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4日,志愿军39、50军和人民军各一部解放了汉城。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奔走相告、欢呼庆贺。92岁高龄的萨镇冰(闽东语拼音:s'ak d'heing bing;1859年3月30日——1952年4月10日)老人也如此,这位年龄最大的军委委员喜不自胜、老泪纵横,把身边的家人都吓得不轻。
等情绪稍稍平复下来,老人让人拿来纸笔,挥毫写下一首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这位已近暮年的萨镇冰究竟是何许人也?这位耄耋老人为什么对“汉城”有这么深的感触?老人笔下的“五十七载犹如梦”,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甲午战争,大清一夜丢汉城光绪二十年八月初十(1894年9月15日),日军进攻平壤,清军主帅叶志超弃城逃跑。
占据天时地利的清军一路狂奔,最终被日军赶过了鸭绿江,半岛全部落入日军手中。
就在平壤之战后的9月17日,北洋海军和日海军在黄海北部大东沟发生激战。
此战,双方舰船都是12艘,但是5个多小时鏖战过后,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在内5艘军舰,另外一艘主力舰来远重伤,死伤官兵850余人;日海军有5舰重伤但无一沉没,仅伤亡240余人。
消息传到威海刘公岛外海,驻守日岛的萨镇冰既为甲午海战的失利扼腕叹息,又为学长邓世昌的以身殉国痛心疾首。咸丰九年(1859年)3月出生于福州澳桥的萨镇冰,是福州船政后学堂二期学员,而刘步蟾、方伯谦、林泰曾、严复、林永升、叶祖珪、邓世昌等名将都是一期。
萨镇冰出身于蒙古色目人家族,先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爱将。萨镇兵10岁就考入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同治十三年(1874年),萨镇冰担任了“海东云”船舰二副,前往台湾,参加了闽台海域的缉私捕盗行动。一年后,他调到了福建水师洋舰旗舰扬武任职。光绪三年(1877年),18岁的萨镇冰和25岁的刘步蟾、叶祖珪等一同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回国后,进入海军任职,从大副、管带一路晋升参将。
光绪六年(1880年)4月,中国时局动荡,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自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来,清朝基本就是日薄西山大厦将倾的状态,饱受列强的蹂躏,而同时与中国比邻而居的日本,已经整体完成明治维新变法,他们向西方学习,国力渐渐强大。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企图吞并台湾岛,清廷迅速做出反应,由沈葆桢带兵前往台湾,逼退了日寇。
虽然清廷胜利了,但是日本此举让清廷的一些大臣看到了其狼子野心,李鸿章说:“日本近在肘腋,将永为中土之患。”而为了应对日本,经过一年半的争论后,慈禧太后批准建立北洋和南洋两支水师。
萨镇冰
光绪七年(1881年),萨镇冰被分配到南洋水师,担任驱逐舰“澄庆”的炮船大副,后来他又去了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培养海军人才。但是没过多久,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为之骄傲的清廷水师,很快就遭遇了一场大败。
光绪十年(1884年)7月间,法国海军率领远东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马尾军港,并且利用落潮时机向清廷船队发起猛烈攻击,就此,中法马江海战正式爆发。但当时腐朽的官员对福建水师官兵封锁消息,不准请战官兵轻举妄动,并且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下午,法军8艘军舰、2艘鱼雷艇直接向福建水师发起总攻,虽然福建水师英勇还击,但由于没做准备,加上火力劣势,多数战舰连起锚都没有就被当即击沉。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11艘战舰,就有9艘战舰被击毁,殉国的官兵高达760人,福建水师基本上全军覆没,但法军只有5人战亡,15人受伤。
消息传来后,清廷上下无不震惊。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也深深刺激到了萨镇冰,他在教习的岗位上再也呆不下去,他觉得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他此时应该出现在前线。他不断地向朝廷请求将他调往前线,但是朝廷对他的能力一时间并不认可,所以两年后,他才如愿以偿,到了“威远”舰做一个管带。
虽然官不是很大,但是萨镇冰已经很满足了,他在战舰上任劳任怨,默默打拼,终于后面他晋升为参将,并且做到了精练左营游击。
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军战舰在鸭绿江口丰岛袭击北洋水师舰队,试图挑起战争。萨镇冰知道后,以为自己能够参加战斗,护国驱赶敌寇。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因为官职太小,被清朝廷认为“成绩较差”调离海军,驻守威海卫的日岛。
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大决战,但最终战争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而告终,而所谓的洋务自强运动也彻底变成了一个“笑话”。
萨镇冰知道此战的结果之后,一时间不知道是该为自己没有参加海战而庆幸,还是为自己国家彻底没了尊严而悲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再度侵犯威海卫。萨镇冰这次赶上了与日寇的战争,他奉命驻守岛屿,极力抵抗日军的战舰。但是在之前的海战中,北洋水师基本上是全军覆没,萨镇冰根本没有任何的方法能够抵住日寇的进攻。
萨镇冰决心在这次战斗中以身报国。隆冬时节,大雪纷飞,日军以18艘舰艇分批次地开始了猛烈的进攻,萨镇冰凭借仅有的兵力,血战11天,但是最后却没能改变败局。
萨镇冰
几天后,威海等陆地被日军占领,北洋海军签订《威海降约》,此战正式以清军的失败告终。当时北洋水师所有残存下的海军官兵被遣返乡,同在此列的萨镇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福州。
可此时早就物是人非,他的父母早就逝去,妻子也因病而亡,自己原本富足的家族也早就没落。一时间时局的动荡、国家的仇恨,还有家族的衰落荒凉,让萨镇冰第一次感受到了无力感……
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去官绅家里当塾师挣钱糊口,维持生计,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半年,萨镇冰便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点。
卧薪尝胆,不忘海军强国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江总督张之洞找到萨镇冰,聘请他为吴淞炮台总台官。后来清政府重建海军,有人遂向朝廷推荐,让萨镇冰来任水师统领一职,但不知是何原因,萨镇冰坚持不受,于是清廷便让他统领当时从英国最新订购的“海圻”号。
后来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国家越发动乱,萨镇冰开始统领全部的北洋海军舰艇,并且,他一上任便极为注重海军士兵的训练,以及人才的培养,而且基于中日甲午海战,他一直致力于提升北洋海军的装备。
萨镇冰
在中日甲午海战血淋淋的现实下,他也十分注意实战的操作。萨镇冰极为抵触军官士兵“纸上谈兵”,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导海军官兵练习航海技术,以及各种海战技术。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再重演一次中日甲午战争!”
大清海军重建,年富力强的萨镇冰很快一路飙升,从海军管带、北洋海军统领、广东水师提督、海军大臣,一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任海军提督,此时47岁的萨镇冰毫无疑问已是大清海军第一人。
在任期间,萨镇冰牢记甲午海战的耻辱,强化军备发展教育,力图挽狂澜于既倒。
萨镇冰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使命,他一直在不断地增强国家的海军实力,他期望有一天,他的国家不再受任何人的欺凌。
在任期间,他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主张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为了水师的发展,他还统一了官旗与军服,学习西方实行科学管理,为了后面海军的发展,萨镇冰还订立了特定的军规——海军是国家的海军,立在保卫海疆,不参与陆上军阀混战。
正是由于萨镇冰定下的这个规矩,后来的几次分裂,海军都没有大规模火并,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海军的完整。
萨镇冰
不久,随着时局的发展,萨镇冰也遇上了自己人生的选择关口。
历经风雨,你方唱罢我登场宣统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掀起了辛亥革命的开端,一时间中国革命自强的浪潮席卷全国。
恐惧政权被推翻的清政府立即展开了镇压,而萨镇冰也被调往武汉江面,前去打压义军。当时革命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与萨镇冰曾有师生之谊,于是黎元洪致函萨镇冰,陈明其中利害,表明国家革命大势。他在信件里写道:“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
但一开始萨镇冰是无动于衷的,自小生活封建王朝下,萨镇冰的思想有了不小的束缚,在他看来,革命只不过是在改朝换代。但后面革命大势愈发高涨,清政府也摇摇欲坠,各省纷纷开始独立。最后,清朝覆灭已是定局。萨镇冰不愿为清廷陪葬,也不想加入革命军背叛自己从小的信仰,于是他选择了一条中间的道路。他对黎元洪回信道:“彼此心照,各尽其职。”然后以身体病痛为借口,搭乘轮船来到了上海。
平心而论,萨镇冰对清王朝还是怀有很深的感情,不然张勋复辟,溥仪登位时,会授萨镇冰海军部尚书一职,因为张勋知道,在海军军官中,只有萨镇冰还算“自己人”。
作为一个由满清政府一手扶持起来的大员,萨镇冰视革命党为叛逆也是当然之事,但他却又不愿意充当打手,来镇压这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于是,他干脆称病,远离了这对他来说的“是非之地”。临行前,他对手下的官兵说:“作本人厕身海军垂30年,屡历战争,从未一获胜利。现在同室相残,即胜亦不足以为荣,长此迁延,既无以对朝廷,更不便附和民军,今以舰队付君等,愿君等好自为之。”
冯国璋
而一直想将革命党一鼓荡平的冯国璋,一把大火将汉口烧为灰烬也激怒了水师的官兵,他们不愿意再为清廷卖命也是其重要原因,遂消极厌战,有的甚至上岸参加了革命军。
正如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汇报中所言,“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但是,要将萨镇冰的作用抬高到决定武昌起义成败的高度,肯定是有偏颇之嫌的,因为,他已离开了。
同年11月袁世凯组内阁,在袁的任命下,萨镇冰担任了海军部长,后来他又出任商船学校校长。民国五年(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他又再度被请出,担任海军的临时总司令以及海军总长,但是此时萨镇冰年过半百,已经对所谓的权力没有太多的眷恋,现在唯一让他挂念的就是中国的未来。
但是他以为清朝之后,中国之走向将会越来越好,但是他没想到军阀混战时代又开始了。
民国六年(1917年)后萨镇冰改任海军总长、粤闽海疆巡阅使等职。民国七年(1918年),冯国璋成为大总统,萨镇冰依旧担任海军总长,并且同时兼任着福建督办。五・四运动后,年已花甲的萨镇冰在总统徐世昌邀请下,代任三个月国务总理。但是那时候军阀之争越演越烈,民国九年(1920年)7月,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为了北京的统治权在京津等地展开大规模战争,而之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又入关参战,一时间中国混乱得不行。
萨镇冰深感自己在这飘摇之世,没有办法继续完成自己志向,于是他干脆辞去本兼各职,只留一个海军总长挂职。
萨镇冰
萨镇冰经过这几十载的经历也终于明白,中国积弱其根除之法在于将百姓放在第一位。清朝亡了,但是军阀们又开始混战,他们都没有明白这一点。所以萨镇冰想着自己要为百姓做点什么,虽然刚开始并没有太大的起色,但他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民国八年(1919年)5月14日,中国时局再次发生变化。自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与革命浪潮愈发强劲,萨镇冰感觉自己快到耄耋之年,这海军总长职务已经是若有若无,或者是可有可无,他不如辞去这个职务,一来是明哲保身,二来他打算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气,为百姓们做点什么,他于是回到福建省当了一个清乡督办。
民国十年(1921年),62岁的萨镇冰请辞海军总长,退休回乡教书。第二年,北洋政府考虑到他的声望任命他为福建省长。在家乡期间,萨镇冰关注民生。北伐军打到福建后,萨镇冰辞去省长,在龙岩、南平赈灾三年,一直住在祠堂、公所,被百姓誉为“萨菩萨”。
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国共合作下举行北伐,一时间各方军阀反应各异。两个月之后,何应钦率东路军入闽,军阀张毅带领部队逃窜至乌龙江南岸,退守南港。
这个张毅是兵痞出身,到了南港后一路烧杀抢掠,当时南港九十三乡民不聊生,完全成了人间炼狱,庐舍田园皆被毁坏蹂躏,甚至横纵二十里间,炊烟断绝,人踪尽灭。
萨镇冰
萨镇冰知道后,不顾年迈垂老之身奔赴南港,组织各界人士救灾。并且他凭借之前的身份,邀请了福州各界人士齐聚,成立“救济会”,筹集资金六万余元,拨付于南港百姓手中。并且为了这些钱款能真正地到百姓手中,萨镇冰亲自督办所有事宜,他亲自去购买恢复家园的建材,派心腹买足够的粮食发放于灾民,而且他还置衣被、买药品,亲自运到南港……
之后他考虑到了灾民过多,就成立了“兵灾善后会”,他与各界人士积极募款,把所得十余万元全部用来建造灾民住房,为了恢复民生,他还在废墟上重建了几十间店铺,暂时维持灾民日常所用。
12月,国民革命军驱赶了所有的军阀,攻占了福建,革命军临近福州时,萨镇冰知道这是孙中山遗愿而创办的革命队伍,便主动宣布自动下野,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进城。
他卸任省长一职后,主要从事社会民生事业,而且那时候,他主要驻扎在南港,负责灾后重建工作。他经常住祠堂,睡公所,不分昼夜地工作,一时间,大家完全看不出他原本其实是一个年迈且需要照顾的老人。
而这样的工作,他做了整整三年。南港九十三乡的百姓对他极为爱戴,纷纷称赞他为“萨菩萨”,为感念他的功德,人们还建了一座长寿亭,供上香火,让世人参拜。
后来北伐稍定,萨镇冰便赶赴福建各地,帮助全省的灾民建屋铺路、筑桥筑堤,而且他还在福州特地设立了孤儿院、收容所等福利机构,用来收容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孤儿以及残疾者。
虽然西方不断侵扰中国,但萨镇冰也懂得学习自强的道理,他见西方医院林立,便也在福州举行医生义诊的活动,他还致电海外闽侨募集巨资,建立医院施医赠药,济世救人。
萨镇冰一生自奉清简,对民众中的孤苦老幼一直尽力帮助。当时他还担任省长的时候,他的薪俸远远不够他帮助百姓所需要的开支,因为他的字体遒劲有力,求字的人很多,于是他就“卖字”来增添收入。最后他也是把所有费用投入到帮助百姓中,他自己从来不挪用分文。
蒋瑞元
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后,蒋氏成立了新一届政府,邀请69岁的萨镇冰任职,被萨镇冰婉言拒绝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猖狂,但此时蒋介石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此时身在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等人逐渐对蒋介石逐渐感到不满,他们计划发动“福建事变”逼蒋抗日。萨镇冰知道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义举,并且他依靠之前积累下的人脉,劝谏国民政府的海军不要对新政府采取行动。在他的影响下,十九路军顺利接管了当时马尾的海军各机关,并且取得了很多人的拥护。然而,十九路军毕竟只是孤军作战,势力并不是很大,当蒋介石嫡系军队南下之时,十九路军被迫避其锋芒,撤离了福州,而此时萨镇冰亲自动员海军官兵掩护其撤退,但之后他留在了福州,维持地方秩序。
蒋介石部队进入福州之时,当地与事变有关的领导人立即仓皇逃跑,萨镇冰却丝毫不惧,坦然留在福州等待蒋军,蒋介石考虑到萨镇冰的资历和威望,便没有为难他。
全面抗战,欲骑毛驴赴延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枪响,宣告全面抗战爆发。
此时的萨镇冰已经是78岁的耄耋老人,但是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还到处奔走呼吁、宣传抗日救国,并游走东南亚多个国家动员华侨华人捐款捐物,大力支援国内的抗战事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萨镇冰前往南洋考察,并且在这个危险的期间,他决定游历全国,宣传抗日救国。中途,萨镇冰曾出发前往延安,想去见一见这个革命圣地,但半途被国民党派人接回重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日本发出电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86岁的萨镇冰不想再待着重庆,便来到以前去过的上海。
翌年他被民国政府授予二级上将,回到故里,祭奠祖先与父母双亲,并且住到了福州中山路的仁寿堂,这个地方很特殊,这个是他80岁高龄时,当地乡亲为感怀他对福州的贡献,为他捐资建立的。
萨镇冰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出萨镇冰的意料,国民党再度掀起全国内战。萨镇冰已经看过太多的世事,所以他看得很清楚,从国运大势来看,他笃定国民党必定会自食恶果。
三年以后,解放军的炮声隆隆,二、三、四野百万大军陈兵北岸,随时会过江。
代总统李宗仁离开大陆之前,受蒋介石委托赶到福州力劝萨镇冰赴台。但是,不管李宗仁如何巧舌如簧,“病恹恹”的萨镇冰不为所动。等李宗仁一走,90岁的萨镇冰马上生龙活虎迎接解放军进城。
经历了满清、北洋军阀、中华民国各个时期的萨镇冰,认准新中国才是民心所向。之后解放军来到福州的时候,他亲自迎接,他用自己在福州的声望,帮助解放军进驻福州,并且全力帮助解放军制定政策恢复民生,全心全意为解放军工作。
建国之后,中央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任命他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人民军事委员会委员,政府为了照顾他,特地让他留在福建,担任福建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委员。
而就在萨镇冰心心念念地等着美好生活到来时,朝鲜战争却突然爆发了。
萨镇冰
这一次的战争让萨镇冰第一次沉默了。他想到了自己在北洋水师的那段时候,他想到了当年敌寇是如何欺凌中国的,他也想到了清朝不注重周边的地域沦陷,而导致敌人轻易打开国门,侵略中国。
但是新中国没有让他失望,志愿军整装待发,赶赴朝鲜抗击外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一年的焦急等待后,1951年,萨镇冰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
得知这个消息后,萨镇冰欣喜若狂,转而又掩面哭泣,往事一幕幕流转在他的眼前……
他挥笔写下:“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老将军此时的心情肯定是万分激动,是对中国军人和新政府由衷的赞叹;读此诗,颇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感,可惜的是,第二年他便在福州逝世,终年94岁。
临终前不久,萨镇冰最后的遗言仍然是有关国家的,他说国家以前弱小,但是现在强大,人民虽然分开,但最终将会联合……期望所有中国华夏儿女能齐心协力,相扶世运,顺乎天意。
萨镇冰病逝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发来唁电。中央人民政府特别拨下丧治费,福建人民政府为其举行公祭,公祭当天前来送行之人数不胜数。
萨镇冰
纵观萨镇冰的一生,当是一位宅心仁厚之人,但在历史前进的浪潮滚滚向前之时,他犹疑不定又畏首畏尾,随波逐流又随风而逝,这也导致了他的进退失据,一生几乎都碌碌无为。当他那些儿孙辈的学生和后进们,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中呼风唤雨之时,他却如一个旁观者,默默地注视时历史的走向,看着这些人一个个地将他反超而无动于衷。
“穷达尽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这是挂在冰心父亲家中的一幅对联,是当年萨镇冰写给她父亲的,从这里不但能看出二位老者深厚的友情,也能体味出萨镇冰对世态的一种态度,也许,这世间的起起伏伏和风风雨雨,于他来说又有何干呢?
也算是一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