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势不可挡!
随着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不断突破,我国高端科技制造产业迎来了国产替代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浪潮中,最为典型且备受瞩目的就是半导体设备和芯片行业。根据相关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约20%,而芯片行业的国产化率也稳步提升至约12%。
尽管这些数字显示出了一定的国产化进展,但距离实现完全国产化、摆脱对外依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等待我们去挖掘和拓展。
而医疗器械也是非常重要的国产替代方向。
2023年,在我国“化学发光”医疗诊断领域,市场竞争格局依然呈现出国外厂商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罗氏、雅培、西门子等国际知名医疗器械厂商,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品牌影响力和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依然牢牢把握着70%多的市场份额。这些国外厂商的产品在性能、稳定性、准确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深受医疗机构的信赖和认可。
相比之下,国产医疗器械公司在“化学发光”领域的市场占比则相对较低,迈瑞医疗、安图生物、新产业等国内领军企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其市场份额总和仍不到30%。这反映出国产医疗器械公司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挑战。

早在2008年,新产业就凭借其深厚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成功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打破了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进口垄断,更为我国医疗诊断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产业的这一创举,不仅提升了国内医疗机构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更为后续国产化学发光诊断仪器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新产业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在2018年,新产业再次引领行业潮流,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检测速度达600T/H的发光仪。这一产品的问世,不仅刷新了化学发光诊断仪器的检测速度记录,更展现了新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雄厚实力和前瞻眼光。
凭借其在化学发光诊断领域的卓越表现和突出实力,新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更成功走出国门,成为我国成功出海的稀缺化学发光诊断企业。
新产业的海外拓展,不仅提升了我国医疗诊断行业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全球医疗市场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新产业的业绩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2019-2023年,公司营收、净利润年复合增速分别达到了23.21%、18.97%。
一直到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4.14亿元、13.84亿元,同比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

不仅如此,相较于同行业企业,新产业还呈现出2个突出的优势:
第一,抗集采能力更强。
最近几年,随着医药行业集采政策的常态化实施,整个医疗器械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在这一大背景下,新产业作为化学发光诊断领域的龙头企业,展现出了极强的抗集采能力,成为了行业中的一股清流。
尤其当我们将新产业与其他体外诊断厂商进行对比时,其业绩的稳定性显得尤为突出。在集采政策的影响下,许多体外诊断厂商都面临着营收下滑、利润压缩的困境,而新产业却能够顶住压力,保持业绩的稳步增长。
2024年前三季度,体外诊断行业的竞争格局愈发激烈,营收规模前10家公司的业绩表现各异。然而,在这其中,新产业凭借其出色的市场表现,成为了唯一一家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过15%的公司。这一业绩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明显优于安图生物、万孚生物等同类企业。

新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业绩,得益于其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力。公司始终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新产业还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盈利能力更强。
相比于其他体外诊断厂商,新产业还呈现出来的一个优势是盈利能力更强。
一方面,公司作为一家医疗诊断厂商,毛利率和净利率本来就很高。
2024年前三季度,新产业在体外诊断领域继续保持着其卓越的盈利能力,毛利率和净利率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具体而言,新产业的毛利率高达72.34%,这一数字在行业内并不罕见,因为化学发光诊断技术壁垒较高,使得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能够维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然而,真正令人惊叹的是新产业的净利率,竟然达到了40.52%。
在医疗器械行业中,净利率能够达到40%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新产业在成本控制、运营管理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卓越能力,也彰显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迈瑞医疗,其净利率也仅为36.3%,与新产业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新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净利率,得益于其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公司在产品研发上持续投入,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新产业在市场拓展方面表现出色,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还成功走出国门,拓展了海外市场。最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运营管理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盈利能力。

在保持高毛利率的同时,销售费用率较低成为公司维持高净利率的关键原因,2020年以来新产业的销售费用率基本维持在16%以下。
这不仅对应了公司具有良好市场竞争格局,而且反映出其对于院端销售维持了较高的渠道壁垒。

那么,在诸多优势支撑下,新产业是否有望继续保持不错的增长呢?
1、国内行业市场保持高景气,国产替代正当时
众所周知,化学发光诊断是我国最大的体外诊断细分市场,它的需求来源于患者的临床诊断,应用领域较为广泛,覆盖了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传染病等诸多疾病的检查。

2023年,我国化学发光市场规模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约430亿元的规模。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我国医疗诊断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反映了化学发光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广泛应用和认可。化学发光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在肿瘤标志物、传染病、甲状腺激素、心肌标志物等多个检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化学发光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医疗水平的提升则推动了临床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化学发光技术作为现代临床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市场需求将随之不断扩大。
有机构基于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和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预期,对化学发光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030年,我国化学发光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16亿元,与2023年相比实现了翻番的增长。同时,2023-2030年的年复合增速也达到了10.88%,这一增速不仅高于整体医疗行业的平均增速,也体现了化学发光市场的强劲增长动力。
2、公司持续拓展海外、其他体外诊断市场
如今,新产业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化学发光市场,逐步向海外以及其他体外诊断市场扩张。
一个是海外市场。最近几年,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驱动下,公司凭借产品优势顺利将市场拓展到海外,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达到33.63%。
与此同时,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中大型仪器装机占比还在提升,2024年上半年达到了64.8%。那么未来,在体外诊断仪器的驱动下,公司的试剂产品便有望持续放量。

一个是其他体外诊断市场,包括生化诊断、分子诊断、凝血诊断产品等。
为此,新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持续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实现了显著增长,由起初的不到7%稳步攀升至9.32%。这一数据的提升,充分彰显了新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高度重视。而到了2024年,这一趋势得以延续,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20.66%,总额达到了3.27亿元。这一系列数据不仅体现了新产业在研发方面的坚定投入,也预示着公司在未来发展中将保持强劲的技术创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