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廙虽然在《中兴赋》里祈祷中兴,却留在王敦身边协助反叛

史海撷英 2025-04-10 19:09:21

悲喜交集,也作“悲喜交加”,意思是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成语出自《晋书・王廙传》,“天诱其愿,遇陛下中兴,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王廙出身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乃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其父王正官至尚书郎。

晋惠帝时,王廙被太傅司马越辟为太傅掾属,转任参军,后因参与奉迎晋怀帝有功,被封为武陵县侯,拜尚书郎,又升任濮阳太守。

永嘉元年(307年),西晋统治崩溃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渡江南下镇守建邺。出于对未来的担忧,王廙随后也弃官南渡,投靠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司马,后任庐江郡、鄱阳郡太守,又因参与讨伐周馥、杜弢之功,加号冠军将军,镇守石头城,兼领丞相军谘祭酒,后于建兴三年(315年)出任宁远将军、荆州刺史。

太兴元年(319年),司马睿称帝即位,时任荆州刺史的王廙上《中兴赋》,在该文中,王廙表示之所以弃官南下,乃是想要托庇于司马睿,然后写下“天诱其愿,遇陛下中兴,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之语。在这里,王廙喜的是司马睿延续和中兴晋朝统治,悲的自然是自己无法瞻仰大礼。

王廙

王廙在《中兴赋》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对于王朝中兴的希冀,然而其在任期间的所作所为,实在与他的愿望大相径庭。

此前,王廙刚刚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时,因为对前任荆州刺史陶侃的部下郑攀、马隽等人屡加猜忌,导致本就因陶侃被贬而不满的郑攀率部三千叛逃,并联手叛将杜曾反攻荆州,王廙战败逃往江安县。之后,王廙督率各支军队讨伐杜曾,又被杜曾击败。“初,王敦左迁陶侃,使廙代为荆州。将吏马俊、郑攀等上书请留侃,敦不许。廙为俊等所袭,奔于江安。贼杜曾与俊、攀北迎第五猗以距廙。廙督诸军讨曾,又为曾所败。”

建武元年(317年),郑攀等人因为众心不齐撤退至横桑,王敦又派武昌太守赵诱、襄阳太守朱轨率军增援,于是郑攀和杜曾等人纷纷请降,王廙认为叛乱已平,遂打算返回荆州。竟陵内史朱伺认为其中有诈,王廙根本不听,结果被杜曾所围,“廙将赴荆州,留长史刘浚镇扬口垒。竟陵内史朱伺谓廙曰:‘曾,猾贼也,外示屈服,欲诱官军使西,然后兼道袭扬口耳。宜大部分,未可便西。’廙性矜厉自用,以伺为老怯,遂西行。曾等果还趋扬口;廙乃遣伺归,裁至垒,即为曾所围。”以致朱伺重伤而死。

王敦面对叛军屡战屡败,虽然名为荆州刺史,但却被赶得到处跑,直到后来王敦又派湘州刺史甘卓、豫章太守周访等助王廙进攻杜曾,周访用计大破杜曾的军队,王廙才得以至荆州任职。

然而,王廙担任荆州刺史期间,又大肆诛杀陶侃在任时的将佐,还杀害了征士皇甫方回,导致他在荆州官员和百姓中的声望大为降低,以致“人心乖违”。司马睿不得已,只好征召王廙入朝为官,任命为辅国将军,加散骑常侍。“廙在州大诛戮侃时将佐,及征士皇甫方回,于是大失荆土之望,人情乖阻。帝乃征廙为辅国将军,加散骑常侍。以母丧去职。服阕,拜征虏将军,进左卫将军。”

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在武昌举兵反叛,兵锋直指建康。晋元帝司马睿派王廙晓谕王敦,然而王廙非但没能谏止王敦,反而留在了王敦身边,协助他反叛。不久后,王敦攻入建康,把持朝政,王廙则被任命为平南将军,兼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当时,湘州刺史、谯王司马承抵抗王敦兵败,被王敦党羽魏乂押送至荆州,王廙又奉王敦之命,杀害了司马承。“乂槛送承荆州,刺史王廙承敦旨于道中害之,时年五十九。”

同年十月初九(11月4日),王廙病逝,享年四十七岁。虽然王廙背叛了朝廷和自己,但司马睿仍然因为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非常悲痛,甚至派遣太子司马绍亲临拜棺,像对待家人的礼仪一样,之后又追赠王廙侍中、骠骑将军,谥号“康”。“寻病卒。帝犹以亲故,深痛愍之。丧还京都,皇太子亲临拜柩,如家人之礼。赠侍中、骠骑将军,谥曰康。明帝与大将军温峤书曰:‘痛谢鲲未绝于口,世将复至于此。并盛年隽才,不遂其志,痛切于心。廙明古多通,鲲远有识致。其言虽未足令人改听,然味之不倦,近未易有也。坐相视尽,如何!’”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