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的“心灵治愈剂”,温暖心阳!安神镇静!思维导图版

道之中之筱 2024-12-09 07:44:46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心阳不足,并伴随火逆证的重要方剂。此方通过温补心阳、镇静安神,达到调和心神、救逆化危的作用。

功能

火逆证是《伤寒论》中少见的病机之一,通常发生在误用攻下药物后。患者的阳气因误下而耗伤,出现一系列“阳虚夹火”的复杂症状:

1.心阳被伤:表现为心烦不安、失眠、易惊悸,甚至手足冰凉,脉象沉弱。

2.火逆夹寒:患者虽有烦躁、心热的表现,但根本在于内阳不足,因此常伴喜热畏冷。

3.误治后状态:由于误用寒凉攻下药,阳气愈虚,导致虚火内扰,典型症状包括烦躁、神志不宁,甚至心痛、胸闷。

此方专为火逆证而设,对心阳虚衰伴火逆表现有显著疗效。

Tips:

在现代医学中常用于以下病症:

神经衰弱、焦虑症、失眠等心神不宁的表现。

心脏神经官能症,表现为心悸、胸闷、情绪烦躁。

心阳虚导致的功能性心律不齐或心力不足。

组成

桂枝:温通心阳,调和营卫,助阳气流通,驱散寒邪。

炙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与桂枝相合温阳而不燥烈。

龙骨: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用于虚烦失眠、惊悸的主要药材。

牡蛎:重镇收敛,安神潜阳,兼能软坚散结,调和龙骨,作用柔和且持久。

Tips:

“阳虚夹火”治以温补而非清火

火逆证的本质在于“虚寒生火”,此时阳气亏虚导致火不归位,表现为心神烦乱、手足冷而心烦热。若用寒凉药清火,反而进一步伤阳,导致症状加重,因此温补为本。

“重镇”之品的心理作用

龙骨、牡蛎入心肝经,除躯体效用外,对现代焦虑、神经衰弱患者有显著心理镇静作用。

方义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温性镇静之剂,其方义核心是调和心阳、镇定心神,特别针对因火逆误下后,心阳虚衰所导致的烦躁症状。

1.桂枝、甘草——温通心阳、救逆固本

桂枝具有温阳通脉之功,为补心阳之要药,配以炙甘草补益心气,二者相辅相成,温通兼顾,使受损的心阳得以振奋。此为“补心阳以救逆”的核心用药。

2.龙骨、牡蛎——潜阳安神、镇静止悸

龙骨质重,入心、肝经,功擅重镇心神,平肝潜阳;牡蛎亦属重镇之品,能软坚散结、敛阴安神。两药协同,既能抑制心神上越,又能固守肾精,防止阳气过度外泄。

3.寒热调衡——抓住病机的“寒包火”

火逆证的核心病机在于虚寒中夹虚火,误下后寒邪伤阳,虚火内扰,心神不安,表现为烦躁喜热。此方通过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使阳气得以温煦;同时龙骨、牡蛎镇静心神,使虚火归潜。

用法

根据病情轻重调整剂量,以下为建议:

轻症:可减轻龙骨、牡蛎用量,以免过于敛涩,影响阳气恢复。

重症:烦躁严重者可酌情加重龙骨、牡蛎剂量,以加强镇静安神之效。

煎服法中的“温服”强调药物入体后顺应阳气升腾的特性,且避免寒凉伤阳。

禁忌

本方禁用于热证或阳实证患者,包括:

喜冷畏热者:阳气偏盛之人用此方可能加重内热。

明显舌红苔黄、脉洪有力:提示热盛或实火,此时应清火、散邪而非温补。

对比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此方为《伤寒论》中另一个类似救逆方,与本方比较:

方义:不仅温补心阳,还兼具散外邪、化痰涎的作用,更适用于火逆夹痰涎的复杂病机。

主治:火逆证兼外邪未解,或内有痰涎壅塞之证。

对比:本方更专注于补阳镇静,适合单纯心阳虚衰。

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则适合兼痰涎、外邪者,用药更为复杂。

总结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中医经典温补心阳、镇静安神的代表方剂,其病机剖析深刻,临床适用广泛。通过合理辨证施治,此方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火逆证,还可以对现代神经症、心血管功能性疾病提供借鉴。扩展应用时需谨守禁忌,辨证施治,以期达到最优效果。

对于心阳虚衰之证,单纯依赖温补并不足够,应配合患者情绪、饮食、起居的整体调理。火逆证虽为少见病机,但其“虚寒夹火”的复杂性为后世临床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方向。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和转载,让更多人学中医学养生,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一起积累福报吧!

申明:

1、参考文献:《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李翰卿先生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3、所有治疗方案均需要辨证论治,如需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加减,请勿自行用药。

0 阅读:63
评论列表
  • 中医好历害治愈剂.中医四大圣人的孙思邈在巜大医精诚》说德不近佛不可为医.但是在明知药有效并且吃的越多效果越大情况。而非要限量(目前沒有一本中医书有說明吃多少会出现什么样毒反).做着明明可以一天治好旦并要治个十天半月.這就是所谓中医四大圣人所标榜的近佛。当然这不算什么.科技水平低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今天中医们还振振有词,自以为是的了不起。中医5000年历史。上亿名中医从业人员没有一位能说出自己如何定药量(包括四大圣人)。药决定能不能治病。而药量更是关系着病人多久能治好。病人需要承受多久的病痛还不夠重要吗。为了标榜中医写着药量又说药量是中医之秘。当是又说不出药量如何来.说临床的.但是中医临床只是表示用这个方子治过病最多证明次个方子有效。而证明不了这个方子的药量达到最大值𡿨已经考虑了有效和有毒〉因为中医沒有一次记录过服用后有什么反应。你怎么证明你考慮过有毒性.西医临床是決定药能不能继续上市。而不是确定药量。西医药量由药企決定。西医生只有选择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