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战略大城市,其耗费的兵力和维护资源等就更大了,这部分成本也得算进去。
加上日本在国家上还要分散出兵力去对付美军等国家……
本身兵力就不多,还如此不踏实,最后失败也不足为怪。
而当日军逐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干劲十足的准备进攻陕西地区时。回头看,兵力不足,又怎入关?
不想妄想当然,日寇想要攻入陕西绝非易事,在这里要提到一个人,晋系军阀阎锡山。
早在阎锡山日本留学的时候,他的同学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就多次和他打听山西的情况,后来还以看望老同学为借口,频繁进出山西。
而其实在那个时候,土肥原二人就已经计划着进攻山西,进一步攻入陕西。
抗日战争后,日寇更是加紧对其西线进军计划的实施。
七年时间内,单单飞机轰炸就达145次,可就算如此,日军最终也没能攻进陕西。
一方面,陕西地区遗留着许多夯土建造的古城墙,由于此土密度极大,百姓便在城墙中挖防空洞,这大大降低了伤亡情况。
而在延安地区,日军飞机也进行过多次轰炸,投放超过1000多枚炸弹,最后造成伤亡情况却微乎其微。
那这些炮弹岂不是白白浪费掉了。
其实也不算,等敌人轰炸完后,八路军就带领群众挖掘炸弹碎片,散落的零件等,有的做成农具,有的甚至还可作为军需补给。
只能说,对我军来说属实不算浪费。
而且,由于陕西地理环境影响,千沟万壑,风沙肆虐,百姓以窑洞的形势分散居住,日寇无法造成像南京、武汉那样以城市为目标的轰炸,命中率自然降低。
窑洞本身也极其坚实,具有防空的先天优势。
加上日军的飞机从机场到陕西,炸上几个回合就不得不迫于油量消耗的压力紧急返回。
因此,纵使日军有着空袭的优势也难以造成实质性的大范围伤害。
那么为什么也几乎没有出现大规模日军进犯延安的情形呢?原因在此,黄河。
当时的黄河大桥还没有修建好,日军如果想渡河进攻陕北,就不得不乘船,这样携带的装备受限不说,他们引以为傲的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也难以过去。
更何况,我军又岂能让他们轻易过河呢?
老蒋一直担心日军攻陷陕西后转而南下,届时自己的老巢重庆岂不危矣。
因此,他多次给阎锡山上压力,语重心长地说道:百川兄,为了抗日大局,要全力守住山西啊。
况且,我军会事先埋伏,等到日军渡河一半的时候,再果断集中火力,拦腰截断,给企图渡河的日军造成重大打击。
在1938年之后的两年内,日军共发起渡河行动70余次,却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偶尔有日军部队上岸,但失去装备和辎重优势的日寇,作战实力属实不咋抗打,被八路军的山地战打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因此,黄河天险这道屏障日军始终很难攻克,加上关中地区本就设有多道关卡,日寇想要大规模进军陕北,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也不知道日军高层当时咋想的,竟然制定出“双线作战计划”。
一方面兵指太平洋战场,另一方面则接着“歼灭西安正面部队,同时和延安作战。”
尤其是在1941年后,八路军加强对敌后战场的数次突袭,日军哪还有精力去攻打陕北?只能说是痴心妄想。
毛主席说除以上几种情况,关于日寇进攻延安这件事,毛主席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并直接说道:
“国民党领导的全国军队中,位置在西北方面的主力就有第三十四、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等三个集团军,都受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指挥。”
“其中有两个集团军用于包围陕甘宁边区,只有一个用于防守从宜川至潼关一段黄河沿岸,对付日寇……”
而由胡宗南指挥的这三个集团军,看似是用来防范日军,实则是在监视、围困陕甘宁边区。
不言而喻,这还是老蒋的馊主意。
尤其是到抗战的后半阶段,八路军实力已经实现质的飞跃,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防止中共扩大势力范围。
以至于,后来史迪威屡次要求把西安的10万大军调往中原参战,老蒋即使面对屡战屡败的战况下也不同意。
不得不说,老蒋对地盘的执着属实坚定,就如上文所说,“有水分的”国共合作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老蒋这样做有些不道德,但有这部分西北国军部署在此,反倒起了“保卫延安”的作用。
本身东南就有个阎锡山,现在北边又冒出来个胡宗南,再加上八路军的游击队,这让日寇怎么打?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日军攻打延安看似没有出全力,实则是有意而为之,因为他们看明白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因此,日寇高层便决定让二者相互牵制,进而分散蒋介石政府的注意力,而自己则把主要力量放在国军主导的正面战场上。
或许人家还觉得自己这想法蛮高明的嘞。
而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国共合作抗日已然成为主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日寇的自以为是,不过是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的小聪明罢了。
结语因此,单从日寇进攻延安这件事来说,他们就没有真正弄明白中国的实情。
日本法西斯烧杀抢掠,捏造事实,发动战争,无数无辜百姓受到牵连,流离失所,这永远不容原谅。
况且,我们凭什么原谅?
他们永远不会明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无数英雄烈士奋不顾身,血荐轩辕,才换来今天“家国永安”之不易。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