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自己的卡片盒

槃鹰 2022-12-31 22:27:33

昨天发的文章,把辉哥的名字搞错了,这里公开致歉,感谢一位好心的朋友提醒我,让我记住自己的错误。

辉哥奇谭的主理人是张辉,不是冯大辉。

这个是辉哥今天的公众号文章里面的一条精选内容:

19 积累自己的卡片盒

如果把认知成长当成最重要的事,那么衡量认知成长的一种方式是看自己每天在自己的「卡片盒」中放入几张卡片。

卡片不是简单的摘录,而是对于某种事实、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阐述,并与自己已有的认知(卡片)建立关联。

这个想法很重要,当一件事可以被「衡量」(measure)的时候,就几乎意味着其成长与发展变成可控的过程,而不再随机发生,飘忽不定。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可能会(一定会)改变我的阅读、写作习惯,其实也是思考习惯,把偶然变成了必然。

对这条内容比较有共鸣。

我当初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也是因为明白老师看到辉哥的推荐,转而推荐给我们。

后来他开了一个读书会,专门读这一本书,我报名参加了。

那一个月我把这本书通通读了一遍,期间还听了他的分享。

读完之后,我大概知道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个怎么回事,但是当时我并没有真正的行动起来。

所以,后面的一段时间,我的笔记管理软件里面,还是每天不停往里面堆积笔记,还是把它当一个档案管理软件。

既没有遵循卡片写作的方法和流程,也没有每天写卡片。

但是我的脑子里一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潜意识,就是这个写作方法实在是太好了。

它能解决我的问题,解决我的什么问题呢?

1、第一点是没有东西可写,每天写日更文章,需要内容;

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课程,还是看文章,只要有触动,感觉对自己有用的

2、另外一个是写的东西没有深度思考,价值感比较低;

3、第三点就是写作过程当中容易卡壳的问题。

所以我一直记得,并且想要应用它。

后来,我断断续续的做了一些改变。

首先是在自己的笔记软件里建立了卡片盒,其实就是文件夹,只不过分了闪念、文献卡片盒、主卡片盒,还有项目笔记。

然后用flomo记录闪念和文献笔记的初稿,当天做回顾,把这些笔记整理到有道云笔记中。

如果有想法,就写上自己的感想和观点,保存到主卡片笔记盒里面去。

回顾,其实就是在做检索式学习,这也是《认知天性》这本书里面强调的学习方法。

回顾这些笔记与自己的所学知识、实践经验的关联,我就是在做检索,搜索大脑。

要知道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识链和记忆结,把新知识链接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上,形成长期记忆。

但这个事情没有做到每天都做,这个是我需要改进的一个点。

以后但凡是读书,或者是看到有感想的文字,我就要记一条笔记,如果是从书中的内容读过来的,我就记成文献笔记。

记录一下这条内容来自什么书,然后多少页,他的观点是什么。

如果是看到视频或者别人讲的话,我也记录下来,就像今天我看到辉哥的这一段文字,我就记了一张卡片,也就是今天写的这篇文章。

当然,记录这个笔记不能只是摘抄,要用自己的话来转述。

《认知天性》这本书也提到,要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并且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

我读过的几本关于学习的书,都有强调这一点。

包括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里面的便签学习法,包括了三张便签,一种叫做I便签,就是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第二个叫做A1便签,将知识联系自己的个体鲜活经验。

第三张叫做A2便签,就是行动指南,说明这个知识我应该怎么样实践应用?我有什么样的行动计。

还有古典老师个人发展读书会,他有一个ss卡写卡训练营,其实也是类似,包括用自己的话转述知识,联系个体经验,行动计划三部分。

通过做出这些改变,我在学着慢慢地掌握卡片笔记写作法。

像辉哥所说的,个人的成长可以变得可以衡量的话,那么它就是可以被掌控的,它不再是一个随机的事情,而是一个有必然性的事情。

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205/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97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