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武力优势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但如果不能满足统一、集权、技术更新、经济结构迭代这些条件,也只是外强中干不会是高度集权的中原王朝的对手。
纵观历史,游牧民族之所以会成为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甚至问鼎中原,都是因为草原势力被整合,统一,能够将草原上所有的力量转化为对中原王朝的攻势,比如——
冒顿在兼并东胡、丁零、大月氏等部落之后在形式上统一了草原,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遍打天下无敌手;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所以其子孙才能趁着明末的乱局,入主中原。
统一,意味着游牧部族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再加上其精于骑射,具备武力优势,所以就能在战争中持续碾压中原王朝,这就是刘邦在遭遇白登之围时没一点脾气的核心原因。
但统一并不能保证游牧部族的持续强盛,如果不能出台相关制度进行有效集权,在失去雄主坐镇的情况下,草原上还是会恢复到此前一盘散沙的局面,然后被中原王朝分而歼之。
以冒顿为例,其只是以自身的雄悍和本部的武力优势在形式上统一了草原,实际上,下面的部落还是各自为政,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当他们不认同单于时,分分钟就会带着部落脱离组织。这是由游牧部族在生产过程中的“移动性”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游牧部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组织方式,其组织方式决定了其极其松散的政治结构。
所以,这种模式就极其依赖雄主。但现实却是,雄主不会“量产”,故而,草原上的强盛局面必然是有保质期的,只能在雄主在世时维持这种格局,雄主缺位,各部落马上就会各自为政。
即使是冒顿在世,各部落还是会违背单于的命令抢掠汉朝边境,就是因为,单于的权威并不能保证各部落执行单于和汉朝皇帝敲定的和平条约。
为什么汉武帝在打击匈奴的过程中能够持续获胜,汉朝的国力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匈奴当时没有冒顿这样的雄主来统率,导致其各部并不能形成合力以对抗高度集权的大汉。
大汉具备制度优势 图源/网络
而且,匈奴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并不适合大军团作战,因为,一旦遭遇不利局面,大家马上就会作鸟兽散,不像汉军,其高度集权和极强的纪律性能够保证即使在绝境下队伍也会坚持冲锋。这就是白登之围时冒顿并不敢贸然冲击汉军步兵所构建的人海壁垒的核心原因。
也就是说,松散的组织方式将匈奴的武力优势直接打折。即使是在冒顿包围刘邦这样的优势局面中,匈奴都不容易啃下汉军这块骨头,原因就是,汉军的组织性极强。
另外,游牧民族的本性是逐利,没有所谓的民族观念,更谈不上什么价值观,他们走上战场的唯一目的就是逐利,获取财富,一旦当生存权遭遇挑战时,马上就会逃离战场,根本就不带犹豫的。
而汉军却恰恰相反,他们不仅有极强的纪律性,而且有民族精神的加持,军功爵制度更能保证他们能够凭借战功获得相匹配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反观匈奴,射杀敌军的战功也只会得到单于赏赐的一杯酒,还不如自己去抢。
可见,没有形成高度集权,没有相关制度和纪律性的保障,没有成熟的赏罚机制,是制约游牧民族武力优势发挥的最重要因素。
突厥的败亡也是如此,隋文帝以长孙晟为使者在草原上合纵连横分分钟就分化瓦解了突厥内部,导致可汗的权势一下子就被稀释,然后被大隋分儿击之,东突厥后来直接成了大隋的附庸。
大隋之所以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突厥问题,就是利用了突厥部落制的弱点。
所以,游牧部族要想发挥其武力优势,不仅要统一草原,还要出台相关制度进行集权,这一点金国、蒙古、清朝都做得很好:金国及时出台了猛安谋克制度;成吉思汗出台了千户制度;清朝出台了八旗制度。
都是打破部落制的传统将兵源直接掌握在大汗手中的做法。
另外,仿效中原王朝以国家的形式来维持草原势力的运转也是保证集权的重要方式。
当然,游牧民族要想战胜中原王朝还必须得在技术层面进行更新。草原骑兵虽然擅长骑射,但由于缺乏资源和技术落后在兵器制造层面严重落后于中原王朝。
所以,游牧骑兵只能在运动战中发挥他们的骑射优势,一旦展开近身肉搏,马上就会被汉军凭借武器优势和极强的纪律性直接暴打。为什么卫青和霍去病每次都会重创匈奴,斩首颇多,就是因为,他们紧抓匈奴的弱点,利用包抄等战术尽量压缩匈奴骑兵的活动范围,然后发挥汉军肉搏战的优势,打歼灭战。
汉军擅长近身战 图源/网络
同时,由于游牧骑兵不擅长攻城战,所以就只能停留在抢掠的低层次目标上。这就是匈奴在冒顿手上虽然强盛但却并不能攻城掠地进入汉地的原因,就是成吉思汗攻灭金国时,最开始也不能顺利拿下金中都。
所以,游牧民族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须得在技术和战术层面同时更新。金军就是在和辽国、北宋一边打仗一边学习攻城,等到第二次汴京之战时,金军就已经造出了云梯等工程器械并能熟练地进行攻城。蒙古在扩张的过程中最在意的就是各种工匠,让这些人给他们制造最先进的武器。
同时,蒙古在围攻襄阳期间还建立了自己的水师,再加上“回回砲”这种极具杀伤性的武器的助力,蒙古最终在水网纵横骑兵不能发挥的江南之地取得了绝对胜利。
可见,只有具备制造先进兵器的能力,能够及时掌握不擅长的攻城战,游牧部族才能战胜中原王朝,进而问鼎。
当然,统一、集权和技术革新也并不能保证游牧部族的持续胜利,要想战胜农耕民族,游牧部族还必须得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实事求是地说,冒顿虽然一度控弦三十万,虎视中原,但这三十万人也同时是生产主力。一般情况下,匈奴是在春夏季节全民放牧,集中精力搞生产,等到秋天牛马肥壮时才会大举入侵中原。这是游牧部族动员能力最强的时期。
但是,汉朝却会抓住匈奴的短板选择在春夏时节出兵,因为,这个阶段是匈奴动员能力最弱的时候,也是牛马的生产、生长时期。汉军的突然用兵,不仅会使草原一时陷入惊慌,更会对其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因为,怀孕的牛羊在战争过程中会大量流产。
可见,匈奴的军事实力是与其生产方式高度绑定的。但汉朝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农业经济和赋税制度不仅能保证帝国始终有粮食存储,而且能维持一支常备军,能够随时出兵。就是战马,也能用储存的粮草集中喂养,随时都能发挥作用。
先进的生产方式会持续助力中原王朝对草原势力进行打击。
所以,草原势力要想维持武力优势,就必须得有稳定的经济结构,这就是孝文帝非要将国都迁到洛阳的原因,因为只有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重合,北魏的武力优势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来。
为什么契丹要死保幽云,就是为了保证幽云的农业收入对契丹的长期供养。如果失去幽云经济的赋能,他们一样会陷入匈奴当年的困境中。
金国也是在拿下中原汉地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之后才能够维持和南宋的对峙格局。
任何时候,经济永远是一个王朝的重要支撑。
当蒙哥将弟弟忽必烈分封到中原汉地时,蒙古此后的历史走向就已经被决定,因为,草原势力复制的是此前匈奴、突厥式的游牧、狩猎经济,不稳定,会严重制约军事的发挥,而汉地的农业优势却会持续助力其军事的发挥。
为什么忽必烈能够在汗位之争中战胜代表草原势力的阿里不哥,就是凭借中原的经济优势。也就是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战争实际上是两种生产方式的竞争。当忽必烈将给哈剌和林输送物资的线路一断,阿里不哥马上就没有脾气,只剩失败。
阿里不哥输在经济短板 图源/剧照
和辽国、金国一样,元朝也是因为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并建立了赋税制度之后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的。
清朝也一样,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就积极实施汉化改革,发展农业经济,因此才会持续和强大的大明博弈。
也可以这样说,当游牧民族在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上变得和中原王朝没有区别时,他们的武力优势才算加分项。
当然,游牧民族在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的过程中,他们也就在无形中一步步汉化,将自己进化为汉人。
五胡在入主中原之后,都免不了这个过程。谁能够顺利走完这个进化过程,谁就会被历史选中。
当游牧民族同时具备了经济、武力、文化优势之后,也就所向无敌了,这就是南北朝为什么会被脱胎于游牧势力的隋朝所终结的核心原因。
所以,历史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原的文化、经济优势和草原的武力优势不断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产出一个共同体。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