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部的揭阳市,别称“榕城”,东邻汕头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濒南海,北靠梅州市,是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揭阳素有“海滨邹鲁”、“国画之乡”、“小戏之乡”、“龙舟之乡”、“华侨之乡”之美称,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著名侨乡,有华侨320多万人,遍居世界各地,还有归侨、侨眷180万人。传统文化在这里保存良好,其中宗族文化、祠堂文化更是享誉全国。




郑姓在揭阳地区是大姓,是旺族,郑氏的祠堂、家庙自然也分布在揭阳地区的各个郑氏村落与聚居区。位于榕城区西马街道北市社区郑厝池的郑氏家庙绵德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清代揭阳名人郑大进倡议,郑氏族人集资创建,落成于清末宣统前一年。现存绝大部分墙体、构件,都未经扰动,是清民之际潮汕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家庙刚开始只是当地一间五间过的小祠堂,到清代光绪年间,郑氏先贤选址建会宗祠,最终确定在郑厝池小祠堂的基础上修建郑氏家庙,并取名“绵德堂”,寓意瓜瓞绵绵,崇德善贤。郑氏合族建好这座祠堂后,定于每年十一月十一合族祭祖。




走进郑氏家庙,只见气势恢宏,庄严肃穆,颇为壮观,祠堂的规模在榕城应该也是排得上号。祠堂为三进三门五开间式石木结构,中门前两侧原有石鼓一对。三山门为石结构,门楣匾额为“郑氏家庙”,字体为行书浮雕,刚劲有力,匾下垫对小石狮,匾之两侧有“天官第“、“地官第”两幅人物浮雕。门内正门上方匾额为“通德遗徽”四字,也是行书浮雕,落款“光绪戊子年冬月谷旦”。左右山门上方书“天性”、“人瑞”。屋顶大脊的嵌瓷有人物、花木、飞禽走兽、精美恢宏。祠内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珍禽瑞兽、江海水族,琳琅满目,有浮雕、通雕、圆雕,手法多样,其中巨幅金漆木雕屏风和规模宏大的彩绘,蔚为壮观。




跨过高门槛进了祠堂大门,只见三厅之间置两天井,天井两侧是庑廊。三厅间檐柱均方形,中厅和后厅主柱均为八棱石柱,棱柱上架八棱横梁。斗拱和横梁间均是木雕装饰,内容丰富多样,但大多是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珍离瑞兽、花鸟虫鱼等等。运用了浮雕、通雕、圆雕等手法,配以彩绘,使得所刻的图案形象栩栩如生。后中厅的后方大神龛是神龛,上面供奉着先祖牌位,厅旁两侧挂着郑大进等郑氏先贤画像。



郑氏家庙的复建,是揭阳所有郑氏族人的心愿,祠堂内悬挂张贴的先贤们制定的族规、族训、箴言,时刻告诫提醒族人要以孝为本、精诚团结、宗族和睦。郑氏合族入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谨记先贤遗训,学要勤,商要诚,士要廉,稼要真,通过学习先贤故事和家规家训,使得郑氏子孙能够将先祖优良传统继续绵延下来。目前郑氏家庙入选揭阳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定时或不定时的祭祖聚会等活动凝聚族人力量,使族人团结友爱,互助互敬的观念代代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