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山丨黄帝时代就搞世袭——新视角读《史记》之一

真言贞语 2024-07-24 12:50:46

黄帝时代就搞世袭

——新视角读《史记》之一

文/宋玉山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著的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笔者喜爱历史,多次阅读《史记》,萌生了写一本史记故事书的念头。退休之后,有了空闲,便动笔写作,历时两载,完成了《新视角读<史记>》。

所谓新视角,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在立场方面,力图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去阅读、理解和认识《史记》。所以,《史记》中的糟粕之处,如宿命论、封建迷信等,都避而没有采用,难以避开的则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二是在角度方面,力图从现代社会和新时代的角度,去写作史记故事。人们学历史,主要是为了借鉴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笔者力求通过历史故事,对现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启发。

三是在观点方面,力图把笔者阅读《史记》时的体会和认识,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比如:《黄帝时代就搞世袭》《春秋无义战但有义举》《鲁国为何始终不能强盛》《荆轲刺秦王并非心甘情愿》等篇。这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作为一家之言。

四是在内容方面,力图对一些流传不够完整、有头无尾的史记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增添新的内容。如《田单复国却有国难回》《苏秦为燕国充当间谍》等篇。

五是在表述方面,力图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来表述史记故事。

《新视角读<史记>》一书,主要依据《史记》记载,个别地方也参阅了《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为了增强可读性,在细节和语言方面适当做了一些修饰加工。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误、缺陷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黄帝时代就搞世袭

——新视角读《史记》之一

《史记》一开篇,写的是黄帝。黄帝离现在已经五千多年了,所以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笔者过去认为,那个时代,实行的是禅让制,就是部落首领去世以后,不按血缘关系传承,而由大家共同推举,“有德者继之”。后来,是夏启破坏了禅让制,建立了夏王朝,开创了世袭制。但是,从《史记》记述来看,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因为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实行世袭了。

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所以,《史记》第一篇,就写了《五帝本纪》,记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帝的事迹,对他们的出身、功德和传位情况,都说得清清楚楚。颛顼、帝喾、尧、舜这四帝,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

黄帝出身高贵,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儿子。《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有史料说,少典的父亲,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祖母是华胥氏。华胥氏,是母系社会的一个部落首领,被尊奉为中华民族“始祖母”,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由此看来,从华胥氏到伏羲、到少典、再到黄帝,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关于远古人物的传说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但黄帝出身高贵,是可以认定的。

黄帝姓公孙,在古时候,公孙可是一个高贵的姓氏。在帝王诸多儿子中,准备继位的称为太子,其余的则称公子,公子的儿子,就叫公孙。所以,古代凡是姓公孙的,都是出身贵族。黄帝能够成就大业,除了他本人的功德以外,与他出身高贵,恐怕也不无关系。

黄帝那个时代,是神农氏做天子。但神农氏已经衰败,无力控制天下,部落之间相互攻打,天下大乱。黄帝就习兵练武、整顿军旅,讨伐那些不来朝贡的部落,使得各部落都来归从。然后,通过几次大战,征服了炎帝,打败了蚩尤。炎帝、蚩尤等部落,与黄帝部落相融合,就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干。各部落都尊奉黄帝作天子,取代了神农氏。因为他有土德之瑞,土是黄色,所以称为黄帝。

黄帝统一天下以后,建立了古国体制,制定职官制度,推算历法,播种五谷,并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开创了中华文明。黄帝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初祖”,位居“五帝”之首。有一种说法是,神农氏就是炎帝,比黄帝早。所以,称中华儿女为“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正妃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玄嚣,次子叫昌意,以后的帝位,都是由这两个嫡系儿子往下传承。黄帝死后,葬在桥山。黄帝并没有禅让,而是把帝位传给了昌意的儿子颛顼。

颛顼帝具有圣人的品德,沉稳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耕种庄稼,养殖牲畜,制定礼仪,教化万民,天下没有不归服的。他被列为“五帝”的第二位。

颛顼帝去世以后,把帝位传给了玄嚣的孙子帝喾,帝位回到了黄帝长子这一支。帝喾生来就有灵气,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上顺天之意旨,下解民之所急。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帝喾名列“五帝”第三位。

帝喾去世以后,直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先是传给长子,因长子表现不好,又由其弟继承了帝位,这就是尧。尧帝富有但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穿黑色的衣服,戴黄色的帽子,坐白马拉的红色车子。他根据日月出没、星辰位次,制定历法和节气,推进了农耕文明。

尧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传统习惯,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不肖的儿子丹朱,而是让给了舜。这就是誉满天下、广泛流传的“禅让”。丹朱怎么不肖呢?《史记》说他“桀傲骄横、怠情放荡、荒唐怪诞、聚众淫乱。”确实不像话,没有一点帝王的样子。尧知道自己儿子的品行,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尧和舜是“五帝”中的后两位。

舜是什么人呢?《史记》写得明明白白,舜的曾祖父是句望,句望的曾祖父就是颛顼,舜是颛顼帝的第六代孙,帝位又回到了黄帝次子这一支。虽然当时舜的家庭已经败落,但仍然是黄帝的嫡系后人,血管里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尧没有把帝位传给亲生儿子,而是禅让给了血缘关系较远的舜,这体现了尧的无私和伟大。

舜去世以后,把帝位传给了禹。禹是何人?《史记》说:“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也就是说,禹是颛顼帝的孙子,关系更近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帝位世袭,虽然不是那么严格规范,但都是在黄帝正妃生的两个嫡系儿子后代中传承,其他儿子及后代都没份,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

关于黄帝时代的事情,没有同时期的文字记载,而是传说。传说也是历史,是口传的历史,不一定都是真的,但也不一定都是假的。司马迁说,他写《五帝本纪》,参阅了《尚书》《五帝德》《帝姓系》等许多古籍,还到全国各地广泛收集“五帝”的事迹,因此,“其所表见皆不虚”。而且,由于对“三皇”的传说把握不准,便不写“三皇”,只写“五帝”,可见其治学之严谨。后来,唐代的司马贞又补写了《三皇本纪》,当然也是根据传说写的。其实,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对于口传的历史,我们既不能轻易肯定,也不宜轻率否定,而是应该不断地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通过读《史记》,可以清楚地看到,广泛流传的禅让制,似乎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完美,更没有形成制度。人们之所以对禅让制津津乐道,恐怕是对“有德者继之”民主制度的赞美、向往和期盼吧。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