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VS李牧,被小人坑害的两大战将

狂飙经史 2023-06-02 15:29:25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千字文》名句奠定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战国四大名将地位。

白起、李牧位居四大名将之首尾,诸多文章比较谁更胜一筹。然而,“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任何比较都带有主观色彩。况且,所参的史书本身就带有个人主观倾向。

白起、李牧相似之处太多了,从《史记》的记录来比较两人的异同,看看司马迁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其一,均死于小人之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俗(同流合污)反。赵王(赵迁)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隐秘的)捕得李牧,斩之。——《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公元前228,即赵王迁七年、秦始皇十九年,秦国派王翦、羌廆进攻赵国。赵国李牧、司马尚受命迎战秦军。

秦军久攻不下,于是就施反间计,向大肆行贿赵王的宠臣郭开。于是,郭开在赵国造谣说李牧、司马尚意图谋反。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葱和齐国降将颜聚替代李牧和司马尚。

李牧清楚临阵换将的结局,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不接受赵王的命令。岂料,赵王派人悄悄地将李牧捆绑起来,砍掉了他的脑袋。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范睢)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怏怏(心怀不满而郁郁不乐)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剑,自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相对李牧被杀,白起属于自杀。而白起自杀幕后黑手为范睢。

公元前260年,即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在长平之战大胜赵国,坑杀了四十余万赵兵。此役直接震慑诸侯,韩赵派遣苏代游说范睢。

苏代对秦国宰相范睢说,如果白起灭亡赵国,对秦国功劳堪比周公、召公、姜尚,将来位于三公,在宰相之上。

“秦兵劳,请许韩赵割地以和,且休士卒”,所以范睢以秦国士兵疲惫不堪为由,劝秦昭王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休兵罢战。

于是,秦昭王下令撤军。

当白起知道是范睢劝秦王撤兵,对范睢心怀不满。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国派王陵攻打赵国国都邯郸,未能攻克,还损兵五校。八九月,便派遣王龁代替王陵,仍不能攻克邯郸。此时,赵国震恐,向各国乞求援助,春申君及信陵君带领数十万楚魏援军攻打秦军。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任命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龁为元帅,白起因为赵未被打败,并且身体又有疾病,拒绝任命。秦昭王觉得白起心中有恨意,于是赐剑白起。

其二,均被封为武安君。

后七年,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李牧受封武安君应该是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三年,即公元前233年,秦军攻打赵国,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李牧率军在宜安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桓齮逃回秦国。

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国派将领桓齮率军攻打赵国武城(也作武遂),赵国将领扈辄率军前往援救,不幸兵败被杀。

李牧在赵王迁三年受封为武安君,而被杀却是在赵王迁七年,仅仅荣耀了四年。

李牧为赵国守边对付匈奴,所以才有赵国边境的安静。赵王为何对李牧的军功熟视无睹?难道不如廉颇攻齐取阳晋功劳大?廉颇攻齐是在燕国联合五国虐齐之后的出征;李牧守边苦熬数年,为赵赢得了数十年的北边安静。

其实,早在四十五年前,即赵惠文王二十二年,秦将白起就被封为武安君。在此期间经历,赵悼襄王在位九年、赵孝成王在位二十一年,赵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

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虽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这一年应该是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8年,白起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烧了楚国的先王坟墓夷陵(湖北宜昌市),楚国被迫无奈迁都到陈丘(河南淮阳)。

从秦昭王十三年到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前294年——前278年,白起从左庶长升至武安君仅用了十六年,战功卓著。“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战功无数杀人也无数。

左庶长为秦国官爵名,秦二十等爵的第十级。五大夫为第九级,第十一级为左更,第十六级为大良造。

战国时,被封为武安君的还有苏秦,因为合纵连横制约秦国,为六国赢得了短暂的和平。“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并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其三,成名战震撼天下。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李牧一战歼灭十余万匈奴铁骑,给赵国打出十多年的边境安宁。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纯属被逼变革,“师夷长技以制夷”。赵武灵王虽然解决了林胡、楼烦两部落,但是仍有匈奴伺机入境抢掠。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李牧受命后一直在赵国北部边疆驻守,“常居代、雁门”(山西西北部)一代,防备匈奴入侵。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城固守,不敢出战。

李牧像这样佯装胆怯,向匈奴示弱数年,人马物资既没有损失,却关门练兵积蓄力量。不仅匈奴认为李牧胆小,连赵国人也认为李牧怯战。

于是,匈奴单于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

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秦本纪》

长平之战之初,赵国使廉颇为将,与秦左庶长王龁几次交战,赵国均以失败告终。于是,廉颇调整了战略,坚守壁垒拒不接受秦军挑战,秦赵进入对抗相持阶段。

秦国丞相应侯范睢施反间计,赵国撤廉颇换赵括,而秦国秘密启用白起为将。赵括更改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出击攻打秦军。

白起假装失败退走,诱敌深入,将追击的赵军切割包围,从而大败赵军。赵括被乱箭射死,四十余万士卒人投降。

长平之战,赵国由此走向没落,为秦国统一扫除了最后的障碍,毕竟赵国的成年男子在战场几乎彻底报销了。

其四,战将冤死影响历史。

赵王(迁)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而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急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李牧之死,加速了赵国灭亡的步伐。三个月后,秦将王翦急攻赵国,赵国灭亡,赵王迁因此被俘。

其实,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就步入灭亡通道,可惜赵王不珍惜上天的厚赐机会。先是赵悼襄王用乐乘代替廉颇为将,导致遭到排挤的廉颇离开赵国而逃亡魏国;再是赵王迁“自毁长城”,听信了谣言,逮捕并杀害了李牧。

而白起之死,迟滞了秦统一天下的进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一生征战无数,极大的消耗了六国国力。

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凡是不做好万全准备,不足以应付突发事情。“素具”:平常做好准备;“物”:事。“卒”:通“猝”。),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叛,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秦昭王上朝时不断叹息,然后说了一番话本想激发鼓励应侯。岂料,应侯范睢做贼心虚,不仅刺耳还惊心。

“办事不早作准备,就不能够应付突然的变化。如今武安君已经死去,而郑安平等人又叛变了,国内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而国外敌对国家很多,我因此忧虑。”

如果秦昭王不听信范睢的谗言,而听从白起建议,长平之战后继续围攻邯郸,或许历史可能由此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但是,这并不妨碍李牧、白起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除了以上相似之处,司马迁还突出了各自特点。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在《史记》中被司马迁称之为“良将”并不多见,李牧便是其中之一。李牧能够成为“良将”,主要取决于雁门守边防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入莫(通“幕”)府,为士卒费。”李牧在守边时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官吏,交易税收全部用来做军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士”,李牧对待士兵相当优厚,定期杀牛补充伙食,日常加强训练,四下派出间谍,收取军事情报。

赵悼襄王二年,李牧攻打燕国,攻战武遂和方城;赵王迁三年,肥下之战,李牧破秦军击退桓齮;赵王迁四年,番吾之战,李牧再次及破秦军。

在司马迁的记录中,李牧一生为赵国效力,从无败绩。历任诸位赵王也不曾有反叛之心,又不居功自傲,为何不被信任呢?大概就是小人郭开作祟,以及赵国必然没落!

再看白起之死——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司马迁给了白起临终遗言的机会,然而白起却认为自己的死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因为长平之战杀戮太重。

确实如此,白起一生经历了七十余战,仅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共歼灭三十几万楚军;与赵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多万。

从左庶长到武安君,“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成长之路也是由尸体堆积起来的。纵观白起一生几乎无败绩,他拒绝取代王陵攻打邯郸,除了健康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功高震主!

即使没有范睢进谗言,秦昭王或许也会择机赐死白起。“善用兵,事秦昭王”,从秦昭王十三年到秦昭王五十年,三十七年里白起为秦国立下赫赫军功,不仅应侯范睢担忧,秦昭王也为之恐惧。

当然,在白起死后六年,秦昭王也结束了疯狂的一生。

2 阅读:77
评论列表
  • 2023-06-09 23:50

    名将也需要平台,李牧确实牛逼,但他没有白起一样的平台,所以没有白起一样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