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男子近日才发现,自己泡了7年的海马酒,用的居然是塑料海马。对此,他只能将其换掉。
这位男子本来打算将自己泡了7年的海马酒拿出来和员工一起分享,然而在仔细观察药酒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海马居然是塑料制成的。他表示,这些海马是自己多年前外出旅游的时候购买的,当时并没有察觉有什么异样。只能庆幸在喝进肚子前就发现了,不然指不定会对人体造成什么问题。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药材泡酒(又称“药酒”)历史悠久,它是将中药材与白酒、黄酒等基酒放一起,通过长时间浸泡,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于酒中,形成兼具治疗与保健功能的饮品。
中医认为,酒性温通,能“行药势、通血脉”,与药材配伍后可增强药效。例如:
活血化瘀:当归、川芎泡酒可改善血瘀体质。
补气养阴:人参、枸杞酒适合气虚乏力者。
祛风除湿:五加皮、杜仲酒对风湿关节痛有缓解作用。

高效萃取:酒精(乙醇)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可将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如挥发油、生物碱)与水溶性成分(如多糖、苷类)同时溶解。
增强稳定性:酒精浓度达20%以上时,可抑制微生物繁殖,延长药酒保存期限。
促进吸收:酒精可扩张血管,加速药物成分的吸收与分布。
增效减毒:例如,乌头类药材经酒制后可降低毒性,增强镇痛效果。
药材泡酒要注意什么?一般建议优先选用产地明确、无污染的药材(如宁夏枸杞、吉林人参)。动物类药材(如蛇、蝎)需去内脏并烘干;矿物类药材(如朱砂)需研磨成粉;部分有毒药材(如附子)需先煎煮减毒。建议由专业人士来处理药材。

白酒:酒精度为50-60%,适合浸泡大多数的药材,渗透力强。
黄酒:酒精度为15-20%,较为适合浸泡补益类药材,口感温和。
米酒:酒精度为10-15%,适合水果类药材(如杨梅、桑葚)。
浸泡前,首先要消毒容器,将玻璃或陶瓷罐洗净后,用沸水或高度酒杀菌。其次,根据体质需求搭配药材,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意见,一般每100g药材配500ml酒。再者,要注意浸泡时长,补益类药材一般为30-90天(如人参酒需60天以上);活血类药材为15-30天(如当归酒);花类药材为7-10天(如玫瑰花酒)。浸泡完毕后可以用纱布过滤药渣,密封避光保存,温度以15-25℃为宜。

毒性风险
乌头、马钱子含剧毒生物碱,需专业炮制,且每日饮用量不超过5ml,而未经炮制的生首乌可能损伤肝脏。
饮用禁忌
酒精过敏者禁止饮用。
酒精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因此肝病患者不宜饮用。
孕妇与儿童应禁止饮用,酒精会影响胎儿发育及儿童神经系统。

药材越多越好:过度配伍可能产生毒性反应。
浸泡时间越长越好:超过1年可能析出有害物质。
药酒替代药物:慢性疾病患者需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
结语
药材泡酒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药理和个体体质的基础上,无论是家庭自制还是市售产品,都需遵循“辨证施治、适量饮用”的原则,切莫忽视其潜在风险。
参考资料:
[1]男子泡7年药酒发现海马是塑料:以前外出旅游时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