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南医案,中医巧治红斑狼疮的背后逻辑和组方!

道之中之筱 2025-01-24 06:02:4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中医眼中一种复杂的“内外合因”病症。它既关乎先天禀赋,也涉及外邪侵袭,尤其是热毒耗阴、气血失调。在现代医学中,这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但在中医视角中,红斑狼疮的治疗更强调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

今天我们结合赵炳南医案,来聊聊中医如何通过“养阴补血,凉血解毒”治狼疮。

病例

王某某,女,45岁。1972年2月22日初诊。病史:患者自1971年12月份开始不断发热,时高时低, 一直不退,过1个多月后在面部发现红斑,后经某某医院检查血中找到狼疮细胞,确诊为“系统性 红斑狼疮",给予“泼尼松”治疗后稍有控制,但不能减量,稍减量症状即加重。目前虽然每日服用“泼尼松”30mg, 仍有低热,自觉全身乏力,手足心发热,自汗,关节酸痛,头晕,遂来我院门诊治疗。检查:体温:37.5℃,面部有典型蝶形红斑,肝脾(-),心脏(-),白细胞计数4.8×10⁹/L。

舌象:苔白腻,舌质淡。

脉象: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辨证:阴血亏虚,热毒未清。

治法:养阴补血,凉血解毒。

《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治疗方案:

基本方:

黄芪、黄精、鸡血藤、秦艽、乌梢蛇、丹参、莲子心、玉竹、白人参、白芍、当归、女贞子、熟地、川连

本方以黄芪为君药,取补气以助生化之意;熟地黄、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鸡血藤、丹参活血通络,既化瘀又防止因补阴而滞血;川连和莲子心清热除烦,避免湿热扰动。全方整体调和阴阳,气血充盛。

加减化裁:

低热:加冬虫夏草、漏芦

头晕:加钩藤、川芎、菊花

脾虚明显:加白术、茯苓

心悸失眠:加紫石英、茯神

胸闷气憋:加石莲子、荷梗

预后:

经过1个月的调理,患者低热、自汗、关节疼痛等症状大为缓解,白细胞计数和血沉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三个月后,激素用量从每日30mg降至5mg,并逐渐恢复工作。

中医的核心思路:治病必求其本

赵老在治疗红斑狼疮时,特别强调辨证施治,从整体调节入手,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源在于“阴阳失衡,气血亏虚”。以下是核心的治疗理念:

1、注重滋阴

红斑狼疮多表现为阴虚内热,赵老认为长期激素使用会进一步灼伤肝肾之阴,因此滋阴是治疗关键。方中大量运用了熟地、女贞子、玉竹等滋阴之品,配合黄芪补气生阴。

2、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疾病的核心在于瘀阻,赵老用丹参、鸡血藤、乌梢蛇等活血化瘀,目的是畅通经络,恢复气血运行。

3、扶正祛邪,凉血解毒

针对患者体内未尽的“热毒”,使用川连、莲子心等清热药,同时通过补气养阴扶正,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治疗中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1、激素减量需缓慢

中医治疗并不是马上停用激素,而是通过中药逐渐改善体质,等病情缓解后,逐步减量激素。

2、药物寒热配伍需谨慎

红斑狼疮患者体质虚弱,使用清热解毒药时要防止寒凉伤阳,因此多配合补气药,做到寒热平衡。

3、饮食调养

忌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银耳等。

4、防止外邪侵袭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日晒、劳累过度,防止外感风寒湿邪,诱发病情反复。

反思

赵炳南先生的医案告诉我们,红斑狼疮的治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通过长期调养、精准辨证,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现代医学的激素治疗并不矛盾,而是可以互为补充。

对患者而言,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抱有耐心,配合医生的建议,不仅要关注病情的缓解,还要关注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红斑狼疮虽然是现代医学中的疑难病症,但中医强调“阴阳平秘,气血和畅”,从整体入手,通过合理用药和日常调养,依然能给患者带来希望。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启发,健康是一场长期的修行,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身体的每一次不适。

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中医治疗的案例和方法,欢迎留言或私信讨论!

申明:

1、参考文献:《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3、所有治疗方案均需要辨证论治,如需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加减,请勿自行用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