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赖文光从霍山突围,改变了湘军、淮军发展轨迹

聊聊历史 2024-01-05 18:18:36

霍山兵败,十几万太平军覆没,赖文光突围而出。接下来,赖文光发动几次战役,改变了湘军、淮军的发展轨迹。

1862年,陈玉成受困庐州,派陈得才、赖文光、梁成富、蓝成春等4大将远征陕甘,招兵买马。

陈玉成兵败寿州,陈得才、赖文光便跟李秀成联系,继续远征西北,约定24个月后率兵南下勤王,解救天京。

1864年,湘军加紧围攻天京,局势危急。此时,陈得才正在攻打汉中,并招得十几万兵马,实力很强。

约定时间到,陈得才、赖文光从陕甘南下,一路冲破清军封锁,抵达湖北境内,并开始东征南京。

陈得才、赖文光能打仗,无奈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军心不稳,人心涣散,在霍山覆没。

僧格林沁进攻,太平军将士大多投降,陈得才服毒自尽,十几万兵马溃散。

赖文光幸运突围而出,带着3千兵马前往淮北,与张宗禹、任化邦等“捻军”将领合作。

捻军人多势众,但影响力不大,缺乏号召力。为此,在赖文光倡议下,太平军、捻军进行重组,并打着太平天国旗帜作战,主要将领接受册封。

张宗禹封梁王,任化邦封鲁王,李蕴泰封魏王,牛宏升封荆王。赖文光是遵王,名义上的首领。

重组之后的,太平军、捻军以骑兵为主,机动性非常强。但是,武器大多是冷兵器,火器比湘军、淮军差几个档次。

赖文光这次努力,取得很大的战果,影响了晚清军政格局,也改变了湘军、淮军的发展轨迹。

1865年,高楼寨之战,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密切配合,歼灭八旗七千多精兵,僧格林沁阵亡沙场。

僧格林沁,清朝嫡系将领扛把子,麾下数千东三省、蒙古马队,也是清朝最后一支精锐的直属部队。至此,清朝嫡系损失殆尽,人才匮乏。

为了挽救危局,慈禧不得不放权给曾国藩、李鸿章,让湘军、淮军北上剿灭赖文光这位劲敌。如此,湘军、淮军不但控制东南,还能染指北方、中原。

曾国藩督师,采取河防战术,在黄河、运河、鲁河构筑防线,试图将起义军围堵在狭小抵御,然后集中兵力将其消灭。

赖文光等将领利用起义军机动优势,在湘军防御工事修缮完毕之前,从开封西北撕开缺口,杀入湖北。

赖文光进入湖北,河防形同虚设,慈禧也想借此机会敲打湘军,便将撤了曾国藩主帅,改由李鸿章督师,让淮军充当主力,制衡湘军。

湖北作战,起义军也是所向披靡。京山之战,赖文光、任化邦歼灭淮军4千精兵步兵,悍将郭松林受了重伤,若非小兵认不出,估计难逃一劫。

张树珊,号称勇将,所部是李鸿章的四大王牌之一,也被斩杀,清军不由胆寒。

1867年,赖文光、任化邦诱敌深入,与刘铭传率领的淮军主力对决。此战,双方都是分三路出击,杀得昏天暗地,刘铭传被围困在阵中,命悬一线。

但是,赖文光、任化邦没有留下预备队,结果鲍超的“霆军”18000余人突然从背后杀来,起义军先胜后败,但清军也是损失惨重,没了追击能力。

尹隆河之战,赖文光没能实现歼灭淮军目标,但刘铭传、鲍超的矛盾白热化,湘军与淮军的恩怨的公开化。

刘铭传说鲍超故意迟到,瞧不起淮军。李鸿章偏袒爱将,上书朝廷指责鲍超。

湘军、淮军的矛盾,慈禧当然知道,但为了削弱曾国藩,决定“崇淮抑湘”,责罚鲍超。

鲍超不服,朝廷干脆下令遣散“霆军”,要么选择回家养老,要么被编入淮军战斗序列。曾国藩明知不公平,但为了自保,并不提出异议。

“霆军”遣散,淮军成为绝对主力,李鸿章还得“感谢”赖文光。如果没有赖文光与任化邦这支精兵,淮军想要成为超越湘军的存在,也不容易。

10 阅读:1412
评论列表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