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储制度:想当宋朝皇帝,要“寒窗苦读十几年”,苦学四门功课

紫山看历史 2023-02-22 11:30:05

皇子作为皇权的附属品,始终依附于皇权,随着皇权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皇权的灭亡而灭亡。它是皇位世袭的产物,因而与帝国命运息息相关,两者的关系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宋代皇帝亲生皇子主要集中于北宋,收养的皇子则集中于南宋。宋代皇子普遍寿命较短,宋朝皇室如何教养皇子、养子?他们学习哪些课程?

文化课的学习

宋朝重文轻武,更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繁荣时期。皇子教育又攸关王朝命运的大事。

因此,身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之中,宋代皇子自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朱熹把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还规定每个阶段的入学年龄、对象以及教学内容等。关于皇子入学年龄,最早的记载见于宋真宗时期:“仁宗方就学,天生圣人,得于梦兆,方五岁”。可见,宋仁宗早在 5 岁就开始学习了。之后未再出现有关皇子入学的具体记载。

宋代设有资善堂、宫学、宗学等专门的教育机构负责皇子的学校教育。此外,皇子位、王府和东宫等机构也一定程度的具有教育皇子的功能。

皇子教育的课程内容,宋代没有具体的规定,课程内容一般包括经、史、诗赋、书法等内容。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品德教育。 宋太祖曾向王官侍讲询问秦王学业如何,侍讲答道:“近日所作文词甚好。”

宋太祖则说:“皇帝家儿不必要会文章,但令通晓经义,知古今治乱,他日免为侮文弄法吏欺罔耳。”宋太祖对皇子的文章水准要求并不高,只要求皇子对经义有个大概了解,知道古今治乱得失。宋太祖的回答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皇子教育课程中,经、史无疑占据主体地位。

《论语》、《诗经》、《孟子》等儒家经典是皇子学习的主要课程。皇子还要阅读《左传》、《尚书》、《汉书》等史书,以“知古今治乱”,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虽然儒家经典和史学都是皇子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但其中也有主次。在史学的学习方面,宋代不仅注意让皇子阅读以前的史书,还注意令其学习本朝历史,扩大了皇子的学习范围,有助于其在前人的事迹中吸取经验教训。

除了儒家经典和史书之外, 诗赋、书法、绘画也是宋代教育重要内容。宋太宗诸子就不乏善诗画、书法之辈。赵元杰“聪悟好学,善屬词,工草、隶、飞白,建楼貯书二万卷”。赵元偓通晓音律。赵元俨更是“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尤其精于像物。他所画“《鹤竹》、《雪毛丹顶》、传警露之姿;《翠叶霜筠》,尽含烟之态。亦尝自朽《十六罗汉》,令蜀人尹质描染,棱棱风骨。”

除了正常的文化教育,品德教育也是皇子教育的重要内容。忠孝节义是中华传统美德。忠、孝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因此在皇子的品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忠孝之道。宋太宗专门挑选贤良之士,除了要使皇子近朱者赤,还希望皇子能够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德。宋太宗特意强调忠孝之道,应当还有一层意思。

“忠”要忠于皇帝,“孝”要孝敬父母长辈,无论是“忠”还是“孝”当时的对象都是宋太宗。

强调忠孝之道固然有令其发扬传统美德培养其品德的目的,但宋太宗深层目的是为了培养其忠君思想,令其效忠皇帝不可有僭越之心。 君臣长幼之道也是品德教育的内容。

为培养皇子尊敬师长的意识和谦逊的性格,皇帝不主张皇子学习时学官对其称臣,并要求皇子尊师重道,不可怠慢无礼。品德教育的内容包含甚多,贯穿于学官对皇子的日常教育之中。但忠孝之道和君臣长幼之道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灌输忠君和君臣思想是为了使皇子安分守己,时刻将忠于皇帝谨守臣节铭记在心,最终目的是保证统治阶级内部团结,以免发生内乱。

如何习武

宋代对皇子的文化教育很重视,而武事方面虽然史料记载较少,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宋太宗专门于皇子襄王平时处理事务的附近创建射堂,是为了方便其习射训练,希望皇子在进行必要的从政训练的同时不可荒废习武。

宋真宗对宗室都尚且要求其习射,对皇子更会如此。一次宋真宗召宁王元偓等去龙图阁观书目,宋真宗说:“宫中常听书习射,最胜他事。”此时赵元偓虽已是宗室,但他“无事即习射”的习惯仍然能一定程度的体现宋太宗对皇子的习射教育。宋高宗臂力很强,“挽弓至一石五斗”。 应是经常练习的表现。靖康元年(1126年)康王赵构出使斡离不军营,金人欲将康王留作人质,让其与金国太子一同习射,结果康王“连发三矢皆中筶,连珠不断”。

金人怀疑道:“将官良家子,似非亲王,岂有亲王精于骑射!”于是令康王归以肃王为人质。这件事再一次证明宋代皇子不仅接受过骑射训练,而且是精于骑射,水平非同一般。

南宋时期,宋孝宗曾多次亲临玉津园燕射。燕射虽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讲武之事,但是燕射是一种娱乐形式的习射,也就是说燕射能够一定程度的体现出宋代皇子的习射水平。总之,习射是宋代皇子习武教育中的重要一项。

对待养子

有宋一代三百余年,自宋真宗以后,皇室男丁便不兴旺,常常后继乏人,必须养子嗣位。其后,宋仁宗无嗣,宋哲宗无嗣,宋高宗无嗣,宋宁宗无嗣,宋理宗无嗣,除了宋哲宗离世后由太后主持立其弟端王为皇帝,其余都靠宗室中的养子继承皇位,因此形成了一套皇嗣养子制度。

宋代本没有出现皇帝废立,以及大的宫廷政变,皇位的继承基本是在有序和平中进行的。为了使皇位能够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顺利交接,宋代的皇位继承人虽然也是从宗室子中选取,但都是皇帝在位时就选定储君。

宋朝皇帝一般在子嗣缺乏的情况下,先从宗室中选择有资质的宗子养于禁中,一边培养教育,一边等待自己的皇嗣降生。北宋时,宋真宗朝收养的允让和宋英宗都有收养于禁中又被送回藩邸的经历。南宋时,大臣劝宋高宗收养宗子时,也一再提到“俟皇嗣之生,退居藩服”。

赵昚生活在宫中将近二十年,虽早已封为皇子,却一直未确定其皇储的名份,是因为宋高宗还抱“皇嗣之生”的幻想。

收养宗子不仅是为了使皇位继承能够正常进行的一种措施,也是宋代在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安定民心,以防万一的一种做法。然而,一旦皇嗣降生,收养的宗子就会被送回藩邸。

宗子入宫后,由后宫妃嫔抚养。如“英宗方四岁,育禁中”,曹皇后“拊鞠周尽;迨入为嗣子,赞策居多”后宫妃嫔在收养于宫中的宗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皇帝在宗子中选择皇嗣时,一般选择多个候选人,然后优胜劣汰。宋仁宗时曾经有两位宗子被收养于禁中,幼者是赵宗保,长者就是宋英宗。

赵宗保是允成的儿子,“宗保生二岁,母抱以入见章献后,后留与处。宗保七岁,左侍禁,帝亲为巾其首。久之,归本宫,诏朔望出入禁省。”宋仁宗觉得赵宗保虽然“甚纯”,但是不够智慧,不足以担当大任,于是选择了赵宗实,不久将其封为皇子,赐名曙。

宋高宗在选择皇子时也颇费心思。赵令懬知南外宗正事后,选了十位宗子入宫侍选,其后又在这十人中选中两人。与莒遇事不惊,沉着冷静,沉稳持重,有皇帝风范,符合宋代一贯选择储君的标准,又有“皇帝之命”。于是立储之意已定。

结语

身为天之骄子,宋代皇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极其显贵的身份。然而,宋代的皇子并不像唐代皇子那样,与朝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作为皇储的直接来源,皇子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决定着未来储君能否担当继承大统之大任。国家的兴衰在于皇室,皇室的兴衰在于皇子。

有宋一代基本未出现大规模的宫廷流血事件。宋代皇子相较于别朝皇子大多恪守本分,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出现觊觎皇位欲抢班夺权者,一般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中。这主要依赖于宋代完善的皇子制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