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要去看北岸廊桥?”因未流连于途中菜花盛景,我与风一起骑行于大队骑友前面。走到北岸向深渡的岔道口时,风忽然这样问我。
“廊桥?在哪?”一听廊桥,我兴奋不已。早年那本《廊桥遗梦》风靡时,我曾专门买了来看,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斯卡的爱情故事……
“就在旁边不远,是一座古桥。”风说他几年前来游玩过,值得一看。
“看看看!”廊桥遗梦的影响力相信在无数人的脑海里依然如故,真没想到身边就有廊桥!
左转骑行不远,果然就是北岸廊桥景区。一条清澈的河水,河堤上一条不宽的小道直通廊桥。夹岸桃红柳绿,菜花缤纷。抬眼见河对岸白粉墙上“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美丽乡村——北岸”的字样,心中便陡增几分喜欢。
“廊桥在前面呢!”风指着百米外的廊桥对我说。
我说不急,先看看河两岸的风景再过去。
观赏景点,我一般不会忽视景点周边的环境,这就像看一座名城一样,通常我都会察看一下这座城市的山形水势,希望能够从中能看出这座城市的一些繁盛因缘。
推着自行车边走边看,不禁为这儿的山清水秀和村落的明净风雅而倾倒。走到河堤与廊桥的中段,风指着河对岸的石碑与亭子说:“那儿是北岸的石碑,在这儿拍照最好!”我一看正是,岸边桃花盛开,河中溪水潺潺,左前方廊桥古貌,对岸街景参差,这次第,真的好一幅桃花流水古村图。
《廊桥遗梦》上的廊桥什么样,只能从文字中想象,无法评价。而眼前的古廊桥,令我膜拜无比。风因为看过北岸廊桥,所以推着车子穿行而过。我则放下自行车,徘徊在桥头静观细赏,并用手机多角度的拍下廊桥端庄秀雅的美姿。
看了桥堍碑文才知道,原来桥下的这条河叫棉溪河,北岸廊桥也叫风雨廊桥,三孔砖木结构,建于清代中叶。细看桥身主体,果然青砖砌成,桥孔拱形,这是我国传统的造桥工艺。桥体上半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长廊,数了一下,以廊柱支撑的梁体分隔成十一间。廊内东墙壁上开有八个大型方窗,窗花用瓦片砌成各种纹案,或龟形或梅花形状,既通风透亮,又美观别致。西侧廊墙则开着八个花窗,窗孔镂空造型饶有趣味,有葫芦形有树叶形有满月形和花瓶形,体现出浓郁的乡村情韵。桥廊内两边窗下都置有坐凳,可供行人歇息。廊桥内还有两处别出心裁的构建:一是廊内中间东边一侧廊壁上,建着一尊佛龛,我想,这既是敬佛,同时也是祈求佛祖庇佑廊桥及一方百姓幸福平安;二是廊西侧廊壁靠北一端,专门辟有一面长方形窗子,窗下外沿建有木质横栏和靠椅,行人既可椅栏休息,还可以透窗观景,眺望西山,这个窗子和靠椅据说名叫美人靠。这种独特的设计构造,体现了造桥人的高超智慧和丰富优美的审美情趣。
风雨廊桥的结构与造型,不只防风遮雨,有利于桥身主体的保护,增益廊桥的使用寿命,而且美观漂亮,端庄大气,处处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廊桥南北两端门额都有额题,南曰:乡贤里,北曰:谦庵旧址。不过,我最为欣赏的桥题,还是廊桥东墙外中间桥孔上的“西流毓秀”四字,她形象地概括了北岸廊桥的要津位置、历史价值与优秀传承。
出廊桥北廊门,看到一条窄巷短街,有乡人在卖菜。显见廊桥便是这一方人民的生活中心。出窄巷短街,便来到了“吴氏祠堂”前。吴氏祠堂与北岸廊桥一样,都属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北岸”石碑前,风已经在这儿等我,少不得拍照留念。
风有点着急,匆匆骑车向前走了。而我仍立在棉溪河东岸边,眺望着不远处的秀美廊桥不忍离去。遥想她的数百年风雨,孕育了多少优秀的北岸儿女啊,期间走过廊桥的无数北岸人,或者与北岸有关的行人,又当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可惜,匆匆到此的我,已经无暇去了解去采访去为眼前廊桥的百年风雨离愁解码矣:
北岸廊桥枕碧流,
百年风雨著春秋。
傲骄雄峙棉溪上,
多少遗情多少愁?
——山人行吟·敬谒北岸廊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