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故里寻踪——寻访明朝文学巨匠的精神家园

飞沉聊旅游 2025-03-25 04:14:14

初秋的江南,天高云淡。我自驾行驶在苏州相城区黄埭镇的乡间公路上,路旁的稻田泛着金黄,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忽然,一块交通路标指示牌闯入我的眼帘——"冯梦龙村"。没有想到竟然在无意中寻访到我心仪已久的心中偶像的故里,心头一动,方向盘轻转,便循着指示牌驶向了这个意外的目的地。

冯梦龙,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位明代文学巨匠,不仅是"三言"的作者,更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他出身士大夫家庭,原欲应试入仕,然屡试不第,于茶坊酒楼频繁接触下层社会,积累了大量民间文学史料。崇祯三年(1630年)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任福建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1638年),任满致仕回乡从事著述。晚年奔走反清大业,未成,忧愤而终。

这里原是名为新巷的普通村落,2014年为纪念冯梦龙诞辰440周年,正式更名为冯梦龙村。这不仅仅是为了怀古,更是为了以古鉴今,发掘冯梦龙身上所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意义。作为明代杰出文学家、戏曲家的故乡,这里孕育了明朝的文学巨匠和伟大的思想家,更是冯梦龙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发祥地。

在冯梦龙故居附近的冯梦龙文化园里,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石雕像。

走近细看,只见冯梦龙身着明代文士长衫,右手手持书卷,左手轻捻胡须,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基座上镌刻着“冯梦龙(1574-1646)”的字样。雕像雕像不远处是两座古朴的碑亭分左右而立,稍远是三本形似打开的书页,上面分别篆刻着冯梦龙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内容简介。

站在冯梦龙的雕像前,我不禁想起他的一生。他出身士大夫家庭,原欲通过科举入仕,却屡试不第。科场的失意使他转而流连于市井之间,频繁出入茶坊酒楼,广泛接触下层社会。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学素材,也让他深刻了解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崇祯三年(1630年),他终于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他出任福建寿宁知县。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整顿吏治,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崇祯十一年(1638年),任满致仕回乡,专心从事著述。晚年,他积极奔走于反清大业,但未能成功,最终忧愤而终。

文化广场的碑亭中正是那块著名的“去思碑”。据石刻介绍,冯梦龙任福建寿宁知县,当地乡民感恩冯知县之恩泽,特为其择风水佳地建“寿穴”,希望他百年之后长眠寿宁。“千章绿树绕佳城,一片青山寿域”。墓碑前青石碑上的楹联,凝结了寿宁百姓对他的崇敬、爱戴之情。公元1863年冯梦龙任满回归家乡,寿宁乡亲再三恳求冯梦龙将其带回,就此立于祖坟前。现在的文化园,原为冯家祖坟所在地,因坟基形如木工之刨,俗称“推刨坟”,可惜文革被毁,幸运的是石碑幸存。

碑文虽经岁月侵蚀,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是当年冯梦龙离任寿宁时,当地父老乡亲千里迢迢送来的。

碑亭四周,几株古柏苍翠挺拔,仿佛守护着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记忆。碑的背面,一只仙鹤立于山丘之上,四周祥云缭绕,底部饰以卷云纹。仙鹤象征高洁与长寿,山丘代表稳固与崇高,祥云寓意吉祥与美好,卷云纹则象征着绵延不绝。这幅图案不仅是对冯梦龙高尚品格的赞颂,也寄托了百姓对他的深切怀念与敬仰。如今这里早已被夷为平地,唯有在冯家原来的祖坟地建起的纪念文化园上复立的石碑,依稀能够找回一点历史的印记。

站在冯梦龙文化园的碑亭前,凝视着残破的石碑,我真的为冯梦龙感到悲哀,为他的家乡乡亲们感到可悲,更为我们这个民族感到悲哀!

他在他乡为官备受百姓爱戴,老百姓不辞辛劳千里为他刻送“去思碑”,不仅在为官清廉爱民且在在文学上有着巨大的造诣,这原本应该成为他家乡故里的骄傲而备受尊崇,但他死后却遭受了掘坟毁碑的命运,与他乡乡民千里刻送石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什么让他的家乡乡亲做出这样的暴行?是什么让一个民族变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辫?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吗?

站在“去思碑”前,我仿佛看到了冯梦龙的身影,他手持书卷,目光深邃,仿佛仍在思索着世间的悲欢离合。这块碑,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纪念,更是对清廉与正义的永恒呼唤。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官贤士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仰与传承。它也不禁让我们深刻的反思从而在内心发出一声诘问:什么才是一个民族值得珍视的东西?

与书页石刻相邻的白娘子雕像格外的引人注目。这位《白娘子永镇雷公塔》中的传奇女子,身姿婀娜,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从石像中走出来。它不禁让人想起冯梦龙笔下的经典词句:“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阳光透过樟树的枝叶,在石刻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为这些传世之作镀上了一层时光的金边,阳光可以暂时驱走黑暗,未必能够照进人们的灵魂深处,但愿这当空的艳阳,能够永远照耀大地,那个昏暗的邪恶时代就此远去。

冯梦龙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编辑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性作品,被誉为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言”各40篇,其中《喻世明言》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爱情故事,也有公案传奇,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众生相;《警世通言》则以劝诫教化为主,通过生动的故事揭示人生哲理,警醒世人;《醒世恒言》主题更加广泛,既有历史传奇,也有民间故事,旨在唤醒世人,弘扬正义。

“三言”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白娘子永镇雷公塔》等,这些作品不仅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除了“三言”,冯梦龙还著有《智囊补》《东周列国志》《古今谭概》等作品。其中《智囊补》是一部集政治、军事、外交、处世智慧于一体的巨著,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力堪与《论语》《孙子兵法》相提并论。

冯梦龙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创作和编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通过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来到比邻文化广场的冯梦龙故居,这座复原了明代江南建筑风貌的宅院,白墙青瓦,古朴典雅。

推开斑驳的木门,天井里洒满秋日的阳光。一株老桂树正吐着芬芳,树下的青石板上落满了细碎的桂花,阵阵桂花芳香,合着书香,一股浓郁的书卷气袭上心头,让人感受到一种置身书山文海的博大情怀。正厅里陈列着冯梦龙的手稿和著作,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文人的执着。

屋内的陈设极为简朴,一张书案、几把木椅、一个书架,处处体现着屋主人的清廉品格。

与故居相邻的冯梦龙纪念馆,则通过丰富的展陈,全面展示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采风流的年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智囊补》,这部集政治、军事、外交、处世智慧于一体的巨著,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力堪与《论语》《孙子兵法》相提并论。如果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孙子》霸天下”,那么《智囊补》则是"一部智囊安天下"。这部著作至今仍在启迪着无数人的智慧,正如冯梦龙所说:“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

在村子的另一头,一座现代化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冯梦龙书院。这里不仅是研究冯梦龙文化的重要基地,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书院内设有图书馆、讲堂、研究室等,经常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和学术研讨活动。斯人已逝,故居犹在,然当今内卷浮躁的国人又有几人能够在这书院里潜心读书,思虑人世间的现在和未来?因此书院的设立,也仅仅是一种象征意义。

漫步村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冯梦龙文化的浸润。那些至今仍在民间广泛传播的故事——《唐伯虎点秋香》《白娘子传奇》《包拯断案》《杜十娘》《十五贯》等,都出自这位文学大师之手。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更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焕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后院的古井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冯梦龙的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阳光透过桂树的枝叶,在石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驻足良久,想起他在《寿宁待志》中写道:“不以富贵贫贱易其心,不以利害得失动其念。”这种为官做人的品格和境界,在今天看来看来显得尤为稀缺和珍贵,读之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离开时,太阳当空。秋风吹过稻田,泛起层层金浪。回望那座古朴的院落,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冯梦龙笔下的那些故事,那些人物,仿佛都在这秋日的清风中活了过来,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继续演绎着他们的悲欢离合。这位集文学家、思想家、清官于一身的先贤,用他的笔墨和人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村头那块历经风雨的“去思碑”,则永远诉说着一个真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