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的西北部,绵阳市的东南部,有一座千年古镇——郪江古镇。古镇隶属绵阳市三台县,是春秋战国时诸侯国郪国王城所在地。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此为治所设置郪县,三国蜀汉设置东广汉郡。郪王城山环水绕,虎踞龙蟠,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豪杰名流聚会之所。上世纪三十年代更名为郪江乡,1992年建镇,同年被命名为省历史文化名镇。


郪江地处川北丘陵区南缘,南临郪江,东滨锦水,建于两江汇合处,,曾是一处交通要道和繁华所在。作为曾经郪国的首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风雨,王城仅存基址,现街区建筑物基本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以后建造,但还保持了原有城镇格局,主要街道上古建筑风格较为统一,保存状况也较为完好。一条依金钟山麓东西横列,长约400 余米,宽 7.5 米的古街穿镇而过,这是郪江古镇的主街。在这条古街是"古郪道"的一段,是连接川中、川东的咽喉。街道两旁红柱青瓦的民居铺面和高耸的寺庙会馆错落有致,屋顶出檐深远,覆盖宽3米左右的石板地面,形成一条长廊。平日里街坊邻居在廊下吃饭、干活、喝茶、摆龙门阵,赶集的日子廊下则摆起一个个小摊,变成了菜市、肉市、小吃、百货,成了人气旺盛的市场,这也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街市氛围和历史景观。



走在郪江古街中,会经常发现一棵棵树冠茂盛的大榕树,这些大榕树给街巷撑起一片片绿荫。古街井然有序,街坊每隔 30 米左右就设有防火墙,这也是为了避免火灾发生时不至于连片着火。沿街的民居有“四合院”、“一进两院”、“田字四合院”等形式,一般按堂厢单元式组合成大小不同的庭院,其布局正中系厅堂、院落左右两侧是厢房,后面有小型花园。这些房屋建筑古朴典雅,部分民房间有重檐谯楼,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特别是在木棂、栏板、窗栏、砖雕、漏窗、石鼓、井栏等局部精雕细琢,图案大多为神话话传说、戏曲故事,也有各种花卉、绶带和博古图案,造型别致,雕刻工艺精湛。



郪江古镇山环水绕之中,依山傍水而建,作为三台文化的发祥地,郪江境内有战国时代郪王城和传说的郪王墓,遍及全镇的汉代至两晋时期的崖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宋时代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他古迹有九龙桥、王爷庙、郪王城、郪王墓、帝主庙、天台书院等等,它们无不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郪江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郪江崖墓群,分布在古镇四周山坡上,有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崖墓近万座,以雕刻精细并具地方特色著称、是研究汉代建筑艺术文化的宝贵史料。像吴家湾二号墓的都柱斗拱全国仅有、金钟山一号墓中“狗咬耗子”石刻更是闻名全国。



在郪江众多古老的木构古建筑群中,王爷庙是最有看点的,它坐落在主街中段,结单檐悬山顶,屋面覆盖小青瓦。前殿、正殿至紫云宫,随地势逐级拾升,布局严谨,
山门乐楼合一,山门南开,乐楼北向。门楼是檐歇山式庑殿顶,屋面覆盖青色筒瓦。戏台分前后台,戏台周围雕刻精美,镂空雕造人物分3层,姿态生动,形象优美。戏台前有长12米、宽9米的长方形广场,里面可容纳二三百人看戏。在古庙的入口处有二棵树冠呈伞状擎举的古榕树,在夏日炎炎之时浓荫蔽日,为游客遮阴蔽日,带来一些凉爽,也为古庙平添了几分幽邃与神秘。



建 于 清 同治八年(1869)的九龙桥,以9条高浮雕龙为桥墩,20 块相并的长平石为梁,首尾相连浑然一体。九龙形态各异,逆水而卧,桥长 35 米,宽 2.1 米。这些龙形桥墩全部采用长达4米的巨石整体雕琢而成,只见石龙昂首须髯飞动,鳞爪栩栩如生,极富动感和立体感,在雨季时节水涨波翻桥面之际,形成“九龙出水朝金阙”壮观场面,蔚然成胜景。九龙桥也充分展现了郪江古代工匠精湛的高浮雕石刻技艺和高超的筑桥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