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之亡,大体如此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5-01 06:14:34

文 / 子玉

前秦绝对是历史上的明星王朝,其不仅是经典战例淝水之战的主演,且贡献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这些成语,和当年的大秦一样,都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所以,前秦灭亡这个大课题不得不提。

要深挖前秦灭亡的原因,我们首先要将目光聚焦到导致其崩盘的淝水之战中,从导致秦军惨败的技术原因说起。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前秦就已经出现了失败的迹象,那就是,苻坚是以个人的权威发动的这场战争,并没有得到庙堂众臣的支持。

382年十月,苻坚召集群臣在太极殿议事,准备发动大规模南征,兼并东晋,混一天下。当时,除了秘书监朱彤支持之外众人对苻坚的决策几乎都投了反对票,尚书左仆射权翼、太子右卫率石越、阳平公苻融等都是坚定的反对者,反对的理由为:

长江天险难以跨越、东晋有谢安和桓冲等精英当政且非常团结、秦国南征没有正当理由...

相反,秦国南征却存在诸多问题。技术层面,秦军不擅长在江淮水网纵横地带作战,第一次南征秦军在淮南战场全军覆没的惨败结果已经验证了这一点。而晋军却属于主场作战,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其在江淮地区作战的优势。

另外,秦军还没有成熟的水师,就是打造战船准备的时间也比较短。秦军是383年八月发动的南征,但打造战船却是在382年八月才开始的,一年的时间根本不够打造战船且让秦军熟悉水战的。

而且,秦军由于多年的持续用兵此时已经疲惫不堪。从370年灭掉前燕之后,前秦的开拓动作几乎就没有停过:373年取蜀、376年灭亡凉代、378年发动第一次南征;382年,派遣骁骑将军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率兵十万,远征西域。属于连续性、密集性开拓的节奏。

本来前秦的体量就比较小,是以氐人为主体的区域性政权,但却在短时间内通过武力兼并了这么多地方,根本无法消化。在这个过程中,秦军肯定会出现大量损耗,分别为:在吞并北方诸政权过程中的正常损耗;第一次南征时,俱难和彭超的六万军队在江淮战场上全军覆没,秦军此次整体损失当在十万人左右;381年,秦军在和晋军的小范围摩擦中被斩首七千级、俘虏万人,全军覆没。

事实是,前秦的统治主体是氐人,氐人在战场上不断减损,苻坚对前秦王朝的控驭力就会持续下降,苻坚拿到身死国亡剧本的根本原因就是,氐人主力在战场上损失殆尽,无法控驭诸势力,最终引起了整个系统的崩溃。

除了兵力的损耗,频繁的战争也导致北方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王猛当政时的经济积累是根本支撑不起苻坚一统天下的雄心的。在经济困局面前,大家对苻坚的支持力度肯定会下降。

当然,战前大家之所以强烈反对南征又是因为前秦内部存在各种矛盾:胡汉矛盾、五胡之间的矛盾、皇权与藩镇的矛盾。

胡汉矛盾就不多说了,这是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区间所存在的普遍性矛盾,也是这段历史时期一切乱局的根源。在胡汉矛盾之外,五胡矛盾属于次要矛盾,但也同样影响王朝的稳定,汉赵政权的灭亡就是因为以石勒为代表的羯族势力的崛起。苻坚呢,为了制衡内部藩镇和氐人豪杰,同时落地自己一统的战略又对各族胡人精英委以重任,尤其是鲜卑的慕容氏和羌族的姚氏。

这些人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苻坚达成了自己的政治目标,但也造成了激烈的内部矛盾。淝水之战前,氐人和鲜卑、羌人之间已经是水火不容。其实前秦即使没有遭遇淝水之战的败局,其内部矛盾也一定会爆发。只能说,淝水之战给鲜卑人和羌人提供了复国的机会而已。

很有可能,苻坚发动大规模南征也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团结众人,以战争的形式消弭内部矛盾,以军事胜利来赋能自己对于帝国的控驭力。

只是,这属于绝对的冒险,只要秦军失败,矛盾就会加速爆发,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王猛去世前为什么劝苻坚不要南征,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苻融在战前之所以还在劝苻坚冷静,也是因为这一点。

苻融坚决反对南征 图源/剧照

除了这些矛盾之外,前秦还存在皇权和藩镇之间的矛盾。为了加强氐人对北方各地的控驭力,苻坚也按照重用宗室的惯例对宗室委以重任,但宗室在有了权力之后也常常以武力冲击皇权,前秦的整段历史周期中,内部叛乱几乎就没有停过:苻健去世之前,苻菁叛乱;苻坚是通过发动政变诛杀苻生上位的;苻坚上位之后以太后的名义赐死了兄弟苻法;367年十月,苻坚弟弟苻双和苻健的儿子苻柳、苻廋、苻武、苻幼联合造反,史称“五公之乱”;378年十月,秦军正在围攻襄阳期间,豫州刺史北海公苻重却在洛阳造反;380年,又发生了征北将军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的叛乱。

可以说,内部叛乱贯穿了前秦历史的整段周期,严重制约了秦国的发展。而苻坚呢,在对待宗室叛乱时还往往表现出妇人之仁,其赦免了苻重的谋反之罪就是具体表现,导致苻重又和苻洛联合发动叛乱。你想,既然叛乱有被赦免的概率,那么宗室对待叛乱这件事只会更加积极。

总之,苻坚在没有解决内部矛盾的情况下就发动大规模南征确实是草率之举。

当然,前秦的宗室问题也是五胡诸国的普遍性问题,因为实行军事封建制,因为权力为宗室所共有,所以就极易发生内乱。

再退一步讲,即使苻坚当时以武力兼并了东晋,可能会加强其对内部的控驭力,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内部矛盾,但肯定也会造成一个严重后果:秦军兵力更加分散,更难消化新开拓的地方,同样无法摆脱败亡的命运。当年的大秦就是因为灭国大战进度太快引起的严重消化不良,苻坚肯定也会面对这个历史课题,何况,氐人的实力还不如当年的大秦。

也就是说,当时的苻坚面对的其实是一个死局,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谁坐在苻坚的位置上都很难解决历史难题。

所以,作为读史之人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判苻坚,因为,将任何人代入到当时的环境中都很难破局。对于此,我们只需想明白一件事就行:苻坚建立了那么大的功业,他肯定比我们更聪明。

在这些客观困难之外,秦国在王猛去世之后国力也出现了下降趋势,首先就是苻坚出现了傲慢情绪,在讨论是否南征的时候他甚至说出了投鞭断流这样的大话。对于此,慕容氏最有发言权——王猛去世之后的377年,慕容农就对父亲慕容垂说:“自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颓糜,今又重之以奢侈,殃将至矣,图谶之言,行当有验。大王宜结纳英杰,以承天意,时不可失。”;慕容垂在南征出发之前,慕容楷和慕容绍也对他说:“上主骄矝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

慕容氏的话中除了透露出鲜卑人一直有复国的心思之外也说明了秦国在王猛去世之后确实出现了管理问题。对于此,司马光就评价说:“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故也。”

南征之前,苻坚甚至都已经给东晋君臣安排好了职位:以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且着手为他们在长安修建宅第。

苻坚这个人和当年的齐桓公很像,必须和才干非常的大臣配合才能做出一些成就,当王猛去世之后,苻坚所表现出的都是其短板。

苻坚的短板在淝水之战的过程中也表现得是淋漓尽致。首先,军事本来就是苻坚的短板,秦国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王猛等诸将现场指挥的,苻坚并没有操盘大军团作战的经验。

其次,在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苻坚就不该亲征。早在灭亡前燕时,王猛就劝苻坚不要亲征,原因是,后方空虚,随时会出现特殊情况,皇帝不能随便离开。苻融当时也劝过苻坚:“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胕腋,不可悔也。”

但苻坚根本就听不进去。

战争之初,秦军进展顺利,苻坚不等大军集合完毕就紧急前往寿阳想要一举将晋军歼灭于江北。这一举动,苻坚犯了三个错误:没有明确指定战略指挥部进行统筹指挥;秦军没有统一指挥的主帅,苻坚将自己定位为了一名方面将军;苻坚不等大军集合完毕就急着开战。

当然,苻坚也是考虑到了长江天险的现实,想要尽快将晋军歼灭于江北,使长江天险不能成为晋军的凭借。

总之,苻坚的一切表现都给战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其让晋军降将朱序前往晋营劝谢石投降也是一个重大失误,导致朱序将秦军的详情都告诉了谢石,坚定了对方抵抗的意志。正是这个朱序,在淝水之战中以一己之力硬是搅得秦军军心大乱,进而崩溃。由此可见,苻坚在看人、用人方面确实有问题。

晋军呢,在得知苻坚已经到达寿阳的情况下也想紧抓秦军没有集合完毕的窗口期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洛涧之战,北府猛将刘牢之夜袭秦将梁成军营,大破秦军,斩杀梁成和王咏,又分兵断了秦军的归路,导致秦军大溃,争渡淮水,死者一万五千人。

洛涧之战秦军惨败 图源/剧照

本来秦军内部就不团结,洛涧之败只能加重秦军内部的不稳定,就连苻坚本人此时都出现了畏敌心理,在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遥望八公山时甚至出现了草木皆兵的幻觉:“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这就解释了秦军为什么会在淝水不战而败的核心原因,因为大战之前秦军就已经是惊弓之鸟。秦军的情绪是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习惯在江淮作战的技术原因;严重的内部矛盾;战败的影响;皇帝苻坚的个人情绪。

所以,与其说晋军是以少胜多,倒不如说秦军是不战而败。

本质来说,淝水之战只是一场局部战争,双方并没有展开大规模决战,胜败就已经决定,到达彭城的幽冀之兵、到达咸阳的凉州兵和姚苌率领的蜀兵压根就没到达战场就不得不撤军。这在整个战争史上也是少见的。

为什么说淝水之战是经典战例,原因就是,其可以让后人客观地进行总结影响战争胜败的所有因素。

战后,苻坚依然在胡乱出牌,加速着帝国的灭亡。

实事求是地说,淝水之战后的苻坚面对的并不是一个死局,只要处置得当,还是有自保的可能。在退回长安的过程中,苻坚首先纵虎归山让本就有复国之心的慕容垂前往了河北。

河北是慕容氏的大本营,慕容垂到那之后肯定会搞事,这是想都不用想的事,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而且,当时权翼还劝苻坚了,苻坚却说了一句:“若天命有废兴,固非智力所能移也。”

好像看得很开的样子。

在遭遇惨败前秦对北方的控驭力减弱的情况下苻坚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关东,一力经营关中大本营,因为,氐人主力的丧失已经不允许苻坚继续经营关东。

但苻坚在败归洛阳后却作出了如下安排:派遣骁骑将军石越率领精兵三千增援邺城;骠骑将军张蚝率羽林军五千增援并州;镇军将军毛当率军四千增援洛阳。

前秦要想继续经营关东就必须得增派兵力加强对关东的控制。可是,秦军主力在淝水之战中本来就已经遭受重创,如今还继续分散兵力,只会将秦国导向外重内轻的危局。

再加上慕容垂离开时苻坚又派出三千军队护送对方,还有382年吕光远征西域时又带走了十万军队,此时苻坚的手中已经基本没牌。

其实不仅秦军被严重分散,就是秦国的基本盘氐人也被苻坚分散在各地。380年五月,苻坚下令将关中氐人十五万户迁徙到关东各地,由藩镇统领,比如:长乐公苻丕领氐户三千、射声校尉扬鹰和长水校尉齐午各领一千五百户...

和当年的秦始皇一样,苻坚采取了以关中之民消化关东之地的办法,严重的外重内轻导致帝国在遭遇变局时根本就无法守住其基本盘。其实慕容垂的复国计划中是不包括关中的,但由于秦国严重的外重内轻导致了慕容泓在关中起兵,最终攻陷了长安,灭亡了前秦。

苻坚相比秦始皇唯一英明的地方在于,以藩镇来控制关东:以尚书令长乐公苻丕为都督关东诸军事、征东大将军、冀州牧,镇邺城;以平原公苻晖为都督豫、洛、荆、南兖、东豫、阳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豫州牧,镇洛阳;以巨鹿公苻睿为雍州刺史,镇蒲板。

全是战略要地。这样就保证了秦军在淝水之战大败后不至于迅速崩盘,而且,各藩镇还能勤王救主。

但是呢,苻秦宗室的水平却是严重的不在线。384年正月初一,苻丕在邺城大会宾客,在发现慕容农不在的情况下他才得知,对方已经于三天之前就在列人起兵了。苻丕的无能由此可见。另外,苻丕没有听石越反对让慕容垂领兵的建议,坚持让对方领兵去洛阳平叛最终造成慕容垂在外起兵也是其无知的具体表现。

慕容垂起兵属于必然 图源/剧照

对于苻坚父子的评价,石越的话最为中肯:“公父子好为小仁,不顾大计,终当为人擒耳。”

最终,石越死于慕容农之手。当毛当、石越这两位秦军精锐被杀之后,前秦就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关东的控制,因为,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实力派肯定会选择强者依附。

当慕容泓面对秦军的压力准备撤回关东时,苻睿却不听姚苌放任叛军逃亡关中的建议领兵截击,结果遭遇大败。此战的结果不仅造成了慕容泓率兵进攻长安的结果,还导致姚苌在怕被苻坚追责的情况下也起兵叛变。

这里多说一句,姚苌当时是直奔渭北的马场,那里替苻坚养马的人不是羌人就是鲜卑人,姚苌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组织羌人。这是苻坚将氐人主力外迁而又将羌人和鲜卑人内置所引发的直接后果。

面对慕容冲攻击长安的危局,苻晖率军五万紧急勤王,但却在郑西遭遇大败。苻秦宗室的无能再一次被验证。

只能说,淝水之战导致的危局本质上是可以人为弥补的,但苻秦宗室的无能却使局势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前秦王朝无药可救。

相反,慕容氏却是精英辈出,慕容垂、慕容农、慕容冲、慕容泓等人的素质都绝对在线。等于说,前秦末年的乱局实际上是苻氏和慕容氏的家族竞争,结果是,慕容氏能力更强,赢得了竞赛。

怎么说呢,自王猛去世之后,前秦的人才就已经断代,加上苻融在淝水之战中战死,苻坚手下根本就没有能够为他主持大局的精英。

乱世,人才永远是主要生产力。

关东的乱局最终也导致苻坚失去了对于关中大本营的控制,只能接受灭亡的结果。

值得一说的是,苻坚此人确实是极有风度的一个人,高光时极度自信,面对死亡时也是相当坦然。385年七月,面对姚苌派来的追兵,苻坚在身旁只剩下十余人的情况下选择放弃,神色自若地等待命运的宣判。

就是在被擒之后,苻坚也是坚决拒绝姚苌让其交出传国玉玺和让其禅位的要求。

385年八月二十六日,苻坚被姚苌缢杀于新平佛寺中。前秦在经历三十五年(351—385)的周期后,灭亡。

虽然苻坚拿到了一个身死国亡的悲剧剧本,但不可否认,苻坚确实是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区间甚至整个大历史周期中的明星人物,其悲剧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很难避免的。

所以,苻坚在历史上是有一定地位和贡献的。

笔者猜测,在生命的最后,苻坚对姚苌这位暂时的胜利者一定是极度蔑视的,他至死都没向现实妥协。

最后,以慕容绍对慕容楷曾经讲过的话最为文章的结尾:“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戍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殣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

可谓是对前秦灭亡最客观的评价呀。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如果喜欢文章就请点击主页关注我,会持续更新。也可以翻阅往期精彩文章。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