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一个人事业的上限往往和其所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煎熬是呈正比的,所有的伟大都是苦苦煎熬、死磕出来的。
从刘邦被选为沛公的那一天起,他注定就要承担别人无法承受的压力,与煎熬两个字深度绑定。萧何和曹参为什么不想做沛公的角色,不是他们怕事情败了连累家族,因为即使他们不做沛公,事情败了以秦法的严苛照样会连累家人。他们真正的想法是,不想承担压在沛公身上的重力。
都说高处不胜寒,事实上高处不仅寒气逼人,更有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
刘邦遭受的第一个重击就是雍齿的背叛。想想,丰邑大本营的丢失肯定会让整个团队陷入惊慌之中,会瞬间让大家看不到希望,刘邦因为没有及时拿下丰邑因此还大病一场。
那个时候,团队中的任何人晚上都可以安然入睡,只有刘邦必须得思考,为团队寻找出路。最终,刘邦以入股的方式加入了项梁的队伍,成为楚怀王反秦联盟中的一部分。
利用怀王阵营中的内斗,刘邦拿到了西行入关灭亡秦国的机会。虽然在西行的过程中,刘邦也曾遭遇重重苦难,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队伍毕竟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并且在郦食其、张良等人的辅佐下顺利打入了秦都咸阳,成为事实上的关中王。
但刘邦创业期间的高光时刻也仅止于此,随着项羽率领诸侯将军进入关中,刘邦马上就面临生存压力:独据关中,他势必得面对项羽和诸侯将军的军事压力;放弃关中王,则意味着事业的腰斩。
在这种历史性时刻,最考验一个人的就是生存智慧。那个时候的刘邦其实很难选择,坚持和项羽硬刚有可能满盘皆输,放弃关中则会失去众人的支持,很难再有所发展。
人最难做的选择就是,将已经到手的蛋糕舍弃掉,刘邦也是人。但最终他还是在生存和发展之间选择了生存,被项羽封为汉王,屏蔽于汉中的方寸之地。
在前往汉中的过程中,刘邦的队伍是一路走一路散,到了汉中,大家就已经彻底躺平,以摆烂的姿态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包括刘邦,也很难看清未来在哪里,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要是自己不能走出秦岭山脉,那么将来大概率会被项羽或者别的诸侯兼并。
在汉中的时间,刘邦每一分钟都是绝望。所幸,将来威震天下的战神韩信此时已经在汉军中,韩信不仅给刘邦制定了非常清晰的争夺天下的战略,还以秦军的制度给汉军来了一次彻底的改革,将汉军打造为当时诸侯中最强悍的军队。
完了就是还定三秦的步骤。还定三秦之后,刘邦立刻就组建了连横抗楚联盟,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一举就打入了项羽西楚国的国都彭城。
但很快,现实又是一记重击,项羽率领三万精锐突然从费县杀出,一举将诸侯联军打残,刘邦在逃跑的过程中甚至连一双儿女都踹下了车,狼狈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创业的过程就是一条曲线,今天是波峰,明天可能就是低谷,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领头羊,必须得习惯这种常态化落差。
经历绝望是刘邦创业过程中的常态 图源/剧照
在荥阳稳住阵脚之后,刘邦就切入了他创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日子,按照战略分配,韩信作为偏师开辟北方战场,而他刘邦必须得作为主力在荥阳前线抗住项羽暴风雨般的密集进攻。
在荥阳之战中,刘邦曾经一度插翅难逃,是纪信假扮他投降才成功突围而出,从成皋突围而出的时候刘邦身边只有一个夏侯婴。
可见,荥阳之战中的刘邦,每一刻都是绝望。
就是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之后,刘邦还得假装是脚受了伤,完了还要强忍剧痛出现在军中以稳定军心。
为什么说成大事者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看看刘邦的经历你就明白了。
而且,这种角色还必须得割裂亲情,刘邦不仅得接受老婆被项羽作为人质的现实,还要有应对项羽残杀人质的智慧,比如化解项羽想要烹杀刘太公的危机,一般人很难做到彻底屏蔽亲情。
但即使刘邦选择了事业,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对亲情的放弃依然会折磨他的内心。就算是被钢铁包裹的心脏,一样有软肋,但他必须得承受这种煎熬,还不能对人暴露他的软弱。
一个领导者必须得戒掉自己的分享欲,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因为,他得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
同时,刘邦还要兼顾关中的情况。由于萧何是汉军中地位仅次于刘邦的存在,刘邦很怕前方的战败会波及后方的人事,大家一激动选了萧何做他们的领头羊。所以,刘邦才会屡屡派出使者去“关心”萧何。
一个人究竟得需要多么强悍的意志力才会承受这么多利刃对肌肉的同时撕扯,但可供刘邦选择的好像也只有煎熬一条路,将一切交给时间。
好不容易熬到当了皇帝,但刘邦又得面对北方匈奴和异姓诸侯王的威胁:平城之围他差一点就被冒顿单于的铁骑包了饺子;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他还被流矢击中;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要经受好友燕王卢绾叛乱给他造成的暴击...
他的一生都在解决棘手难题,生命状态一直都是煎熬模式。
但现实也给了刘邦丰厚的回报,他不仅成功建立了大汉王朝,还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让大汉避免了亡秦的命运,行稳致远。
刘邦一生所承受的煎熬换来的是一个辉煌的强汉。
一个人所承受苦难的烈度、煎熬周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高度和广度。
就是说,一个人在选择梦想的同时也选择了与之对应的困难和挑战,梦想有多大,就要承受相应指数的煎熬。
如果想跳过煎熬的周期,即使侥幸取得了成功,其实也很难守成。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另外,笔者还发现一个神奇的规律,那些历史上越能成事的帝王,其都穿越过一段无比煎熬的周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以三千越甲吞掉了吴国;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鸣惊人;嬴政在十三岁到二十二岁的时间区间主打一个煎熬,亲政之后立刻就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汉武帝在建元六年之前根本不敢叫板奶奶窦太皇太后的权威,只能以打猎消遣时光,亲政之后最大的功绩就是打残匈奴;汉宣帝在霍光去世之前一直是如芒刺在背的煎熬,最终一举铲除了霍氏集团,中兴汉室...
他们曾经有多煎熬,后来腾飞时的弹跳力就有多强。
当然,也有不能以个人意志穿越煎熬周期最终废掉的皇帝,典型案例就是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这种人的悲剧就在于,他的心已经被诛,体也不复存在。孟子所说“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个道理。
上帝让一个人大显身手之前总会安排一段低谷期考验他的能力和心力。
同理,韩信之所以能成为威震天下的大将军也是因为他度过了在淮阴那段被人屏蔽的煎熬期。
韩信也是苦熬出来的 图源/剧照
说真的,当一个人穿越煎熬的周期之后他往往已经没有煎熬这个概念了,就像有些喜欢独处的人本质上根本就没有孤独这个概念。当一个人战胜孤独,将煎熬这个概念从基因中剔除之后,他才能所向披靡。
因为,人生的坎坷实在太多,如果将每一段低迷期都以煎熬的状态度过的话,那也是修为不够的体现。
牛人的表现都是,享受孤独,享受煎熬,不断挑战人生。
大家都说,司马迁是忍辱完成了《太史公书》的创作,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人家司马迁那段时间是在煎熬中度过的呀。
事实是,只要人有煎熬这个意识,心就不会静,心不静的话就难以创造出有质量的作品。从《太史公书》的质量来看,司马迁很有可能是在享受孤独,享受写史的那个过程。
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别人以为你在煎熬,实际上你在享受这段难得的低谷期。
曾国藩也是穿越煎熬的周期成为半个圣人的。早在京师做官的时候,他就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要想在做学问、修身层面有所成就的话,就一定要克己,即使再难受,也要忍着。
煎熬,才是唯一的出路。
但当他在学问、修身层面有所成就时,老天又给了他更大的考验,让他以文人的身份带兵和太平军苦战。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不好走。先是处处被湖南当地的官吏为难,甚至绿营兵还差点冲进他的办公室发生血案。完了又在战场上先后遭遇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祁门之围。
祁门之围是曾国藩从军生涯最大的困局 图源/剧照
曾国藩自杀过,也写过好多次遗书,但每每总是打碎牙和血吞,继续煎熬——
在咸丰皇帝不给他地方实职时,他也只能忍者;江西巡抚不给他提供粮饷,他也得自己想办法;在地方官与他为敌时,他也总是放低姿态主动和大家搞关系;就是攻克天京城之后,他也得战战兢兢赶紧以裁撤湘军的方式自保...
一路走来,全是悬崖绝壁,而曾国藩面对挑战永远都只是两个字:煎熬。为此,他还做过这样的总结:“平生所学皆在受挫受辱之时。”
是呀,天下之事未有不自艰苦中来而能可久可大者也。
看看身边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哪个又不是穿越黑暗从煎熬中走过来的。有道是:所求者大,必有所忍;所求者远,必有所待。人要学会延迟满足。
老天将一段低谷期交到你的手里你就老老实实地演好角色,在煎熬中修炼自己,切忌妄动。老子都说了:“潜龙勿用。”
在你潜心修炼时,就不要执着于出人头地。当你磨炼心智的时候,也不要企图幡然醒悟。你的基础打得越扎实,你的过程走的越完整,你的努力坚持的越长久,你的成长才更容易发生质的飞跃。
勉之!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