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像花儿一样佛山贤僚郑氏古建筑群旧貌换新颜

嘉澍看旅游 2024-05-27 05:44:43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东北部贤鲁岛上的贤僚村,四面环水,东北部与广州市隔江相望,西面与鲁岗村接壤。紧靠环江支流的西南涌,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土地肥沃。贤僚通道接镇环镇路,佛山一环,道路四通八达。贤僚村是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有人到此岛开荒耕种,搭茅寮于田边居住,故名为田寮。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村人郑桂声中武举人后,父老乡亲希望村内人才辈出,仕途亨通,于是改称为贤僚。

走进贤僚村,在一片粉红色的色调中会发现一排排、一栋栋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以达宏郑公祠、泗源郑公祠、熙堂郑公祠等祠堂与村内的承流巷、由义巷、余庆巷、长乐巷等13条古巷道和三间两廊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民居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要了解这片古建群,就要对贤僚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贤僚村是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相传早在明代之前,就有沈氏先祖到贤鲁岛上开荒种地,他们搭茅寮于田边居住,故名为田寮。明洪武21年(1394年),郑氏先祖从江西南康迁入定居,到了清光绪32年(1897年)郑氏家族的郑桂声中武举人,父老乡亲盼村里更多人才辈出,仕途亨通,于是改“田寮”为“贤僚”。自从郑氏在贤聊定居后,共繁衍出长房、三房、四房共3房子孙,而二房祖辈早夭,没有子孙繁衍下来。每房又各自建设有宗祠,四房人丁最多,发展最快,目前村中最有名的泗源郑宗祠、达宏郑公祠、熙堂郑公祠均属于四房。现在贤僚村的村民以郑姓为主,而原来居住于贤僚的沈姓一族,后来陆续搬离贤僚,现在村中已无姓沈的村民。

贤僚郑氏曾经也是人丁稀少,曾一度“七代单传”,但后来随着四房的迅猛发展,使得如今郑氏有逾2000多人丁。贤僚郑氏注重人才培养与宗族事务的建设,因此后代人才辈出,四房的郑泗源于明朝正德七年中进士,后官拜奉政大夫、礼部郎中。到了第十七代郑熙堂及其后代不同于祖辈,他们不做官却因经商有道家族亦富裕,因此传其及其后代曾出现了“九代不扶犁”生活富裕不用靠种田为生,也有了修建像泗源郑公祠等数座古祠堂的资本。

贤僚村原本有6座祠堂,其中有郑氏宗祠(敦礼堂)、道安郑公祠(测友堂)、拔儒郑公祠(荫兰堂)3座祠堂和四房的达宏郑公祠、泗源郑公祠、熙堂郑公祠。郑氏宗祠为整个贤僚郑氏族人的共有大宗祠,可惜的是现在已被拆毁。郑氏四房的3座古祠堂修建在贤僚村东西片开阔的空地上,并排分布,占地面积565.44平方米,三间三进。据和顺镇志记载,这是和顺“最有功名之祠”。时隔数百年,我们已无法看到它们辉煌的旧貌,但现存的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博古脊等依稀可见其曾经的辉煌。这几座宗祠原先并没有现在这般宏伟规模,是历经清代两次重修后才渐渐有了现在的规模,据说光绪年间中了武举人的郑桂声中举后重修过3座古祠堂,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族人们又进行了第三次重修。

原先的贤僚村民以种养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蔬菜、香蕉、鸡、鹅、鸭、鱼,而村中的环境也不是很好。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推进,贤僚村积极开展环境现代化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卫生环境。依托贤僚村丰富的水系资源和渔业优势以及村中古朴的古建筑群,结合水陆游线,植入水上市集、特色民宿,打造一个以水为媒的桃源盛景,形成里水最具特色的水美乡村。现如今走进贤僚村,在一片粉红色的色调中会发现一排排、一栋栋古建筑恰如其分地分布在村中,漫步于此享受隐逸宁静,令人感觉置身桃源,贤僚村的村民“幸福像花儿一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