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卿因为魏齐的缘故,不看重万户侯卿相的权力,与魏齐一起从小路逃走,最终离开了赵国,在魏国陷入了困境。
司马迁不愧为写作高手,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设下了悬疑,从而引发继续阅读的兴趣。
读罢《平原君虞卿列传》,大致了解了虞卿,那么魏齐又是谁?他究竟有何魅力能让虞卿放弃卿相之位。虞卿、魏齐两人结伴偷偷地离开赵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稍加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司马迁记录的这段历史有点错乱。那么,在魏齐之死与范睢复仇错乱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魏齐之死“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赵王闻之,卒取其头予秦。”——《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秦昭王四十二年,也就是赵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5年,魏齐在绝望中挥剑自刎。魏齐之所以绝望,竟是因为信陵君惧怕秦国而不予接见,由此伤心欲绝。
“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秦昭王听说魏齐在赵国平原君家里避难。“乃佯为好书遗平原君”,于是写了一封口气有好的书信邀请赵胜到秦国访问。
“平原君畏秦,且以为然”,赵胜惧怕秦国,又认为秦昭王说的有道理,于是抵达秦国。但是,平原君被囚禁了起来,随后赵孝成王收到了秦昭王的信,“砍下魏齐的头,换你叔父赵胜。”
赵孝成王派兵包围了赵胜家,而魏齐趁夜黑风高逃离赵胜家,投奔了虞卿。
“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虞卿估计难以说服赵孝成王,毕竟平原君赵胜扣押在秦国。于是挂印离职,跟魏齐“间行”到了魏国,打算请信陵君魏无忌帮助,逃往楚国。
可见,当时秦国威慑力较大,赵、魏畏惧,只有楚国才能与之抗衡。
“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魏无忌考虑到国家利益,惧怕秦国,犹豫再三,未能立马见面。魏齐本是从魏国逃离,再次返回魏国,经由虞卿引荐魏无忌。
魏齐本是魏国丞相,魏无忌不仅没有出手相助,反而连虞卿也不敢接见。
“虞卿何如人也?”魏无忌提出如此疑问,好像并不了解虞卿其人。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侯嬴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魏无忌,并介绍了虞卿从戴斗笠穿草鞋的平民逆袭为卿相的离奇经历。信陵君幡然醒悟亲自驾车郊迎虞卿。
魏齐自知求生无望,又不甘心被擒受辱,更恨信陵君不施援手相救,一气之下挥剑自刎。
于是,赵孝成王命人砍下魏齐的人头,送给了秦昭王,最终平原君赵胜平安回国。
魏齐其人虞卿为何放弃相位,甘愿陪同魏齐逃难。《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并未透露缘由。
魏齐究竟是何人?
《范睢蔡泽列传》中,司马迁仅用一句话:“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国丞相名为魏齐,是魏国的王室子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在《信陵君列传》中,司马迁明确魏无忌与魏安釐王为兄弟关系。
那么,魏齐与魏无忌是兄弟关系,还是叔侄关系?魏齐才能如何?司马迁并未详细记叙。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魏昭王死去,魏安釐王即位,魏无忌才被受封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范睢从魏国逃离,已贵为秦国丞相,因为怨恨魏齐的缘故,所以秦国出兵包围了大梁城,在华阳附近打败魏军,赶走了魏将芒卯。
通过以上证明两件事:其一,魏齐早在魏无忌封为信陵君之前已是魏国丞相了;其二,魏齐比魏无忌年长一些。
“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史记·魏世家》
孟尝君田胜曾怨恨秦昭王欺骗自己,所以联合韩、魏攻打秦国,却无果而终。秦昭王认为魏齐、如耳才能不如孟尝君、芒卯,现在韩魏又处于弱势,所更不会威胁到秦国。
在《魏世家》中,秦昭王与臣子对话,司马迁记录在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四十一年)之后,“攻魏取邢丘、怀”。秦昭王此话证明魏齐才能低劣,不如芒卯。
芒卯为魏昭王(魏安釐王之父)时将相,司马迁对其评价仅用了三个字:“以诈重”——凭借智诈受重用。
秦昭王打败芒卯是在秦昭王三十四年,即魏安釐王四年:“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最终,魏国献出南阳求和。
范睢之才“昔周文王得姜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军事方面的成就突出。即如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秦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秦昭王有此评价,其中范睢功不可没。
范睢于秦昭王三十五年逃离魏国进入秦国,直到蔡泽劝其隐退,司马迁在其列传中事无巨细一一记录。
一般人称呼范睢都喊“叔”,“范睢者,魏人也,字叔。”古人见面称呼不叫名,反而礼貌性的称字。秦昭王称范睢为“叔父”,那是将其比作姜尚、管仲。
范睢对秦昭王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其中,最重要的是范睢为秦国制定的国策。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通“侵”)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韩、魏两国地处天下的中心,秦国想要称霸必须侵并韩、魏两国,以此威胁楚、赵两国。
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重点目标。“乃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范雎由此被提拔为客卿,专门负责谋划军事行动。
范睢“远交近攻”策略打击了时任丞相魏冉。魏冉主张袭击齐国纲寿,而范睢认为魏冉“欲以广其陶封”,陶是穰侯封地。
在《秦本纪》中:“(秦昭王)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予穰侯。”这条记载恰恰对应了范睢预言。
所以,范睢提醒秦昭王必须加强王权。“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秦昭王收回太后干政的权力,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
“秦封范睢以应,号为应侯。当是时,秦昭王四十一年也。”仅用了五年时间,范雎被封为应侯,可见其才能卓越。同时,也足以表明秦昭王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
须贾访秦(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拔我郪丘(今河南温县)。——《史记·魏世家》
(秦昭王)四十一年下,攻魏,取邢丘,怀。——《史记·秦本纪》
秦昭王四十一年与魏安釐王十一年为同一年,即公元前266年,这一年秦国攻打魏国,从而攻克了邢丘、怀(今河南温县武陟)两座城池。“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魏国听闻秦国又将向东攻打韩国、魏国,所以派须贾出使秦国。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范睢成为秦国丞相,对外仍以张禄称呼。所以,魏国并不知道秦相张禄就是范睢。
须贾出访秦国,范睢极力侮辱。
范睢先是“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身着破衣烂衫,到须贾住宿地试探。须贾以为范睢穷困潦倒,“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继而“范睢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当须贾从相府下人处得知,范睢即秦相张禄之后,“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范睢数落须贾三宗罪过,然后禀告秦昭王放其回魏。临别时,范睢大摆筵席,邀请各国使节汇聚一堂,再次羞辱了须贾。
“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其他使节坐堂上而须贾坐堂下,低人一等;“莝豆”是马料,轧碎的细草以及黄豆;两个刑徒像喂马一样伺候须贾吃草。
面对各诸侯国使节,范睢明目张胆地恐吓须贾,“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秦昭王听取了中旗冯琴的劝说,放弃攻打魏国而集中兵力进攻韩国,“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当年,“齐楚相约而攻魏”,魏国唐雎赴秦求援,“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
“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正是在这背景下,魏齐深知不能获得保护于是出逃赵国,藏匿在平原君家中。
仇恨由来秦昭王为何嫉恨魏齐呢?“欲为范睢必报其仇”。为臣子报仇,重用人才不仅予以高官厚禄,加官进爵,还要心理上彻底降伏。
秦昭王以欺骗的方式将平原君赵胜引诱到秦国,继而以此要挟赵孝成王砍掉魏齐脑袋,目的是为了替范睢报仇雪耻。
司马迁记叙如此,而其背后真正原因则是执行“远交近攻”战略,秦赵找个理由进攻赵国罢了。
“远交近攻”始创于应侯范睢,时任秦国丞相,封地在应城(今河南鲁山县东),所以又称之为应侯。
秦昭王大张旗鼓地为臣子范睢复仇,可见范睢在秦王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或者说司马迁给了范睢一个巨大的荣耀。
范雎本是魏国人。曾游说各国无功而返,投奔到了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随同出访。须贾到齐国后,齐襄王连续几个月不予接见。
但是,齐襄王却派人送来了礼物,“赐(范)睢金十斤及牛酒”。因为齐襄王“闻睢辩口”——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其实,从范睢为秦国制定“远交近攻”策略,范睢才能何止“辩口”。而齐襄王厚礼相赠无非想留为己用。
“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须贾听说后不问青红皂白大发雷霆,竟然怀疑范雎出卖了魏国情报。其实,范睢“辞谢不敢受”,根本没有接受齐国礼赠。
回到魏国,须贾向魏相魏齐告了密。魏齐也不经调查,“使舍人笞击睢,折肋摺齿”,范雎遭魏齐动用私刑,肋骨被打断了,牙齿也被捣碎了。范雎装死躲避挨打,却被人用席子卷裹后扔进了厕所。
“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魏齐仍不解恨,让醉酒的门客舍人,轮流在范雎“尸体”小便,以警告其他人不要胡说八道。
当四下无人时,范睢对负责看守的郑安平说:如果你能救我,以后绝对有重报。于是,郑安平禀报魏齐,将“尸体”拉出去扔掉。魏齐醉酒随口答应了。
逃亡秦国“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齐醒酒之后,后悔没有验明正身,于是派人再次搜索范睢。
“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郑安平听说魏齐到处搜索范睢,“乃遂操范睢亡,伏匿”,于是带着范睢逃离了大梁城,躲藏起来。
范睢被暴打一顿,只身一人很难逃出生天,幸亏有郑安平相助。范雎躲过一劫,“改名姓曰张禄”。
秦国王稽当时正在魏国出差,“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于是郑安平假扮作仆役,卖身给王稽为奴仆。
“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王稽竟向仆人郑安平打听魏国是否有贤能之才可以到秦国发展。
王稽求贤执行了谁命令呢?王稽除了使者之外,还是“谒者”。“谒者”泛指君王传达、通报的近侍。也就是说王稽为秦昭王的近侍,应该是执行了秦昭王的命令。
秦国能从偏远而又弱小的诸侯国中崛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广泛吸纳人才,即如李斯所说“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郑安平由此推荐了张禄。王稽当晚面试张禄,确定此乃贤人。“与私约而去”,于是王稽暗中与张禄约定离开魏国。
“王稽辞魏去,过载范睢入秦”,王稽拉着范睢一起返回秦国。过了秦国关卡,“望见车骑从西来”。当范睢得知是穰侯魏冉专车,要求躲藏在车内不露面。
“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范睢深知秦国丞相魏冉专权跋扈,一律排斥外来“诸侯客”。所以,在魏冉与王稽打招呼走远后,范睢下车远离大路从小路步行,果然魏冉又派骑兵折返回来搜查王稽车辆。
“王稽与范睢遂入咸阳”,范睢历经波折终于进入咸阳。但到秦国后,范睢坐了一年冷板凳,住宿、餐饮标准低劣,根本不是招纳贤才的标准。
“当是时,昭王已立三十六年”,由此判定范睢逃离魏国为秦昭王三十五年。然后,范睢通过上书自荐,终于获得了秦昭王认可,“使以传车召范睢”。
历史疑点范睢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须贾完成使秦返魏,司马迁又记录了这一条。其一,明确须贾出使为秦昭王四十一年;其二,明确秦昭王四十一年范睢成为秦相;其三因须贾出使而秦国没有再攻魏国。
秦昭王四十二年,在赵国纪年为赵孝成王元年,秦昭王将平原君骗到秦国,以此要挟杀掉魏齐。因此,虞卿放弃了相位,与魏齐一起逃亡。
平原君被骗走,虞卿辞官,赵孝成王的两个丞相都离开了,所以“(赵孝成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在《赵世家》中,齐国安平君田单成了赵国丞相。
对比《六国年表》,长平之战发生于赵孝成王六年,即秦昭王四十七年。邯郸保卫战发生在赵孝成王九年,即秦昭王五十年。
如果虞卿于秦昭王四十二年挂印逃离赵国,那么秦昭王四十七年和秦昭王五十年,虞卿又怎能向赵孝成王提供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相关建议呢?
而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虞卿与魏齐逃离赵国发生在邯郸保卫战之后。在《范睢蔡泽列传》中,虞卿求见信陵君,信陵君反而问“虞卿何如人也?”,遭到门客侯嬴的批评。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史记·信陵君列传》
侯嬴就是给信陵君谋划窃符救赵的老先生,他承诺估算魏无忌到达晋鄙军营时而选择自杀相送。也就是说,邯郸保卫战之后,侯嬴应该是自杀了。所以,虞卿与魏齐逃亡魏国,邯郸保卫战尚未发生,所以侯嬴仍在信陵君左右。
重新捋顺一下事件发生顺序:虞卿入赵求职,赵王重用为卿相;魏齐逃难赵国,虞卿一起亡走魏国;魏齐绝望自杀,虞卿重返赵国。虞卿为平原君请封,并支招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
或许只如此才能讲得通。
>>>>>结束语:
范睢的遭遇,就像金庸笔下的侠客经历离奇,有些情节“巧合”的让人怀疑。
走投无路,置之死地。“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范睢命悬一线几乎无可挽救。然而,遇难呈祥,机缘巧合。“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大劫之中伴随生机。
每每读罢《范睢蔡泽列传》,总有感觉犹如司马迁亲历。人物对话、离奇经历、智慧交锋等等,司马迁不吝笔墨,详尽描写范睢一波三折的经历,甚至赋予了传奇色彩。
然而,关于魏齐之死,牵扯到虞卿,其中波折太多了,以至于司马迁不能自圆其说。
虞卿建议平原君以保卫邯郸的功劳请求增加封地,无论成功与否都对自己有利,但最终遭到了平原君门客否定。
或许在这事背后还隐藏着虞卿再度返赵,在政治上“不得意”,所以仍想通过平原君再次入仕。而给赵孝成王提供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的建议,都是“不得意”期间的得意之笔。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但是,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虞卿的最终结局又重新掉入疑惑中,司马迁记叙虞卿离开了赵国,一直在魏国默默“不得志”从而陷入困境。
如果秦昭王四十二年离开了赵国一直待在魏国,那么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昭王五十年虞卿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劝谏赵孝成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