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吴头越尾”之称的震泽古镇,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西大门,与浙江省毗邻。也许江浙的古镇太多,震泽的名气可能没有其他古镇那么响亮,但她却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


震泽地区早在远古时期是处泻湖浅湾,沧海桑田,泥沙淤漫,堆积成陆。先民开垦,稀疏散居,聚成村落。震泽之名见于史志的乃源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刺史张景遵在此设震泽馆。此后历朝历代均将震泽颇为重视震泽,到了明成化(1465-1487)年间,震泽居户增至三四百家,弘治《吴江志》上,震泽成为吴江首批四个建制镇之一。而到了清乾隆年间更是被《震泽县志》描述其时震泽市况为"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可见其有多么繁华。


震泽地区水网密布,运河支线荻塘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沿河形成街市。震泽得江南运河之利,因运河而繁荣,时至今日震泽仍保留有大量与运河发展相关的建筑、码头、古桥等,著名的禹迹桥和思范桥这两座古桥仍然矗立在运河之上。禹迹桥下的公用码头,石阶上还保留着几处年代不同、风格各异的系船石,它们都是震泽运河文化的见证者。在古镇的上塘街区中的数条巷弄垂直朝向运河一侧道路,多与古桥相通相望,而那沿河的风雨廊道和近水人家的河边石级及风雨河桥上的木栅和扶手,也都是运河文化具体表现。


江南自古多才俊,自南宋绍兴4年至清光绪32年间,震泽先后出过进士15人,举人33人。进士中有宋代儒林三贤,入震泽“三贤祠”的王苹、陈长方、杨邦弼,这与他们自古尊师重教的观念有着密切相关。早在宋代震泽就已建儒学,一时间学风蔚然,如道光《震泽镇志》载"迨宋三贤设教于斯,而人习诗书,而人习诗书,户闻弦诵,殆骎骎日上矣。"宋宝佑元年(1253年),沈义甫于镇之西栅筹建三贤祠,"建义塾,立明教学以淑后进"。到了元代又建儒学,亦称镇学,设教谕1名、训导2外,以主学事,收生徒25人。明清两代,书院、义塾、私塾普及全镇及近乡。清末、民国初年,震泽镇在兴办新式教育上,居于吴江县之前列,市政当局、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全力支持办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周积理等办私立淑群女子小学,更是开创了女子入学之先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震泽古镇也面临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在运河南面的“下塘街”已基本为现代风貌,仅保留沿河部分历史建筑,震泽古镇的老街风貌主要集中在运河北面的“上塘街”。上塘街东起禹迹桥,西至思范桥,是震泽古镇老街精华,现街道宽度3至4米,石板铺装,从位于师俭堂旁的宝塔街入口处,可以透过拱形圆门清晰地望见慈云寺塔,原有的街巷尺度以及视觉空间都保留完好。巷内建筑精美,细部完好,公墙、界限等清晰可辨历史信息保留完整。而在宝塔街上则多为临街店铺,这些店铺傍水面街,行人如梭生意兴隆。此段街巷也是震泽历史上富户望族宅第,或是大商大贾开设的商铺,这些商铺大多是前店后宅。



在震泽古镇中除了小桥流水人家之外,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和场所,最为著名的当属慈云寺塔、师俭堂。相传始建于三国年间(238-250)慈云寺塔,是一座砖身木檐楼阁式的佛塔、总高 38.44米,古塔历经沧桑,历代重修。古塔为六面五层,翼角飞翘,玲珑挺秀,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塔内置有楼梯,可供登临眺望观赏风光。慈云寺塔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当云淡风轻之时,夕阳映照,登塔远眺,心旷神怡,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位于老街宝塔街上,是集河埠行栈、店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为一体的建筑群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746.54平方米,建筑面积3534.10平方米,大小房屋150余间,以宝塔街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师俭堂将园林与住宅互相融合贯通,形成"西宅东园"的宅第格局,其门屋、大厅前檐有云头挑梓梁檩的做法。建筑内以雕刻之多而著称,共有244幅雕刻,其中砖雕27幅,石雕4幅,木雕213幅,让人啧啧称赞。



在震泽,还有众多文保单位,如王锡阐纪念馆、清末民初大宅致德堂、禹迹桥、思范桥以及中国设立的第一所丝业学校-丝业公学的旧址。除了这些民居等建筑外,在震泽这样的江南水乡,桥自然是少不了的,在震泽老街内最为有名的两座桥分别是位于古镇入口处的禹迹桥,这座古桥是清朝康熙年间修建。另一座叫思范桥,始建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据当地方志载元代就有重建过,现存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所建。众多的历史遗迹见证了震泽古镇昔日的辉煌也为其今日的风貌注入了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