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敬亭山散记

山人说生活 2025-03-28 05:26:32

独坐楼

春光千里养吟眸,​

又逐诗仙浪迹游。

​一路山花开烂漫,

​香风引我入宣州。

​——山人行吟·游敬亭山

游安徽省宣城必上敬亭山,敬亭山乃宣城名胜。敬亭山座落于宣城北,有江南诗山之雅号,概因谢朓、李白等登山所赋而出名。谢朓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曾任宣城太守,极爱敬亭山,以敬亭山为其“仕隐”之地,经常登山观景,寄情山水,赋诗抒怀。比如其《游敬亭山》云:“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至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那就更为有名,影响也更大了。受谢李所吟影响,后代诗书画等雅人儒者纷至沓来,登敬亭山观山赏景,挥毫泼墨,寄情抒怀,作品数以千计。大概这就是江南诗山雅号的来历吧。

入敬亭山即见巨大牌坊,过牌坊向前即广教寺。广教寺乃大唐宣宗三年所建,江南千古名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原寺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损毁,目前新寺迁建距此不远处,更名为弘愿寺。而旧寺既无僧人,又无佛殿,寺内仅剩双塔可观。瞻仰双塔之时,不胜唏嘘:

峨峨双塔峙,阅尽敬亭秋。

香袅南漪水,钟传谢朓楼。

藏经皆佛宝,参拜诸名流。

历劫沧桑影,暮烟相对愁。

——广教寺双塔吟

沿山道迤逦而上。登上一个松岗,首先见到的是陈毅元帅塑像。原来,早年陈毅曾率新四军驻军宣城,登过敬亭山。陈毅是儒帅,诗作甚多。登敬亭山时,也曾留下“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一诗。陈毅是共和国的缔造元勋之一,曾率军在此战斗过,功勋卓著,诗墨飘香,有资格在敬亭山占有一席之地:

戎马功勋帅,征途惜少闲。

而今华夏盛,享览敬亭山。

倥偬休多忆,烽烟岁月艰。

宣城花月好,笑与谪仙还。

——敬亭山松岗敬谒陈毅元帅塑像

瞻仰过陈毅塑像,继续沿山路向上,转过山弯,即遥见一馆,桃花掩映。近前才知,乃清初著名大画家石涛的纪念馆。石涛和尚是南明宗室之后,著名的“清四僧”之一,他曾驻锡敬亭山广教寺15年,潜心禅修,赋诗作画,创作了著名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此画册问世后曾流落日本,1999年才被我国一位爱国人士高价买下,得以回归祖国。

随骑友们续行,山道越来越陡峭起来。转过弯口,遥见一楼峨峨屹立峻峰。知情者指道:“太白独坐楼”。闻楼名即知,当是李白行吟处。道旁山涯边辟有观楼台,登台可以仰望独坐楼雄姿。然而游人争相抢占位置,以独坐楼为背景拍照。无奈,我只能立于台角边,举目静赏山形楼势,暗暗赞叹。雾霭轻袅,松风不兴,视野并不十分清晰,然更显楼之巍峨雄峙,气势独绝。

登上峻坡,转至独坐楼下。抬头仰观,更觉楼势耸峙,檐角飘然。才登过徽州太白楼,至此再登临独坐楼,深感诗仙与安徽渊缘极深。独坐楼开放三层,入内匆匆一观,一楼有太白木雕,展示太白平生足迹;二三楼陈列一些以太白形象为主题的瓷器诗画等,皆纪念李白的诗文,总体布局与太白楼大同小异。

凭栏俯瞰宣城,遥想当年太白独坐山巅,看众鸟高飞,孤云远去,只有敬亭山与他相对不弃,这种苍凉,亦足叹息。反而我山人今真正散仙一个,闲云野鹤,逍遥天下,想来比当年的谪仙快乐多矣:

敬亭山色薄岚中,

独坐楼头忆仙翁。

春韵诗情何曾负,

闲云野鹤两从容。

——咏独坐楼

敬亭山与李白有不解之缘,在他人生的后十年中曾七到宣城。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多是在宣城(州)度过,并最终仙逝于宣城当涂。李白诗歌中,与宣城相关的有数十首之多。照常理而论,敬亭山并不高,也无更多胜迹,一生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李白,不应独眷此山。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他如此的呢?

下山途中,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记得曾有人分析过这方面的原因:

第一,说宣城民风纯朴,对李白特别友善,比如汪伦,再比如那个善于酿酒的纪叟,李白曾写诗悼念说“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所以漂泊大半生的李白,政治上很是失意,最后在宣城才找到了心灵慰藉。这个理由好像有点勉强。宣城人对李白好,难道别处的人对李白不好吗?李白与我们金陵人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呢。请看他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你宣城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金陵也有“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呢!况且金陵名山众多,钟山,栖霞山,牛首山,幕府山等,哪个不是风景如画?可李白何故独爱敬亭山呢?看来这理由不具说服力。

第二,宣城有李白的亲友,李白受亲友相邀而来。这倒是个客观事实。史书记载说,李白第一次来宣城,就是受从弟李昭相邀,李昭当时任宣城长史。李白盛名天下,李昭邀请李白来宣城作客,也是荣光。当然,宣城的风土人情也深得李白称道,宣城官民对李白的盛情,确实给李白留下了美好印象。李白在世的前三年,活得比较潦倒,最后不得不由金陵投奔在当涂任县令的从叔李阳冰,并最终病逝于当涂李阳冰处。亏得李阳冰倾力编撰,才使李白的诗集得以问世,给后世传下李白光芒万丈的奇丽诗篇。

第三个原因,李白是谢朓粉丝,一生对谢崇拜不已:“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连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评论李白说“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眉谢宣城。”李白因崇拜谢朓,所以追寻谢的足迹,流连宣城的山山水水。这或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吧,但这些似乎仍不足以说服。

还有人说,李白如此迷恋敬亭山,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名李持盈,唐明皇李隆基同母妹妹。传说她是李白的情人,与李白关系极为密切。是不是李白的情人,这个无法考证,但她与李白至交这倒是事实。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三年,跃上人生的巅峰,这确实得力于玉真公主的力荐。后来李白因蔑视权贵,为朝廷权奸不容,屡遭谗言毁谤,终于失宠,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为这件事,玉真公主很是生气,与皇帝哥哥闹了别扭,气得连公主也不当了,散了钱财来做道士。敬亭山有景点名相思泉,据说此泉即与李白、玉真公主的爱情有关;山下还有玉真冢,也叫皇姑坟。据说玉真公主就是在敬亭山修道归仙,并安葬于此。李白屡上敬亭山,便与玉真公主有关。

也有人说,玉真公主比李白大九岁,似乎不大可能成为情人。其实,年龄或许不是鸿沟,相知才是决定的因素。爱情不等于婚姻,婚姻也不等于爱情。就算他们不是情人,李白出于对玉真公主相知相敬的感恩,常来拜访探望恩人也是应该的。如果她真是他的情人的话,那么,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好解释了。敬亭山,即玉真公主也。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世上,有谁会看厌自己的情人呢?

回望太白独坐楼,感慨顿生:

寂立危峰独坐楼,

松风竹雨度千秋。

春莺有恨啼空谷,

唱彻孤云未断愁。

——题敬亭山

0 阅读:0

山人说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