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变强一定是从更新自身系统开始的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4-26 03:52:31

文 / 子玉

历史上许多王朝由弱变强往往不是对外的阶段性军事胜利所直接产生的结果,而是通过内部变法经过长时间的爬坡过程才完成升级的。本质来说,变法就是对王朝系统的更新、优化,使支撑王朝运转的系统更加高效。同理,人生也需要“变法”,通过优化自身系统提高个人的生存能力,进而收获健康、幸福和快乐。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但权力并没有给这位秦国新的当家人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踌躇满志、睥睨天下等这些豪迈词汇与当时的孝公完全无关,因为秦国此时面对的是生存危机,史书对此的描写是:“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秦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且国力极弱已经被关东六国屏蔽于传统秩序之外,被视为夷狄,随时有被列国吞并的危险。

不过呢,秦国也不是没有过辉煌,秦穆公时代秦国就曾以大国的姿态驰骋于列国之间,是“天子致伯,诸侯毕贺”。此时,秦国的衰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秦国的系统紊乱,不足以支撑其继续参与大争之世的竞争。而秦国系统的紊乱也是由前期一段时间的内乱所造成的。

而要想改变“诸侯卑秦”的现状,秦国就必须从内部入手,更新、优化自身系统,以变法的形式来实现自强的目的。

这是历史经验,因为,当时的山东六国都是通过变法、更新系统来实现自强的目的的。

后边的事大家都知道,秦国幸运的得到了商鞅这个大才,通过持续深入的变法使秦国变得更加富裕、强大,然后就是以武力的方式将这种强大的竞争力进行变现。

本质来说,商鞅变法就是通过对秦国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层面的制度进行调整、优化、改变,进而实现更新秦国整体系统的目的。

当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之后,他虽然杀了商鞅以平息世族的情绪,但却坚持使用商鞅所打造的那套系统,因为,现实已经验证了这套系统在乱世中的实用性。

经过秦惠文王、秦武王的过渡,到秦昭王即位之后,这套系统已经和秦国极度适应,秦国凭借这套系统不断蚕食山东六国,最终在秦王嬴政时代实现了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目的。

为什么山东六国没有一直强下去,反而被秦国反超进而兼并,原因除了地理、资源、国君素质等因素之外,系统不够强大,没有坚持通过变法所打造的那套高效系统才是主要原因。比如楚国,在楚悼王去世之后,楚国就抛弃了吴起所打造的那套高效系统。

可见,乱世拼的就是系统能力。

秦孝公更新了秦国的系统 图源/剧照

此后,通过变法更新、优化王朝系统以实现自强的目的就成为了历史经验,后来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变法还有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

以史为镜,个人如果生活境遇糟糕,身处生存困局,很可能也是自我系统的问题。

对于此,我们先不谈资源的多寡,单从个人综合素质层面对不同财富状况的个体的进行分析都能得到答案。对于那些已经在财富层面拿到结果的人,我们会看到,他们生活极其自律,早睡早起、饮食既规律又干净、坚持学习、适度健身、随时内观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复盘。

以前曾听一个朋友说起过他们的老板,说人家常年坚持早上五点起床,然后一一打电话听取公司各地负责人汇报昨日的工作进度,如果分析出问题,那就及时纠正。因此,高效率一直就是他们公司基因的一部分。

相反,许多身处生存困局的人则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饮食主打一个能够刺激味蕾且根本没有运动的习惯,当然,学习的习惯和内观、复盘的意识也根本没有,工作呢,也单纯只是应付。

长此以往,这些习惯就会成为惯性,成为组成个体系统的一部分,依赖这套系统只会使人更快跌入深渊。

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的大多事情其实都是因果关系作用的结果,好的习惯塑造塑造优质的个体,坏的习惯摧毁一个本自具足的人。

所以,一个人要想变好,要想改变生存状况,最好还是通过改变一系列习惯来更新、优化自身系统。

这一点,历史上也有参照案例,比如,明朝的袁了凡,其就是通过功过格来复盘自己每一天的行为以实现优化其系统的目的,最终改变了自身命运。

还有曾国藩。我们且不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此人,单纯从个体进化的角度来看,其完全是通过刻意练习更新自身系统最终实现人生逆袭的经典案例。

众所周知,曾国藩是出身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当他考中进士在京师做官之后突然就发现,自己和身边人的巨大差距,那种差距绝对不是职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而是境界、修为、言谈、为人处事方面的巨大差距,就连同为湖南人也是初入职场的胡林翼,曾国藩都不能与其相比,因为,胡林翼是出身于标准的官宦之家,本来就见识极高、格局宏远。

曾国藩明白,自己要想适应京师的生态,要想突出,就必须从零做起,拿起手术刀对自己进行雕琢,而他精进的方式就是写日记,复盘自己一天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学习和工作状态,然后改变不足。

说白了,曾国藩其实就是在更新自我系统,卸载在湖南山村的那套系统,装上一套新的系统。

最终,曾国藩通过刻意练习优化、更新了自身系统。为什么其之后能够在湖南办理团练,然后又能指挥整个湘系,就是因为,此时他的系统能够支撑他做这些事。

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总是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自己遇不到贵人、没有机会,但大家从来都没有检视自身的那套系统,是否能支撑他们处理复杂任务,办更大的事。

要知道,大多数人所拿到的结果其实都是和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匹配的,大多数人的枕边人也和他们都是差不多的。

一个人要想干更大的事,就必须先升级系统,提高能力,比如韩信。同理,一个人要想娶一个优质老婆,那就必须先让自己配得上。

查理芒格说一个人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其实说的就是系统问题,是系统和物质、财富的匹配。

所以,当一个人陷入生存困局之后首先不应该抱怨外界,而应首先对自己来一次全面内观,看是不是自己的系统出了问题,如果是系统问题,那索性就像秦国一样来一次彻底的“变法”。

对于个人“变法”,笔者也曾做过深度思考,觉得最好从这几个方面切入。首先是生理层面,先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因为,运动不仅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外形,让人变得身材匀称、身体健康,更能改变一个人的精气神,而一个人有了好的精气神就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也会更积极地投入工作。

更重要的是,生理的改变还会进一步促进心理的改变,看看那些身体健康、身材匀称的人,哪一个不是阳光开朗、充满自信的,甚至有的人还越来越有魄力。

因为,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其实都是个人系统的一部分,而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这一点,笔者就深有体会,在长时间坚持规律性运动之后,不仅明显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改变,更感觉到了心理层面的变化,不再内耗、不再自我怀疑,非常自信。因此,每当感觉自己情绪出现波动之后,笔者第一个动作就是,走出家门,通过运动将自己从泥潭中拉出来。

其次就是提高认知。对于提高认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养成阅读的习惯,除了读书,找高人聊天、多出门也是重要的途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的事业高度、财富状况往往就是由认知所决定的。

读书是提高认知的最高路径 图源/剧照

另外,写作也是提高认知最高的途径,有些东西往往是在写作的心流中才能悟出来。

当然,自我复盘也是精进的高效路径,一个人只有养成内观、复盘的习惯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快、更精准的改变自己。为什么人们总是强调“一日三省”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说明内观的重要性。

总之,一个人的改变一定是系统性的改变,从外在的身体,到内在的情绪,再到认知,最终实现改变自身系统的目的。而改变系统的本质就是,养成新的习惯来覆盖旧的惯性。

如果你已人到中年,或者对改变自己有所怀疑,那就翻开史书看看秦孝公当年手里拿的烂牌。可以说,秦国当年的商鞅变法就是一场“中年变法”。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既然已经混乱到极致了,那么改变也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好,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将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送给大家:

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最后就是,精进这条路一定是一场持久战,慢慢变好才符合自然规律。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