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中老年人体内阴阳不足,正气太虚,不仅容易反复生小病,而且生大病时扛不了病。这里提到的阴阳,主要是肾阴和肾阳。肾阴肾阳,主一身之水火阴阳,二者充盛且互相平衡,身体才能长久健康,减少病邪的折磨。
如果肾水少了,就是肾阴虚,管不住阳气,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听力障碍、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自汗、便秘都可能出现。脉微弱或细而快,舌头是红色的。
如果肾阳少了,就是肾阳虚,肾阴就会占主导,身体一派寒象,就像到了冬天,毫无生机。手脚冰凉,腰膝怕冷酸痛,精神疲乏,小便不利,遗尿,大小便失禁,性欲减退,重者阳痿。脉细或细而深,舌头大而湿润。
肾阴和肾阳总是相互影响,因为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如果肾阴长期受损,就会影响肾阳,导致阴阳两虚。这叫做“阴损及阳”,反之亦然。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医疗法中,补阴也扶阳,补阳也扶阴,或同时补阴阳,从而恢复平衡状态。根据临床诊断,阳和阴都有不同程度的活跃。明代名医张介斌提出“人体易虚不盛,温补肾阴肾阳”的著名观点。他还声称,“补阴时,要保护阳气,而不是压抑阳气,反之亦然”。
那如果出现阴阳两虚,我们该怎么调理呢?《圣济总录》里有个方子,阴阳双补,化痰醒脑,它就是地黄饮子。方中组成有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填补肾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养肾阳。四药相伍,阴阳并补,益肾填精,共为君药。附子、肉桂温助真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与君药相伍,以增温补肾阳之力,为臣药。麦冬、五味子、石斛滋阴敛液,育阴以配阳,与君臣相伍,以增补肾阴、益肾精之力,亦为臣药。佐入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少佐薄荷,借其轻清疏散之性,以助解郁开窍之力;引用生姜、大枣,调阴阳,和气血。诸药合用,滋补肾阴,温养肾阳,交通心肾,化痰开窍。
本方药味虽燥润结合,温而不燥,但偏于温补,若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应用。
如果你有什么与疾病防治或健康养生相关的问题想要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